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儿子放学回家,撅着嘴一言不发的坐在沙发上。我问他发生了什么事。
儿子向我讲述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儿子今天的数学作业,有两道题空着没做就交了上去,老师把他狠狠的批评了一顿,还罚他写检查,并要求家长签上字。
“你作业没写完,老师当然要批评你了。”我感到奇怪,这是基本常识呀,儿子怎么变得不明事理了。
“问题是没写完的学生有十几个,有的学生空题更多,老师只是说了几句就完事,我做的比他们好多了,可老师却偏要我写检查,老师做事太不公平。”
一听这话,我立刻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但我没有急于反驳儿子,而是给他讲述了一个故事。
二
耕柱子是墨子的门徒,一天墨子授课时,一只小鸟停在窗外的柳树上婉转莺啼,弟子们纷纷向外张望,耕柱子也随之瞅了一眼,事后墨子却单独严厉地责骂了他。
耕柱子觉得自己受了很大的委屈,抱怨说:“我犯的错并不比别人多,却遭受老师这样严厉地责难。”
墨子听了之后问:“假如你要驾驭马和牛上太行山,你会选择鞭打马,还是鞭打牛?”耕柱子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我当然要鞭打马。”
墨子问“为何?”耕柱子回答说:“”因为马跑得快,才值得鞭打,这种能力是牛不具备的。”墨子告诉他:“我骂你,正是因为你像马,而不像牛,你值得批评啊。”
讲完之后,我对儿子说:“数学老师不责罚那些学生,唯独责罚你,就是因为在他心目中,你是一匹值得鞭打的马,你值得他批评啊。”儿子听了,慢慢地低下了头。
学生犯了错,老师自然要对学生批评教育,可老师的批评教育也是因人而异。
有的学生犯的错误并不比其他学生严重,但遭受的责罚却比其他学生苛刻,就是因为在老师的心目中,他是一匹值得鞭打的马。批评得越苛刻,要求得越严格,越能够有助于他改正错误,促进他更好地成长。
有个朋友曾讲述自己八十年代初高考前的一个亲身经历:
高考前两个多月,我在下了晚自习之后和一些同学溜出校门,去公社大院看电视剧。不曾想看完后溜回学校时被校长发现了,校长记下了名单儿,并上交给了班主任王老师。
次日早自习,班主任在班上把被校长逮住的几个学生一一叫起来狠批了一番,而后把我和阿董赶出教室,并明明白白地说回去把家长叫到学校,否则不准进班学习。
我和阿董站在教室外面窃聊,抱怨王老师不该这样对待我们。我和阿董虽然不是尖子生,但也不是坏学生,阿董的学习成绩固然不比复习生老是那么拔尖,但也曾不止一次考过班里的前十名,上过教室里的光荣榜;我虽然不曾上过光荣榜,但在同学们眼里离光荣榜的距离还不算太遥远。
再说了,我们班被逮住的又不止我俩,逮住的学生表现差、成绩差的大有人在,王老师不该只难为我俩,不该只让我俩难堪,想到此心中难免产生一些怨恨和愤怒。
怨恨归怨恨,可家长还是要请的,否则进不了班。
后来家长来到学校,王老师说孩子今年高考,不敢说有把握,但不是没有希望,就是想和家长说说,希望家长学校都努一把力,教育孩子好好学习,争取今年考个理想的成绩。
结果,那届高中四个班近300人考走了七个学生,我们班考走了两个,就是我和那个阿董同学。
三
学生犯了错,被老师批评教育,是件好事儿,因为这些批评教育,能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改正缺点,这样才能更好的成长。
如果遭遇比别人更严厉的惩罚,不是老师不公平,对你有偏见,故意使绊子为难你,而是因为在老师心目中,该学生是一个可造之材,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人,值得他批评教育。
有时老师对学生的批评近乎吹毛求疵,放在其他学生身上并不是很大的问题,老师却小题大做,要求极为苛刻,那是因为你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素质和能力,但还需要进一步地改进和完善,这样才会让你臻于完美。
然而总有学生对此不理解,感到委屈,觉得受了老师不公平的待遇,对老师产生不满,心存怨恨。
学生的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作为一个不当认识、不良情绪,家长要做好疏导工作。学生可以不懂事,可家长要懂;学生可以不明事理,但家长不能偏听偏信,火上浇油。
否则,一方面老师会觉得你是在纵容孩子,会放松对孩子的教育管理;另一方面,孩子会因为不亲其师而不信其道,上课不好好听讲,到时候吃亏的是孩子自己。
孩子的成长需要赞美的阳光,也需要批评的雨露。老师的批评,是孩子成长中必须的养分,它能让孩子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从而在成长的路上走得更稳,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