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份认识了在附近住的一位中国妈妈玲,都是在德国居住的华人而且她三岁多的儿子和我儿子年龄相仿,我们便特意带上孩子互相穿过几次门。在德国生活遇到中国朋友用汉语聊天吃饭比较放松。
12月23日去玲妈妈家吃火锅,玲的一位中国好友薇妈妈带着女儿也在。两位妈妈都是在德国的华人,圣诞节期间丈夫还要工作只剩下妈妈和孩子在家有没有什么其他亲戚便搭伙在一起度过圣诞假期。她们得知我跟德国老公分居一人带小孩便热心地邀我一起吃饭。原本火锅是设在12月24日平安夜的,因为平安夜我要陪小孩去他的德国奶奶家,所以玲特地把24号的火锅提前到23号,让我也能凑上时间同吃。真是贴心!要知道在异国能吃次火锅可是不容易的事。
三个居住在德国的中国妈妈聊起圣诞节,我们都觉得没有很没有节日感。都是在中国长大,二十多岁留学来德国,半路才认识这个基督教节日,远离成长的东方文化背景。再则我们是留学出来的,亲戚朋友都在中国,德国民众在圣诞节与家人团聚庆祝而我们这样的华人多半是没有亲戚在德国的,团聚的因素徒然,与亲人团聚的欢乐自不比那些家就在德国的本地人。但是12月24日、25和26日是德国的法定假期,在德国居住必然也要跟着放假、过这个节日了。
从玲妈妈家出来已经晚上八点,冬夜里已经一片漆黑,居民区的院子闪亮着装饰彩灯,很多窗户里可以看到圣诞树还有上面亮晶晶的装饰,一派安详庆祝的气氛。即便不是华人的传统节日,也会被这气氛包围。
当留学生时,觉得没有亲人过节没什么大不了啊。但是玲妈妈还有薇妈妈都是定居在德国的华人(纯华人家庭,丈夫都是中国人),不是过路的留学生,留学生可以说以后我回国组建家庭我有亲人在中国,当然也有和德国人组建家庭融入德国。但是我们现在都三十多岁,不再是年轻的留学学生未来充满变数,我们是在德国已经大学毕业有工作和事业和孩子认定要在这里扎根的(只是这里不是故乡)。
我来德国留学第两年后与德国小伙S君相爱结婚,德国公婆都很亲切包容把我当成家庭一员,过往十年的圣诞节平安夜基本都是去婆婆家渡过,大家一起拆礼物、吃饭。即便我跟S君的婚姻失败分居仍然和他家保持着很好的关系,考虑到我们的混血儿子现在才三岁,圣诞节和其他重要节日还是带儿子和S君一起去他家(当然,目前我也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一个在德国的华人单身妈妈,如果不想在节日太冷清又让小孩能亲近一下奶奶,只能先这么着)。我从没意识到被德国的S君家里接受是个幸运,通过这个德国家庭我能更顺利的融入德国生活。平时我对德国婆婆有些抱怨,现在想来自己太小气了,应该感谢她呢。
在德国十二年了。因为工作的关系每年都会回中国一个半月,一半工作一半住在父母家。每次回国,一边吵吵着时间太短想在中国再多留一阵子,一边又抱怨在中国的一些“不便之处”。通常最后一周还会想念德国的安静生活。
2016年10月份回中国了6周。这次在中国时尤其的想尽快从中国飞德国。想必我在德国养得矫情毛病多了。不料在杜塞尔多夫下了飞机忽然满眼呼啦啦一片金发碧眼的,我觉着自己的黄皮肤黑头发特别突兀,应该是第一次我强烈的感觉我是外国人。而之前我经常赞扬“德国的外国人融入做得好, 我几乎没有感觉到我被当做外国人来看待”。可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强烈的觉得自己格格不入。天哪,我家在哪里?
想起旅美华人林达的书,接下来要好好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