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不尚贤,
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
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
实其腹。
弱其志,
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
则无不治。
图片发自简书App
参加过一次佛教非正式的早会,一大早跟着道友围着供桌咏诵“阿弥陀佛”。道友原来也是俗人,三个儿子都出息了,他则回归到自己的追求上来,天天诵经礼佛。虔诚地礼佛。我还在凡尘俗事中,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唯有闲暇时,才可以驰骋思想,逍遥一阵。无论物质生活状态如何,人们的思想都在运转,有所信仰,有所追求,才能达到另一种的和乐。
《道德经》通篇都有较多的比拟,那种从形象入道理的文字,给人带来感官上愉悦的同时又捎上心灵的震撼。五千言,从古读到今,人们咀嚼不已,口齿留香。今天顺手翻出第三章,也舍不得挪步了。
三不,直接了当,不绕弯子。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递进?并列?均可。老子的不,是“不”,也是“不不”。他的思维形式,并非只有“是”或“非”,还有“似是”、“似非”,在非黑即白中黑有深浅,白有多种,黑白之间灰色若干。
星期天和一西方留学回来的帅哥谈起眼前、周围、外围的的事情,他说,管理管理,必须得严格管理。闹事人有别有用心的,而受害者多是不明真相的无辜平民。眼界放宽之后,见多之后的结论也许更客观。
老子博学、天才,不必只从文字上理解意思,他的人文精神,悲悯天下的情怀,最大的不受伤害的思维方向,才是我们解读的出发点。
一字一句,第三章连标点符号才82个字,无生僻,近白话。我们自己读来,会有自己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