有好长一段时间,发现自己经常进入了这种状态:想帮孩子安排好一切,制定好每日日程,要是她能按着日程执行的话,时间应该能合理利用起来的。
这是一种非常大的诱惑,特别是在茫茫人海的大都市里,看着周边的孩子参加各种课外班,看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例子比比皆是,看着别人家孩子口齿伶俐、成绩优秀,又看看自己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在这种时候,往往就耐不住性子,往往也会由“比孩子”演化成比哪位家长更有耐性或更加强悍。
家长圈里天天都是:今天给孩子上了什么什么小课、明天带孩子上什么什么课外班,一天天安排得满满当当,学校作业也都只能犹如见缝插针般地完成,全职妈妈的工作简直比上班还累。孩子紧梆梆的每一天,如果没有一个强悍的全职妈妈陪伴,试问孩子怎么才能坚持下来。
于是乎,我也学着别人,开始给孩子报这样那样的班,陪着她上这样那样的课,日程表上列得满满的,确实有那么几天孩子可以按着日程一项项地完成得很好,但是,如果没有日程安排,她会呆滞、她会不知所从,她会变得慵懒散漫,需要我催促提醒才知道该做什么。后来,我想应该是我每天给她安排的事项太多了,她确实不知道自己该做哪一项,或者说她认为我会告诉她做什么,从而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在那段时间,她完全没有自主思考和决策的机会,大脑得不到这方面的锻炼,大脑也就进入了惰性的状态。
父母越是替孩子考虑的太多,孩子就越没有作为。
所以,我想试着改变那种状态,改变自己,也希望改变我们的孩子。然后我开始接触到了《全脑教养法》这本书:
人的大脑分左脑和右脑,右脑的语言是感性的、没有逻辑性,左脑的语言是理性的、有逻辑思维、经过深度思考组织出来的。
人潜意识里做出来的行为一般是右脑在发挥作用,而经过思考判断,能合理控制情感,不随意生气、愤怒的过程,是左脑在发挥作用。
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要多使用左脑,理性地处理生活中的每件小事,锻炼自己的左脑,使自己用合理思维去解决问题。遇到问题不能因为自己是父母就强行要求孩子,需要珍惜每一次育儿机会,练习自己的左右脑、上下层大脑的整合,让自己学会控制自己情绪,从而教导孩子如何控制管理自己的情绪。
孩子一定是父母的影子。
孩子身上的任何问题都能在父母身上找到根源。
书中强调:
人的大脑还分上层和下层,人的视觉、味觉、听觉等等感官系统首先触发的是人的下层大脑系统,下层大脑和上层大脑如果没有进行连接,人的行为往往是在潜意识下做出来的,比如,看到不好的东西,潜意识里就想骂人,听到不好听的,潜意识里也想直接反驳等等。
可以说下层大脑系统是本能反应,是属于动物性的处理方式。而上层大脑则是人作为高级动物所具有的特性,可以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思考、并能作出有效决策。
如果能让上下层大脑很好地连接起来,让把下层大脑接收到的信息传递给上层大脑,让上层大脑做决策判断,给出合理性的判断,人才能作出对自己或对别人没有伤害的行为。
很多时候我们在生气愤怒时,确实是没让信息传递到上层大脑,以至于伤害了不该伤害的人,孩子也就会在无形中从父母身上学到了不好的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理性不客观,导致孩子也会一样不理性不客观,即使给孩子报再多的课,身边的人教导的处理方法不对,孩子的大脑得不到该有的训练,孩子自然学起来累不说,还不明不白就被挨骂。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分清楚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遇到事情尽量理性处理,特别是育儿方面的难题,不要因为烦,就躲避,正视每一次育儿状况,把它们当作学习机会来锻炼大脑理性思维,如果实在不知道如何去做的时候,书里有个建议是:
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可以出去跑跑步,活动活动。
让自己的大脑运动起来,往往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书里还对大脑的记忆进行了类分:
人的记忆还分显性记忆和隐性记忆。
我们平常习惯性作出的反应那是从隐性记忆中得来的,隐性记忆里的行为几乎是自发性地、潜意识里完成的。而需要我们经过有意识的、明确的努力的行为过程则是显性记忆,显性记忆是需要人回顾并把相关记忆片段逐个建立关联的过程。
了解了大脑记忆这块的功能,我们就可以整合显性记忆和隐性记忆,从而帮忙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比如,孩子的奇怪行为的原因是什么,需要慢慢挖掘这些记忆以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记忆不都是可靠的,记忆总是经过大脑处理并加上个人的感官系统而形成的。
所以,记忆是可以修改的,理解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日常的困难,把阻碍困难的记忆拿出来,逐个修改,形成对自己有利的记忆。
显性记忆和隐性记忆之间还可以转换。
刻意练习就是应用了这一点,强调人们要把显性记忆转化为隐性记忆,让大脑锻炼出各种强大的逻辑思维模型,等再遇到类似问题时,可以潜意识里得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所以,《全脑教养法》这本书是从认识大脑组织结构出发,引导我们去好好思考如何养育我们的下一代,了解大脑的思考过程,了解孩子的思考过程,并慢慢地引导孩子去思考、去认识自己大脑可以做的很多事情,激发孩子的大脑深层次的思考,从而养育出高情商高智商的孩子。
别人家孩子如何如何好,也许别人就锻炼了孩子的思维模型,而我们往往只看到表面,而忽视更深层次的东西,人家为什么能报那么多班,人家的孩子为什么能跟上各种班的进度,为什么总觉得别人家孩子厉害,我觉得自己好像从这本书里找到了一些答案,也许我们应该试着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改变自己,从而影响孩子,让孩子遇事不骄不躁,自信从容地面对,也许刚开始不是很理想,要知道万事开头难,但是正确的做事方式就是值得一直坚持去做。
这样我想起了竹子生长的过程:
竹子用了4年的时间, 仅仅长了3cm, 在第五年开始, 以每天30cm的速度疯狂的生长, 仅仅用了六周的时间就长到了15米。 其实,在前面的四年, 竹子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米。 做人做事亦是如此, 不要担心你此时此刻的付出得不到回报, 因为这些付出都是为了扎根。 人生需要储备!多少人,没熬过那三厘米!
再举个例子:
非洲草原上有一种尖毛草,被称为“草原之王”。最初半年,它是草原上最矮的草,很不起眼,半年后雨水一到,三五天,便能有一两米高。原来,前六个月里,它不是不长,而是一直在扩张根部,雨季前,草虽然露出地面才一寸,但根扎在地下超过28米。当储积了足够的养料和能量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只用几天时间,就长成了草地之王。
所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我们不要因为这个世界的快速前进,而忘了本该坚持的东西;我们也不要总是火燎火燎地躁动不安地去追随旁人,而忘记了孩子本该拥有的天性。
多读书,改变不好的自己,成就自己,也成就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