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妈视频时,她抱怨着小外孙不好好吃饭,天天要追着喂,还说要是把现在的孩子放在她们小的时候,估计没有一个不好好吃饭的。每次劝她不要追着喂饭,她又总是心疼小外孙怕他饿着。哎!老人家总是刀子嘴豆腐心,拿她怎么办好呢?
听长辈们讲过他们小时候的事情,不太想去写那时候的故事,毕竟那段时光是非常艰苦甚至是痛苦的,有一次听妈妈跟二姨聊过往,聊着聊着她们两姐妹就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生活中是很少见妈妈流泪,可想到过去,她眼泪竟然藏不住地往外流,生活在吃饱穿暖的和平年代的我们,是无法身临其境感同身受那时候的苦的。有时孩子会吵着让我讲以前的故事,为此,我就捕风捉影般写下那时候的一些故事,权当为那段时光留下少许纪念吧。
60年代初,妈妈出生在一个农民家里,家里有四姐妹和两兄弟,那时候孩子多是常态,外婆也因生孩子多身体留下病根,听妈妈说,外婆是生了三姐妹后才盼来了大舅的,所以大舅出生几乎成了家里的宝,加上刚出生没奶水吃不饱,大舅总是哭闹,外婆就一直抱着哄着他,整日整夜没得休息,后来只要是变天外婆总是咳嗽不止,就算这样,再接下来的几年,外婆还又生下了小姨和小舅,本就虚弱的身体更加雪上加霜,对于外婆,我是没有印象的,妈妈说外婆是在我两岁多的时候去世的。
大舅虽是男孩子,但因为是家里的宝贝,所以脏活累活都轮不到他,外婆身体不好,小姨小舅年幼,家里的所有家务几乎是大姨二姨和妈妈三人承包了,大姨和妈妈手脚利索干活快,二姨就有点憨憨的,做事慢不说做得也不像样,经常挨外公的打。有一次院子里的土墙被雨水冲倒了,外公教她们姐妹三夯实土墙,大概是以下过程:首先在两侧平行固定两块长约两米宽约半米的木板,然后往木板之间添加泥土和稻草的混合物,最后就是用重物将泥土夯实,一层夯实后再接着往上架一层,这样慢慢地加高墙体。
大姨和妈妈很快就能按部就班,二姨从小瘦弱,不是挑不动土,就是砸不动墙,外公教了她几遍见没有成效就恼羞成怒,骂骂咧咧地顺手抄起扁担就准备揍二姨,二姨见情况不妙拔腿就跑,最终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中午饿得不行的二姨回家吃饭还是被外公狠狠揍了一顿。
外公当时是村里的会计,按理说家里条件相对还算可以,但家里孩子多,加上挣工分的时代背景,能不饿肚子已算很不错了,但凡家里有点什么好吃好喝的,总是大舅优先,小舅其次,其他姐妹靠边,记得有次外公不知道从哪里弄来的牛奶,姐妹四个馋得流口水也最终没能喝上一口,全进了两个舅舅的嘴里,我问妈妈恨外公吗,她说谈不上恨,那个年代家家都是那样,能不饿肚子已经相当不错了。妈妈后来说,最后悔的就是当时没有好好上学,毕竟外公没有明确反对过她们姐妹几个读书,可能是想着如果都读书去了家里就没人照应了,还有就是当时有一种声音一直在灌输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没有用,迟早是要嫁人的,所以最终小学毕业后妈妈就没再上过学。大舅从小在蜜罐里长大,跟着外公混迹在生产队之中,没怎么吃生活的苦,放荡不羁,也没打算子承父业,外公却把这个长子看得比命根子还重要,小舅呢,没有大舅那样讨外公喜欢,一辈子平平淡淡过得也算安稳。外公也算是有点文化的人,可到自己的儿女这一辈却没有一个走读书这条路出去的,到我们这一辈时,听他说得最多就是要好好读书。
后来大姨二姨陆续嫁人,家里的重担落在了妈妈跟小姨身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不说,妈妈和小姨也练就了一身好手艺,各种美食变着花样做,炒菜类的不说,面食中包子馒头、水饺混沌、手擀面,样样好看又好吃,直到现在我除了喜欢吃妈妈做的饭菜外,最喜欢的就是小姨做的。在四姐妹中,我妈嫁得最近,所以逢年过节做了什么好吃的,妈妈都会悄悄给外公送点过去,爷爷奶奶不在家时她会趁热叫我们送去,爷爷奶奶在家的话她就隔天找机会送去,还得看看舅妈们在不在家,怕她们说闲话,再到后来家里条件都好起来以后,妈妈就可以多做点,光明正大地给外公送去了。
我爸是家里的老大,家中兄弟四人还有一个姑姑,爷爷奶奶是普通老百姓,所以日子会更苦一点,吃不饱是常有的事,能吃上一餐大米饭基本上是奢求,因为分到的米有限,所以为了能让米吃得慢一点,奶奶经常会把大米跟其他食物掺杂煮在一起,实在没米的时候,只能去挖野菜吃,直到后来分田到户日子才慢慢好起来。爸爸,叔叔们都结婚后,家里就分了家,大家先后也都盖了新房子,就是现在农村很常见的红砖瓦房,只是那时基本上都是平房,很少盖几层楼。
食物匮乏的年代,人们珍惜着每一颗粮食,如今食物充足的年代里,我们也应该学会珍惜,不仅仅是珍惜粮食,更应该珍惜时代带给我们的美好生活,她剔除了重男轻女、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旧思想,让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