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真正优秀的女性有几种打开方式?精修国际礼仪品牌创始人,福布斯”最受瞩目女性“榜单,BBC 年度巾帼百名,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美国 Georgetown 最年轻委员······你永远无法想象优秀的顶点有多高,本期 Lady First 请来何佩嵘女士( Sara Jane Ho )作为我们的嘉宾,一起来听一听她美丽优雅的故事。
这是 Lady First 第二十五位采访嘉宾
今日当班
Sara ,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精修国际礼仪品牌创始人,荣登福布斯“最受瞩目女性”榜单,BBC 年度巾帼百名,美国 Georgetown 本科学院最年轻的委员,《生而优雅·淑媛礼仪》作者。 Sara 告诉你,女性的优秀方式不止一种。
Sara 的家位于上海静安寺附近,是一幢带庭院的小别墅,进门往里走就是客厅,一走进里面,立刻就被满客厅的古董家具所惊艳,她介绍说这些家具都是一件件从国外订购过来。上海淮海路小店里淘来的镜子,从巴黎拍卖得来的古董桌子,一幅名家创作的肖像铅笔画,故宫主题的创意画,十年前在印度买的地毯,这些充满趣味的藏品由她自己和身边的朋友帮忙淘来。
“买一个爱马仕的包包不如收一件有意思的藏品。”平时的 Sara 就在这间由各种收藏品构成的房间里工作学习,另一个“常驻地”是书房,墙上贴着的白色A4纸尤为醒目。 Sara 告诉我们,这些纸上写的话都是从留学起到现在父亲写给她的电邮里摘取的部分,父亲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时扮演导师的作用, Sara 告诉一姐,父亲曾经对她说过一句话“ Sara , The world is your playground , go explore .”一姐觉得这些充满长者智慧的字句也给了 Sara 很多力量。
今天的 Sara 褪去了平时的老师形象,选择一身居家瑜伽服并且素颜来接受我们的采访,良好的皮肤状态可以看出平日里她有精心的保养和锻炼的好习惯。一进门,我们就感受到了一股“女主人”的味道,稍后的聊天时间里也是侃侃而谈。采访结束后受到 Sara 的邀请在家吃了顿便餐,阿姨准备的几道中餐清淡可口,搭配的餐具同样也是 Sara 从法国定制回来的,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她独有的品味。
1 用什么来弥补跨专业就业的困难?答案是 WORK HARDER
本科选择英文文学和政治的 Sara ,在大学毕业后选择了一份去华尔街投行的工作。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样一种专业距离相差巨大的选择是不可想象的。当然,凡事都有准备的 Sara 自然也有自己的考虑,她的愿望是完成在投行的工作后获得一份负责人的哈佛推荐信。“我是个射手座,所以其实还蛮追求自由的。”刚入投行的Sara 时时生出 “ I need to quit this job” 的想法,一个个突如其来的项目要求经常是需要长时间的不休息与高度的精神集中,这简直与 Sara 射手热爱自由崇尚随性的天性相违。“做了这个选择就要坚持坚守下去”,二十二岁的她因此顶着各种压力,在各种休息时间里对经济与金融的各项专业知识进行补充,熬到半夜两三点也是寻常。
2 慈善是优秀的镀金石
渐渐地几个月之后 Sara 已经可以成熟应对工作上的各种问题,还在余下极其有限的时间里参与一项由两名美国女孩举办的慈善活动,奔走在各种银行家间获取善款,帮助国内一些农民进行贷款。真正优秀女性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不断提升自身价值,更在于巧用周边资源,集合力量,为弱势群体发声争取权益。
09年结束在投行的工作后, Sara 选择回到北京继续自己的慈善工作,活动有时在四川,内蒙古等地方开展,“有时候可以两周不洗头,那边实在太冷了,”“第一次吃麻辣食物也是在四川,我是南方人,太辣了。”除此之外, Sara 还常常步行十五公里去看当地的贷款情况,“上山下山很费体力,回到北京后基本就是走不了路的。”她这样描述当时在国内做义工的自己。虽然对于从小长在香港,学习在北美的 Sara 来说一切的开头都是那么的难和辛苦,但是 Sara 坚持了下来,慈善工作一做就是一年。
3 生活很长,创业需要稳扎稳打
母亲带给 Sara 很大的影响,家族里盛行的沙龙文化让Sara 习惯并且热爱这种方式,无论在家或留学在外, Sara 都能找到一帮朋友,和一个适合聊天交流的地方,而借由这种方式帮助一些年轻女孩和全职太太理解社交礼仪与文化慢慢地也成为了 Sara 的关注点。自由,和对中国的热爱是 Sara 创业阶段的两个关键词。
创办瑞雅礼仪,对行动派的 Sara 来说也是一个短期内下的决心,完成哈佛 MBA 学习的她在朋友的提议下发现国内出现了高端社交的需求,却只有职业性礼仪培训,为了填补这一块空白,2012年 Sara 开办了瑞雅礼仪,通过讲座、出书、开设培训班等方式帮到更多的人。
4 不留后路让自己更有动力
据 Sara 说当时她选择 MBA 的时候一共考虑了三所学校:哈佛,斯坦福与沃顿。但事实上那时的她并没有给自己留下任何余地——“我那时想的是如果去不了哈佛就考虑下一年再考。”在选择学校这样的重大抉择面前,细心的她也做了周全的准备,在分别提前去斯坦福,沃顿和哈佛三所学校旁听后, Sara 坚定了要去哈佛念 MBA 的决心——“我去哈佛旁听,教授上课前会提前准备好案例,学生要提前十五分钟到半小时到教室,非常准时甚至上课的时候学生几乎连厕所也不去。”
Sara 的一句话让人印象十分深刻,在哈佛,没有什么事情是偶然发生的。老师会花七个小时去准备一节九十分钟的课,底下的学生会把黑板上的内容全都记下来拍下来,甚至连一场大雪后某个便利店前的雪堆,也是有专人打扫过整理后的样子。这样一个严谨有序的求学圣地,没有比这更适合学习研读和成长的了。
5 面试哈佛,做好最周全的准备
如果有一场面试即将到来,你会怎样做准备? Sara 的答案是在纸上列出所有面试会问的问题, 向所有认识的在哈佛读书的学长学姐咨询面试的问题,并且背诵下所有答案。面试哈佛那一天,现场只有一个问题是自己没有准备过的,而周围的同学和自己一模一样,向家人朋友做了一次次模拟面试,最后才通过了哈佛的面试。
6 三点建议让你离名校更近一步
对于一些有志考MBA的读者, Sara 作为过来人也给出了几点建议:
- 1.做好准备非常重要,事前去感兴趣的学校旁听几节课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这所学校的氛围,也更有利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校。
- 2.有价值的工作经验很重要,本科并不在哈佛的 Sara 在毕业后选择了一份投行的工作并获取了一份推荐信,有价值的工作经验往往含金量更高。
- 3.确定自己想要的,并且坚持下去,不给自己留太多后路,把哈佛作为唯一目标后的 Sara 也付出了十二万分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成果。
7 影响力法则
把按照兴趣去生活作为人生信条之一的 Sara 自然能收获一大票好友,朋友们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巴西,瑞典,埃及,美国等等,母亲对她说——** Live like a local ,喜欢独身上路闯荡世界的 Sara 每到一个地方就尝试与当地的朋友们一起生活,融入其中**。而那些活力满满的正能量朋友们也给了她许多正面的影响。一个俄罗斯闺蜜在哥伦比亚女子学院担任董事的事情给了 Sara 启示,在一番考虑后, Sara 成功成为了自己本科学校目前最年轻的学院院长顾问委员会的委员之一,并尝试以自己独特的身份为国内的学子留学本校搭建起一座桥梁。
影响力法则的涵义就似古代中国人所讲究的能量场,当一群优秀人群居于一个地方,优秀的品质与能量会互相影响,身处哈佛 MBA 的 Sara 自然也受到了一样的感染,从而成长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从乔治敦大学( Georgetown University )到哈佛 MBA ,从本科英文文学与政治到一份在华尔街投行的工作,再到国内女性精修国际礼仪瑞雅礼仪的创始人,** Sara 的每一步前都有着最周全的考虑。如果优秀能被总结成一个公式,那大概就是:选择正确+勤勉付出=优秀。很喜欢 Sara 的一句话,让每一天的自己都比昨天更好一点,每个人的起点有高低,能力有强弱,但能做到每天都比昨天好一点,似乎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采访的回顾总结到这边,希望看完这篇文章的小仙女对想要的未来又多了一份憧憬和动力,我们下期 Her story 再见吧。
Q&A
Sara有什么好的书和影视作品可以推荐给读者?
还是推荐这本《生而优雅·淑媛礼仪》吧,对女性读者来说学一些礼仪社交知识还是蛮有必要的,影视作品的话推荐我很喜欢的《唐顿庄园》。
关于护肤美妆产品有没有好的推荐给读者?
护肤品牌推荐 Tatcha ,在香港的 Joyce Beauty 可以买到, 现在我每天至少敷两次面膜,化妆前也会敷面膜。平时除了工作需要基本不会化浓妆,也经常素颜,可以让皮肤自然呼吸。
有没有设计类的家居收纳秘籍或者产品可以分享?
个人比较喜欢 WMF 这个德国品牌的餐具,还有 Bernardaud 的瓷器,全球米其林餐厅都会用这个牌子的餐具。是法国一家200多年的历史家族企业 。
日常穿的时装品牌有什么可以推荐的吗?
个人比较喜欢上海滩这个牌子。中西合并的混搭风格并且 Day to night 都可以穿,很适合上班族,既时尚又商务范。
有什么好用的手机APP,可以推荐给我们吗?
Dwellinggawker 在里面可以看很多家居的内容。还有 Ashtanga Yoga with Michael Gannon 是一款瑜伽教学软件,也会经常浏览我堂妹——运动女 Adrianne Ho 的运动 App 。带着手机找个合适的地方就可以开始锻炼了。
搜包記
NUXE 的润唇膏,试过很多,这个最好用。还有 BV 名片包和日程表,方便携带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Trace Back
from《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肖申克的救赎)》
生命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要么忙于生存,要么赶着去死。
I guess it comes down to a simple choice: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