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4星期三六点零二赵昱鲲11成长型思维
昨天完成了第十讲的文字稿,前天晚上洗了澡,昨天完成的比较早,晚上做了饭,和李大飞一起转了公园,老婆还在生女儿不学习的气,我对于女儿则是不报很大的希望,如何在女儿的学习上用积极心理学的知识是我现在主要的问题之一。今天早上妈去哥家了,我得提前四十分钟做饭。
11成长型思维:如何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满意?
赵昱鲲的积极心理学,重新认识你有多了不起,你好,我是赵昱鲲,欢迎来到你的第十节积极心理学课。在上一节课里,我们一起讨论了能力感缺失背后的机制。它本质上啊,是因为一个人从小就吸收内化了外界对于能力的消极信念,形成了关于能力的固定型思维。所以呢,想要获得更多能力感的满足,关键在于从底层认知上改变你对能力的思维模式,从固定型思维转向成长型思维。
那具体怎么改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我会分为三步来为你讲述具体的方法。首先呢,你需要重新看待你对能力的思维模式。还记得你上节课前我给你提供的思维模式测试吗6:20?7:50完成测试后,你就能够得到一个综合评分来判断自己更倾向于哪种类型。可能会有些人会因为自己更倾向于固定型思维而感到失落,但其实完全没有必要。
第一呢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点固定型思维。从某种程度上讲,固定型思维就像你的防御机制一样,是为了让你感到安全才存在的,所以你大可不必责备它。而且呢,成长型思维本身就是在说,不管现状如何都只是暂时的,你要相信改变的力量。所以呢,你不要对你的思维模式有固定型思维。第二呢绝大多数人在对待能力的时候就都兼具两种思维模式。比如说,有的人可能会觉得写作能力能够通过练习不断提升,但是一提到数学能力,就面露难色,连连摇头。也有些人呢觉得我四肢不协调,运动能力再怎么练都比不过别人。但如果是脑力,比如注意力、记忆力这些,他就觉得多练一练就能提升。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思维模式,其实都是成长型和固定型的混合物。只是在不同的具体能力领域里,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从外部接受的反馈也不同。所以呢,两种思维模式会出现不同的领域划分。
在成长型思维模式看来,任何能力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得到提升。你没有听错,是任何能力,没有例外。为什么呢?因为你天生就有一个高度可塑的大脑。我曾经在第六讲无主倾向的时候讲到过,人类的大脑是用进废退的,越用越灵活,不用就会退化。这个呢说的就是大脑的可塑性,大脑的运转啊是通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来传递信息的。新的连接会不断的产生,旧的连接可能会失去,关键就是看你给的刺激多少。如果你经常去练习一件事情,一些本来不太相关的神经元就会在你的脑中建立起一个新的连接,越练习相关脑神经的连接就越强壮。反过来呢,假如你有一个能力本来确实很强,但是很少练习,相关的神经元就很少在一起被激活,他们之间的连接就会逐渐削弱甚至断开,你原本觉得很强的能力呢,也就会退化了。
所以呢,每当你发起一个行为,无论是打球、写作,还是演讲等等,都是在刺激大脑里一些特定的神经元,让他们之间形成更强有力的神经回路。这个回路越强大,就是你的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说到这里呢,我插一个题外话,关于这些脑神经原理的阐述,课程主编一直是希望我删掉的,觉得比较枯燥,但我还是坚持非讲不可呢。因为只有当你真正理解了大脑的可塑性,你才能够真正明白努力的重要性,而这才是成长型思维的精髓。
请你回想一下,你以前上学的时候,一定也从老师老师那儿听到过这样的话,这孩子其实挺聪明的,就是不努力,要是再努力一点,成绩肯定非常好。或者说,别看那个孩子不怎么聪明,但是人家踏实肯学啊,所以现在成绩一直很稳定,你听,这些话听起来是在强调努力的重要性。可其实啊,更多的弦外之音是在说,天资聪颖总是比勤奋好学高一等,努力很多时候为了弥补人太笨这个改变不了的事实。所以你会发现很多人是不承认自己为了拿高分挑灯夜战了多少时日的,也不愿意承认自己为了拿下一个项目加班加点熬了多久。这样呢,他就可以看起来更聪明,轻轻松松就成功了。9:41
但神经可塑性的意义就在于,它告诉我们,你完全可以从心底里去相信你的能力,可以通过有效的努力得到成长。这种成长不仅表现在外在成果上,甚至呢还会刻入你的大脑,改变你的神经结构,真的让你变得越来越聪明。因为反复的尝试和投入还有反复的总结复盘啊,15:06它不是笨方法,而正是一个人不断积累聪明才智的象征。所以呢,成长型思维是建立在你相信能力是可以改变的基础上的。正是这个信念的点燃,才会让人有走出固定型思维迈向新挑战的内在动力。这是克服固定型思维,走向成长型思维的第一步,也是在我看来呢最重要的一步。
第二步呢是进行自我观察,看看哪些场景特别容易激发你的固定型思维,观察你当时的内心感受。只有充分的摸清了固定型思维出现的规律,你才能更有效的应对。具体怎么做呢?你可以想一想,观察一下,通常你的固定型思维会在什么时候跳出来,它会对你说些什么?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比如说固定型思维可能会在你面临一个巨大的工作挑战的时候,从你脑子里跳出来,在你耳边说:“哎呦,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同事们会发现你能力不行的,那时候你就丢人丢到家了。”
也可能是你本来自豪而且擅长的领域,但是却出现了一个比你厉害的同辈,那这个时候呢,固定型思维它又跳出来了:“哎,之前觉得你混得还行,但是跟他一比,你还是差远了,算了,你永远也不可能比别人强大。”当然了还有可能在你搞砸了一件事情,受到领导批评或者被deadline紧紧追赶的时候。我自己也常常会进行自我观察,因为在学术界啊,每天大家都在争论和批评。那我就发现,每当我投了篇学术文章,被审稿人挑刺,或者在学术会议上被同行质疑的时候呢。
我脑中的固定型思维也会跳出来,他跟我说:“哎,果然不是科班出身就不行啊。”因为我在本科学的其实是化学物理,虽然现在已经是一个心理学博士,也做了不少业内认可的成绩了,但是面对质疑的时候,仍然会本能的担心,觉得好像一个人的本科专业就决定了他一辈子的知识水平一样。这当然是一种固定型思维,不过呢,一旦我意识到了这个思维之后,我就可以相应的做出应对了。怎么应对呢?就是进行第三步,自我对话。通过第二步的自我观察,你会发现,工作生活当中诱发固定型思维的诱因实在是太多了。但是没关系,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在觉察到这些固定型思维之后呢,我们就可以用成长型的思维来跟他对话,让他跟着你一起往成长型思维的方向来走。
还是拿我刚才举的例子来说吧,专业上的挫折会激发出我的固定型思维,但是我已经知道怎么应对了。首先呢,我不会急着压制我的固定型思维,而是稍稍的接纳它一下,让它折腾一会。等它稍微安静下来以后,我才开始进行自我对话。比如我会这么跟自己说:“哎,你这十几年来读了那么多的文献和书籍,做了那么多研究,跟那么多心理大师交流,都是在学习啊,就是这些学习让你一直在进步。那么这个人的批评不是正好又给你提供了一个新的学习机会吗?哎,别着急,还是先看看他说的有没有道理吧。”所以你看,其实一件事情怎么影响我们往往并不取决于这件事情是什么,而是取决于我们怎么想。为什么要进行自我对话呢?就是要在那些让你紧张的场景里面,让你通过内心的模拟的语言表达,召唤出你的成长型思维,来主动干预战胜你的固定型思维。
那么到了这里,克服固定型思维的三步法已经讲完了。但是呢,我还想再做一些延伸,其实除了能力之外,自我的每一个领域,都会受到思维模式的影响,比如性格塑造、情绪管理、甚至兴趣培养等等。举个例子,对性格持固定型思维的人容易遇到事情就对一个人下结论,同事迟到了就想,哎呀这个人真懒。自己忘了给朋友回电话,就会想,哎,我这个人真差劲。但是呢对性格持成长型思维的人,考虑问题就往往能够做到对事不对人。比如他会想,这个人迟到了可能是因为今天堵车特别严重,或者呢,哎,我最近太忙了,连给朋友回电话都忘了。你看,他就不会给一个人的性格直接下定论。
情绪管理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