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易杂谈】(91) “包有鱼”与“包无鱼”
“包有鱼”与“包无鱼”这两句爻辞见于姤卦,让我们先把姤卦图列出:
再录出卦辞与爻辞:
姤:女壯,勿用取女。
初、系于金柅,貞吉。有攸往,見兇,羸豕,孚,蹢躅。
二、包有魚,無咎,不利賓。
三、臀無膚,其行次且,厲無大咎。
四、包無魚,起兇。
五、以杞包瓜,含章,有隕自天。
上、姤其角,吝,無咎。
在谈“鱼”之前,我们先谈谈“包”字是什么意思。在传统易学上,此处“包”字,多解为“厨”,例如刘大钧先生对“包有鱼”的解释,就是“厨房里有鱼”(见《易经全译》)。表面上看,解“包”为“厨”也没有什么错,其实是不妥当的。一是经文中“包”字多次出现,如蒙二“包蒙”;泰二“包荒”;否二“包承”;否三“包羞”;以及姤五的“以杞包瓜”等,如果解“包”为“厨”,那么其它这些“包”字该做何解释?二是联系经文“包有魚,無咎,不利賓”,如果说“厨房里有鱼”,但“不宜于(招待)宾客”,岂不是有悖于情理?实际上,经文中所有的“包”字,皆宜做“包纳”、“包容”、“包围”、“包抄”、“包裹”等解,“包”与“承”是个相反相成的关系,这种关系,特别体现在天道上,如甲和乙,甲对乙就是“包”,乙对甲就是“承”。简单地把“包”字解释为“厨”,就会掩盖了这种包承的关系。
在姤卦中,“鱼”指初爻,这是姤卦中唯一的一个阴爻,传统易学在这一点上没有错。但对为什么二爻“包有鱼”就“不利宾”,四爻“包无鱼”就“起凶”的解释,则是不对的。传统易学的方法主要依据所谓“比”、“应”、“据”、“中”、“正”等“理论”,比如说二爻为什么“无咎”?那是因为它与初爻相“比”,也就是相邻的意思。四爻为什么“起凶”呢?那是因为四爻距离初爻较远,虽然与初相应,但初爻是阴爻占了阳位,四爻则是阳爻占了阴位。如王弼对“包有鱼”的解释就是:“初阴而穷下,故称鱼。不正之阴,处遇之始,不能逆近者也。初自乐来应己之厨,非为犯夺,故无咎也。擅人之物,以为己惠,义所不为,故不利宾也。”(《周易注》卷五)实际上,“初阴而穷下”的卦有很多,并不是每个爻都称鱼;如果说“处遇之始,不能逆近”,那么升卦初爻也是“不正之阴”,但爻辞却是“允升,大吉”。可见用“比”、“应”、“据”、“中”等“理论”或方法是不能自圆其说的。
不过也须指出,传统易学以为姤卦初爻为“鱼”,二爻的“包有鱼”就是二包初,这还是不错的,但这是一个特例。从卦体上我们看到,姤卦是一个平衡卦,甚至是一个绝对平衡卦,平衡卦的特点就是容易保持稳定,尽管初爻是个阴爻,但也能支撑卦体,所以卦辞有“女壮”,初爻辞有“贞吉”的说法。但是平衡卦的毛病就是不利于运动,所以初爻辞又有“羸豕,孚,蹢躅”的说法。再从天道上看,初为辛,二为庚,四为壬,上为癸,按照天道的顺序,正好就是二包初,初包四,四包上,或者说初承二,四承初,上承四。二阳初阴,所以是“包有鱼”,四阳上亦阳,所以是“包无鱼”。为什么二爻包初为“无咎”呢?因为这毕竟是一个阳爻要取代一个阴爻,所以自身不会有什么灾难。为什么又说“不利宾”呢?这不是因为厨房里藏着鱼却成心不招待宾客,也不什么“擅人之物,以为己惠”,而是因为二爻如果至初,那么初爻就会被迫至四,四爻也就只得“起”,这么一来,卦体就面临着倾覆的危险。从这里可以看出,“宾”是指的四爻与上爻,二爻的举动,牵扯到这两个爻以及卦体的命运。
“鱼”在姤卦中是个爻象,同“羸豕”一样,是用形象的语言来形容初爻的处境,这种处境,就是“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自己决定不了自己的命运。姤卦是一个“窒卦”,一个陷入僵局的卦,解决这个僵局,一个是听凭二爻占据初位,但这正与人道相悖;再一个就是谁也不动,静待五爻中那个潜藏着的地数的复出,一旦这个地数替换下一个天数,那么三与五这个“跷跷板”就会倾斜,上爻至三就会在“天时”以外再加上个“地利”,这也就是“有陨自天”。而“以杞包瓜”是一个卦象,说明姤卦必然解体的趋势。“杞”为杞条,用杞条包瓜,如果不是编成筐的话,那就是只有傻瓜才干的事。
(下文预告:“贯鱼”与“豚鱼”)
【学易杂谈】(92) “贯鱼”与“豚鱼”
“贯鱼”一辞出自剥卦,“豚鱼”一辞出自中孚。先谈谈“贯鱼”,兹列剥卦图如下:
从图上可以看出,剥卦是一个平衡卦,而且是一个极其微妙的平衡卦。剥卦有五个阴爻一个阳爻,依照人道,这些阴爻都要渐次向阳爻靠拢。所谓“贯鱼以宫人宠”,意思就是阴爻鱼贯而行,象“宫人”那样邀取宠幸。“贯鱼”就是鱼贯而行,“鱼贯而行”作为成语,或者就出自“贯鱼”,这是一个卦象,它形象地反映了“鱼”这种动物喜欢成群结队、逶迤而行的特点,也是对剥卦群阴向阳靠拢的的描绘。当然这只是从人道上看,如果从天道上看,剥五至上,不合时宜;依照天道,剥五当至四,但正与人道相悖。由于剥卦是个平衡卦,再由于剥四是个“只入不出”的爻,所以五爻既可以因时至四,也可以待时至上,这就是“无不利”。
“贯鱼”就是鱼贯而行,这应该不会有什么歧义,刘大钧先生在解释这句爻辞时也说是“(受宠宫人)鱼贯而入”,但是他又在注释中说:“以绳穿鱼,此指相次而入”,这样一来,“贯鱼”就成了“穿鱼”、“串鱼”,“活鱼”也就变成了“死鱼”。
下面我们再谈谈“豚鱼”。传统易学对“豚鱼”的解释可以说是颇多争议。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豚”为小猪,“鱼”为小鱼。“豚鱼”就是小猪小鱼,比喻微隐之物。《彖》传说“豚魚吉,信及豚魚也”。于是有人认为,在动物中猪最蠢,鱼最傻,蠢猪傻鱼都被诚意感化而内心信服了,说明精诚所至,化彻天地,信及豚鱼也。孔颖达《周易正义》在解释这句话时说:“信发于中,谓之中孚。鱼者,虫之幽隐。豚者,兽之微贱。人主内有诚信,则虽微隐之物,信皆及矣,莫不得所而获吉。故曰豚鱼吉也。利涉大川、利贞者,微隐获吉,显者可知。既有诚信,光被万物,万物得宜,以斯涉难,何往不通,故曰利涉大川。信而不正,凶邪之道,故利在贞也。”王引之《经义述闻》亦云:“豚鱼者,士庶人之礼也。”“豚鱼,乃礼之薄者,然苟有忠信之德,则人感其诚而神降之福。故曰‘豚鱼吉’,言虽豚鱼之荐亦吉也。”
也有人认为“豚鱼”就是“河豚”,说是只要你的心地真诚,那么,即使是拿河豚这样不值钱的东西来祭神也是可以的。而有了这样的诚敬之心,就可以施行教化,连豚鱼都会感受到这种诚心。高亨先生则把卦辞断为“中孚豚鱼,吉”,谓有人在渡大川时射中浮水之豚鱼,筮得此卦则吉。
以上种种解释,共同的地方是把“孚”解释为“诚信”。在杂谈60、61等文中,我们说过,“孚”不是诚信,它表达的是一种主从关系。“中孚”的意思就是“于中俘获”,或者是“被俘于中”,不要说真实的卦体,即便是从六画上,看一看两个阴爻被四个阳爻围困,也可以想到这一点。既然“孚”不是诚信,那么所有关于“信及豚魚也”之类的说教就都是无稽之谈了。到底“豚鱼”该做何解释呢?我们说,“豚鱼”就是河豚,不是“小猪小鱼”。为什么不是呢?很简单,经文中有“豕”字,“豕”就是猪,断不会在“豕”之外,还有个“豚”。“豚鱼”是一个卦象,这个取象也不外乎这样两点,一是同卦体有关,二是同豚鱼的特性有关。先说卦体,兹做中孚图如下:
<img src=http://photos.gznet.com/photos/1200664/1200664-rjS5a24Kva.JPG>
从图上可以看出,中孚的卦体,不仅是按照人道是两个阴爻居中,按照球形卦体也是两个阴爻居中偏上。如果以阳爻喻头尾脊部分,以阴爻喻腹,那么这就是一个腹部朝上的鱼的形象。以初爻喻“尾”,这在六十四卦是有例的,如遯初为“遯尾”,既未济初都谓“濡其尾”。问题是通常鱼的腹部都是朝下,这个“鱼”的腹部却是朝上,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谈谈“豚鱼”的特性。
“豚鱼”古书上记载较多,著名的如苏东坡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现实中豚鱼也不罕见。人们对豚鱼关注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味道鲜美,二是有毒。豚鱼肉质十分鲜美,内脏和血里却含有毒性强烈的河豚毒毒和河豚酸,经炒、煮、炸、腌均不能有效破坏,最好不食用,所以又有“拼死吃河豚”的说法。但是有关豚鱼的形状和生活习性,人们却知道的较少。捕捞或养殖豚鱼的人都知道,豚鱼的样子虽然比较怪,有的地方人们叫它“腊头棒子”,也有叫“潜水艇”,但在水中,它也与常鱼无异,腹部也是朝下的。豚鱼怪就怪在一旦被人捉住、被人玩弄,它就会发出“吱吱”的叫声,肚子也会鼓起来,鼓得象个气球一样,还会咬人。这时候如果扔到水中,它的腹部就会朝上,过一会消了气,便会翻身游走。这种连叫带鼓肚子的习性,是一般鱼所没有的。中孚三爻辞讲“得敵,或鼓或罷,或泣或歌”,这固然是讲在特定条件下即将被俘获者的一种矛盾心态,但何尝不是精当地描绘豚鱼被捉时的情景呢。
苏东坡还写过一篇《河豚鱼说》,说的是有一天,南方河里的一条豚鱼,游到一座桥下时撞到了桥柱上。它不怪自己不小心,反而生起气来。它认为是桥柱撞了自己,气得张开嘴,竖起颔旁的鳍,胀起肚子漂在水面上,很长时间一动也不动。一只老鹰飞过看见它,一把抓起来,把它的肚子撕裂,这条豚鱼就这样成了老鹰的食物。苏东坡就此发议论说:“尝掉世人有妄怒以招祸”者,在不应该发怒的时候发怒,结果遭到了不幸,就像这条河豚鱼,“因游而触物,不知罪己,去妄肆其忿,至于磔腹而死,可悲也夫!”豚鱼遇敌是否会生气,余非鱼,不得而知,但会鼓肚子则是事实。
苏老夫子对豚鱼的观察不可谓不细,但终归也受了“孚是诚信”的欺骗。它讲“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焉知人们不只是在欺,而直接是“吃”呢?
(下文预告:“田有禽”和“田无禽”)
【学易杂谈】(93) “田有禽”和“田无禽”
“田有禽”和“田无禽”是两句爻辞,前者见于师卦五爻,后者见于恒卦四爻。从字面上说,这两句爻辞并不难理解,“田”为田野、良田或田猎,“禽”泛指飞禽走兽。对这样的解释,绝大多数治易者没有异议。问题是为什么在这两个爻上系上这样的爻辞?这就众说纷纭了。其实,这两句爻辞是形象的语言来说明卦体和易道的,如果了解了卦体和易道,那么对这两句爻辞也就不难得到合理的解释。让我们先看看师卦:
师卦中的“禽”是指二爻,二爻是师卦中唯一的一个阳爻,对诸阴爻来讲,这是一个“异类”,故以“禽”为喻。二爻位居初三上五的中心,如果把初三上五这四个爻构成的圆圈比做“田”,那么对于二爻来说便是“在师中”,对于五爻来说就是“田有禽”。从天道上看,师五为甲,如果把甲比为“父”,那么师二乙便是“长子”,所谓“长子帅师,弟子舆尸”就是说强大的二爻已经失去控制,可能要对其它爻造成伤害,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父亲”的五爻如果继续保持沉默那就面临卦体倾覆的危险,在师卦诸爻中,只有五爻甲有资格号令其它爻共同来擒拿二爻这个“禽”,因为乙再强大,也不能伤及甲,这就是“利执言”。但师卦的形势已是严重的失衡,此时的五爻就象是玄武门之变后的李渊那样,最多也不过是说说而已。
比卦形式上象是师的覆卦,其实不是,比卦可以叫师的“复筮卦”。比卦五爻谓“王用三驱,失前禽”,这个“禽”还是比卦中的阳爻。为什么说“王用三驱”呢?原来师五为甲为天元,这是师卦中的“王”;比卦则是二爻为己为地元,这是比卦中的“王”,自“己”开始,历庚、辛、壬,也就是比上、三、初,最后才能到五爻癸,所以叫“王用三驱”,最后也没有追上,因此叫“失前禽”。
恒卦的“田无禽”是怎么回事呢?看看恒卦图也就清楚了:
依照人道,恒四来自恒三,除去恒三,这样在恒四的周围还有上五初这三个爻,这三个爻都是阴爻,如果把由三上五初这四个爻构成的圆圈比做“田”,那么恒四面临的就是“田无禽”,即什么猎物或收获也没有。
以上“田有禽”、“田无禽”或“失前禽”,可以认为是卦象,因为这不是简单的某个爻的取象,而是牵扯到多个爻。如果不是球形卦体,我们根本想象不出师二是在一个圆圈的中央,也不可能知道恒四与五、上、初都为邻。如果不是易道,我们就不了解师与比的真实关系,也搞不清比卦的“王”是哪一个以及“王用三驱”是怎么回事。
“禽”也可以是爻象,井卦初爻谓“旧井无禽”,这个“禽”可以认为是个爻象,因为这只是表明这个爻为阴若虚,比喻荒凉,与其它爻的关系不大直接。而“井泥不食”则可以认为是一个卦象,因为这个比喻,不仅和“井”有联系,也还因为井初这个阴爻与两个阳爻有直接联系,一个是五爻壬,另一个是二爻甲。特别是五爻壬,如果至初,那就是一个阴阳和合,但这个“合”既不符合人道,也因有三爻制衡,所以爻辞对这种不合人道的“和合”,通常用“雨”、“濡”、“渥”、“泥”等辞来表示。
(下文预告:“田获三狐”和“田获三品”)
【学易杂谈】(94) “田获三狐”和“田获三品”
“田获三狐”和“田获三品”也是两句爻辞,前者见于解卦二爻,后者见于巽卦四爻。同“田有禽”和“田无禽”一样,这两句爻辞的辞意并不难理解,问题是为什么在这两个爻上系上这样的辞句,而不是在其它的爻上系上这样的辞句?对此,前人也可以说是煞费苦心了。如虞翻谓“二之五历三爻”,这就是“三狐”。程颐等人认为:解卦中的初、三、五是三个阴爻,或者初、三、上这三个阴爻,这就是“三狐”。朱熹则认为:“此爻取象立意未详,或曰卦凡四阴,除六五君子位,余三阴即三狐之象也,能守其正则无不吉矣”。尚秉和则认为三狐独指六五,因为六五在震体,而震在数为三。人们就这样胡乱猜测,其实只要把真实的卦体和易道列出来,那么“三狐”、“三品”的具体所指,就能清晰可见。先看解卦:
解卦是一个平衡卦。依照人道,二爻来自初,这样在二爻的面前就还有三个爻与之为邻,即三、上、五,这是三个阴爻,故以“三狐”为喻。那么“三品”又是怎么回事呢?看一看巽卦的卦体也就明白了:
巽卦四爻为阴,在四爻的周围有三个阳爻,即三、上、五,这三个阳爻恰成“品”字形排列,所以叫做“田获三品”。“田获三狐”是以阳获阴,“田获三品”则是以阴获阳。笔者猜测,“品”字很可能就是源于这个卦体。
“三狐”与“三品”都是卦象,因为它们说的是多个爻的关系。或问,解卦二爻周围有四个阴爻,不说“田获四狐”而说“田获三狐”,这是因为按照人道,二来自初,故初爻不计;那么巽卦四爻依照人道来自三,如果三爻不计,四爻周围就只有两个阳爻,为什么不说“田获二品”,而说“田获三品”呢?原来这里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卦体的状态不同,解卦是个平衡卦,巽卦是个失衡卦,平衡卦不易运动,所以取象就从动态考虑,这叫“静中取动”;失衡卦易于运动和变化,所以取象就从静态考虑,这叫“动中取静”。第二个原因是,解二为辛,是过程中间的一个阶段,巽四为己,是过程的终结阶段,所以两者同为卦体取象,一个是侧重人道,一个偏重天道,侧重人道的会想到自己来自何方,偏重天道的是不理会这一点的。
“狐”的第一次出现是解卦,这可以看做是个“初筮告”。“狐”的第二次出现是在未济卦,这就是未济卦辞的“小狐汔濟”。关于“小狐汔濟”,我们前面在杂谈45《“濡其首”与“濡其尾”》一文中,有过初步探讨,现在我们再与“田获三狐”做个比较。解卦的“三狐”虽然是个卦象,但三狐的具体所指却是三、上、五 这三个阴爻。未济卦的“小狐”是一个,可是却是由三个阳爻组成。为了清晰起见,我们还是把未济图列出:
现在可以看出,在平面六画上被阴爻间隔起来的阳爻,其实是紧密连在一起的。未济的二、上、四这三个阳爻,顺序为庚、辛、壬。这三个阳爻居于初、三、五这三个阴爻之上,就象是一只泅水渡河的小狐。“济”的意思就是涉渡,为什么说是“未济”呢?原来从天道上看,未济的首是三爻己,尾是五爻甲,这是两个阴爻,“小狐”首尾不及,所以是“小狐汔濟”。“濡其尾”则是指的初爻,初爻为癸为阴,四爻为壬为阳,四初之间有一个阴阳和合的机会,这里的尾是人道上的尾,所以卦辞与初爻辞都说“濡其尾”。这虽然是一只小狐,但却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卦象。
传统易学依据八卦取象,把既济说成是上水下火,谓之“水火既济”,把未济说成是上火下水,谓之水火不济,如《象》传说“水在火上,既濟”、“火在水上,未濟”。再加上《文言》讲“水流濕,火就燥”、“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这样一来,好象既济就成了一个最完美、最理想的卦,就象是泰卦被说成是“天地交而萬物通”那样。其实,只要研究一下既济与未濟的卦辞与爻辞,哪里有一丁点“火”的迹象呢?我们说用八卦取象的办法,根本不能解释经文。然而,时至今日,八卦定位以及八卦取象的方法,仍然被许多人当成解释经文的一个主要方法。难怪解释不通经文,最后又把易经说成是一个没有逻辑、没有什么深奥哲理的算命占卦的卜筮书。
(下文预告:“黄裳”与“黄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