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堂留影290

2024-12-4 二百九十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11.24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弒父与君,亦不从也。”


语音整理

本章出现了一个新的人物,季子然。这个人在《论语》里仅出现这么一次。他属于姬姓,季氏,是春秋时期鲁国季氏的庶子,注意,不是嫡子,虽然出身高贵,但没有爵位继承权的。关于他向孔子这次“为异之问”,在《史记》里也有明确的记载。

按照周礼,给周天子当臣的叫“王臣”。普天之下,莫非王臣,即是这个意思。给诸侯当臣叫“大臣”。给公卿当臣则叫“家臣”,作为家臣,只是私人雇佣关系,是不能干预政事的。季子然问孔子这个问题的时候,不仅子路在当季氏宰,冉求也在为季家服务。所以季子然问孔子这个问题,可以说本身就居心不良。

孔子在这里回答,仲由和冉求只是“具臣”,而不是“大臣”,并且也不会顺从季氏“弑父与君”的行为。他不仅是客观上评价了这两个弟子的道德才能,同时也在暗中敲打季氏,不要有犯上的企图。

季子然虽然是季氏的子弟。他的身份和地位都高人一等,但是为人比较势利粗鄙。在明知仲由和冉求都是季氏的家臣,却故意问孔子这两个人是否可以被称作“大臣”。这本身就有悖于礼仪,季子然既然有这样的“异之问”,意味着他必有“异之心”。当时孔子早就对季氏的擅权专政、僭越礼制多有责备,甚至说过“是可忍孰不可忍”的这种狠话。

但是在本章,面对季子然的浅薄无知,不懂进退,孔老师似乎就更生气了。所以明确告诉他,仲由、冉求虽然是你的家宰,但是他们毕竟是我的弟子,虽然能力有限,但是他的道德底线我还是清楚的。你们真是要干出那些“弑父弑君”的事儿,他们两个无论如何也不会听命于季氏的。

我们来看文本。“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就是季子然问孔子,仲由和冉求是不是能够被称作大臣呢?换句话说,就是仲由和冉求两个人能不能算作国之栋梁?孔子对季子然的问话颇感意外,因为仲由和冉求只是你的家臣,怎么能够成为大臣呢?就算是栋梁也是你家的栋梁。所以孔子的回答也很直接,“吾以子为异之问”,我以为你想问什么特别的事儿呢。“曾由与求之问”,“曾”,意想不到,或者竟然是。原来你说的也不是啥大事儿,就是由和求这两个小孩子的事啊。

为什么我说是“小孩子”呢?孔子故意在季子然面前把这两个弟子称为由与求,直呼其名,那就是小字辈儿。并且告诉他的原因,“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

我们前面曾讲过,孔子早就对冉求不满,因为他帮助季氏横征暴敛,增加赋税而“倍之”。为此孔老师还批评他,“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正找不到地方出气呢,季子然这个时候这样问,孔子正好借题发挥。

哪些人才能够被称为“大臣”呢?就是那些思想纯正,忠诚于君,凡事都以道辅佐其君。如果君行不合理,那就努力去匡救,尽力去扶植,以补其缺,把君王引到正道上。如果君王不走正道,对你的建议听不进去,你又不能制止,那就是你的失职,就是尸位素餐,应该全身而退,不能自取其辱。

仲由和冉求两个人虽然能力很强,但是他们身为季氏的家臣,既不能以直言劝阻家主,不能安守职分,又不能进退有节。这怎么能够算是“大臣”呢?所以孔子得出来一个结论,“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他们两个人顶多就是个充数的小臣罢了,或者说只是还算精干的办事人。

接着季子然说,“然则从之者与”,说这话的时候,季子然恐怕有点儿洋洋自得的感觉。也就是说,这俩人都是你的学生,现在都给我做家臣,那我们想干啥事,他们会不会都服从我们的命令呢?面对这种挑衅,孔子直接怼了回去,“弑父与君,亦不从也”。孔子知道季氏家族权倾天下,随时都可能有不臣之心,所以就发出了警告,那俩人虽然比较能干,毕竟是我的学生,他们的底线我还是清楚的,弑父与弑君之事绝不会听从。这个“弑”就是杀,臣子杀君上,儿子杀父亲,专门造了这样的一个字“弑”。实际上当时季氏在鲁国权力已经很大,他们的野心也逐渐的膨胀。他们一度想推翻鲁君自立。

这一章对我们今天还是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我们每个人实际上也都是为人之“臣”,在工作单位里,你是有领导的,有上级的,按照古代的逻辑,就是他是君,你是臣。很多人去工作也只是为了养家糊口,服从领导的安排,当然没有问题。但是做人也是有底线的,违背原则的事情和违背法律的事情是绝不能做。


孙中兴详解

这章是孔子对于外人之问所提出的对子路和冉求两位弟子的正反面评价。

季氏家的子弟请问孔子:“您的两位弟子子路和冉求,是不是算得上大臣呢?”孔子说:“我还以为您要问别的事呢!原来是要问子路和冉求的事。所谓的大臣是以正道来服事君上的人,如果君上不遵行正道,就会谏止。我的两位不才弟子,做不到这样,所以只能算是聊备一格的具臣。”季子然又问:“所以他们对于君上交代的事情是言听计从的啰?”孔子回答说:“那倒不至于,如果人家要他们去杀父亲和君上,他们还是不会言听计从的。”

季子然是季氏的子弟。只有戴望说是孔子弟子季襄。可是《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和《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都没提到这个人。孔安国认为因为这两人到季氏门下做事,是孔子弟子,应该条件不差,所以季子然才有此一问。

没想到季子然以为的“大臣”,在孔子眼里只是“具臣”。季子然可能看到这两人对君上言听计从,所以符合君上需求的“大臣”条件,这是从君上观点来看。可是“必也正名乎”的孔子,却认为“大臣”是“以道事君,不可则止”,那种“让君上能随心所欲”的顶多称为“具臣”。这两人毕竟是孔子弟子,虽然做不到“谏止君上”,可是“弑父与君”的底线还是不会去突破的。

孔子在这章只提出了“大臣”的重要特质,而没有明白说出“具臣”的特质。在《说苑·臣术》中所举的人臣之行的“六邪”中,“具臣”就名列第一:“安官贪禄,营于私家,不务公事,怀其智,藏其能,主饥于论,渴于策,犹不肯尽节,容容乎与世沉浮上下,左右观望,如此者具臣也。”这似乎不只是孔子此处所讲的“谏止”这样的事情而已。子路后来还因为自己觉得拿人薪水,不能不替人排忧解纷,就因此赴死。似乎也和此处说的“具臣”不符。《前汉纪·孝昭皇帝纪》中也有“具臣”之说:“奉法守职,无能往来,是谓具臣。”恐怕比较贴近此章的含义。

在本篇第二十二章我们看到孔子对这两位弟子有不同的评价,这一章应该是彰显这两位弟子作为人臣的另外一面。

孔子的这种正反两面评断正符合现代推荐信对于被推荐人的优缺点都要叙述的要求。

专制时代,为人臣是读书人很高的成就。所以如何当臣的“臣术”就很重要。《说苑·臣术》就提到了“六正六邪”的人臣之行。所谓“六正”是“圣臣”“良臣”“忠臣”“智臣”“贞臣”和“直臣”,“六邪”是“具臣”“谀臣”“奸臣”“谗臣”“贼臣”和“亡国之臣”。


〔附〕《说苑》“六邪”:

原文

“六邪”者:一曰安官贪禄,营于私家,不务公事;怀其智、藏其能,主饥于论、渴于策,犹不肯尽节;容容乎与世沉浮,上下左右观望;如此者,具臣也。二曰主所言皆曰善,主所为皆曰可;隐而求主之所好,即进之以快主之耳目;偷合苟容,与主为乐,不顾其后害;如此者,谀臣也。三曰中实颇险,外貌小谨,巧言令色,又心嫉贤;所欲进则明其美而隐其恶,所欲退则明其过而匿其美;使主妄行过任,赏罚不当,号令不行;如此者,奸臣也。四曰智足以饬非,辩足以行说,反言易辞而成文章;内离骨肉之亲,外妒乱朝廷;如此者,谗臣也。五曰专权擅势,持抔国事,以为轻重于私门;成党以富其家,又复增加威势,擅矫主命,以自贵显;如此者,贼臣也;六曰谄主以邪,坠主不义;朋党比周,以蔽主明;入则辩言好辞,出则更复异其言语;使白黑无别,是非无间,伺候可推,因而附然;使主恶布于境内,闻于四邻;如此者,亡国之臣也。是谓“六邪”。

译文

“六邪”有:一是安享官爵贪恋俸禄,钻营私事不务公事;隐藏自己的智慧才能,当君主迫切需要意见和对策时,仍然不肯尽做臣子的职责;庸庸碌碌地随世俗沉浮,遇事左顾右盼;像这样的人,就是滥竽充数之臣。二是对君主所说的一律称好,对君主所做的完全赞同;暗中探求君主的嗜好,即刻进献给君主以满足君主耳目的娱乐;苟且迎合以求安身,与君主寻欢作乐,不顾及其后患;像这样的人,就是阿谀谄媚之臣。三是内心充满邪僻险恶,外表却小心谨慎,花言巧语媚态悦人,却又嫉贤妒能;他想要进用的人,就宣明那人的好处而隐瞒其恶行;他想要斥退的人,就宣扬那人的过错而掩盖其美德;使君主胡乱行事错误任用,赏罚不当,号令不能施行;像这样的人,就是奸佞之臣。四是他的机智能够文过饰非,辩才能够进行游说,言辞反复变幻而形成礼法制度;在内离间亲人骨肉,在外嫉贤妒能扰乱朝廷;像这样的人,就是谄谀之臣。五是专揽权势,把持国家大事,以此加强私人派系,结成朋党使自己家族富有;又继续增加自己的威势,擅自篡改君主的命令,使自己尊贵显赫;像这样的人,就是乱臣贼子。六是用邪僻之事谄媚君主,陷君主于不义;结党营私,排斥异己,以此蒙蔽君主的明察;入朝就巧言善辩,出朝就改变其言辞,颠倒黑白,不论是非;窥视可推卸之机,便将责任归于君主;使君主恶名传布于国内,传到四周邻国;像这样的人,就是亡国之臣。这就是“六邪”。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2023-12-13 一百一十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
    饮酒扬波阅读 1,423评论 1 13
  • 2023-9-4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
    饮酒扬波阅读 1,371评论 2 11
  • 2023-10-7 五十九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
    饮酒扬波阅读 1,306评论 0 8
  • 2024-11-21 二百八十三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
    饮酒扬波阅读 1,482评论 0 15
  • 2023-12-26 一百二十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
    饮酒扬波阅读 1,235评论 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