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周四到这周四,由于老婆外出学习,所以这整整一周的时间,就需要与女儿单独相处了。为了更好的相处,所以想起了这本——
这本书的名字,乍一听不知道是说什么的,但从英文名字the go-to mom's parents' guide to emotion coaching young children,可以知道,这是一本关于用情感引导的陪伴式教育孩子的书籍。
通过情感引导教育,你将获得一个合作、自立且有责任感的孩子。这难道不是做父母的梦想吗?
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更有效的达成教育的目的,还能增进亲子关系,培养孩子情绪管理能力,以及对别人情绪的感知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情商”。
情商的重要性,相信大家都非常清楚,在很多关于管理,沟通,教练技术,人际关系的书籍中,都涉及到情绪管理,情绪的掌控能力是实现这一切的基础。
情商从娃娃抓起
书中指出:情感引导的本质就是允许孩子自由轻松地表达情感,而不是受到任何压抑和否定,这不但能达到教育的目的,还有利于情绪畅通,生机畅达,对身心健康大有益处。那么,父母首先要帮助孩子认识情感,掌握大量表达情感的词汇,能让孩子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通过其他方式发泄或者压抑情绪。
我们每个父母管教孩子的出发点、初心都是好的,但为什么常常收不到我们想要的结果,甚至事与愿违呢?因为我们管教孩子时会经常陷入以下几种常见的误区:
1、控制型父母
表现:出现问题的时候,用威胁,惩罚的手段,数三声就要停止。
结果:会出现两个极端。要不就是特别懦弱,因为被制服了,自信心被打击没了;要不就是模仿父母,变得有很强烈的控制欲、很霸道,而事实上这个世界上,能够被控制的事情,是少之又少,所以这个人就会特别痛苦。
2、放任型父母
表现:与第一种父母正好相反,不关注孩子的表现和感受,放任不管,好像很民主自由,实际上是父母的失职。比如孩子哭的时候,说没事儿,让他哭,不要抱,不要哄,会惯坏,哭半个小时对身体好等等。这样孩子会没有安全感和边界,一定的规则纪律是对孩子的保护,所以佛教说,戒律不是用来约束你的,而是用来保护你的,远离五毒的侵害。
后果:孩子会因为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和指导,而没安全感和价值感,长大后会缺乏团队的归属感,感觉自己不被爱,会缺乏亲密的依赖关系,很难与他人走近,会在是非观和情感上遭遇到严重的困难。还可能会有成瘾性的不良习惯。
这两种管教方式,一个是过,一个是不及,过犹不及,都不是合适的教育方法,都不会让孩子成为有责任感的人。
3、贿赂型父母
表现: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通过谈条件,交易、奖励等的方式解决问题。比如孩子哭的时候,说不哭了,爸爸给你买糖吃。这种方式通常会很凑效,但同时也会埋下隐患。
隐患:孩子感受不到做这正确事情本身的意义和乐趣,长大后他做任何事情都会非常被动,要靠外界的反馈或者指令做事,没有来自内心的动力。但是我们做每一件事都会有人给你反馈吗?我们做的事情都是为了取悦别人吗?这样人生的开关就掌握在别人的手里了,对自己没有清晰的定位,也不知道自己想要的什么,一旦失去外部的确定,就会丧失人生的意义,觉得抑郁。
4、忽视、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
表现:过分强调正面价值,抑制负面感受。比如孩子摔一跤,说不疼不疼,快起来,男孩子要坚强,哭多丢脸啊……
后果:如果父母经常忽略孩子的感受,会让孩子觉得你不重视他,不理解他,慢慢的就会觉得自己不重要,自己的感受不重要。同时孩子也会慢慢的体会不到别人的感受,会造成很多沟通的障碍,不能换位思考,也很难对别人产生同理心。
5、以消极后果进行惩罚
表现:这里要区分两个概念,直接后果和消极后果,惩罚孩子可以用直接后果。比如说,叫孩子吃饭,孩子说不吃,过了吃饭的点,就没饭吃了,饿就是直接后果,可以作为惩罚,但同时父母可以表示理解孩子的感受,安慰他的情绪。
而消极后果,通常父母是为了想给孩子一个教训,后果与过错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而且用消极后果来惩罚只会引发抗拒,而不是心悦诚服。
后果:孩子会因为害怕惩罚而暂时的屈服,但不能认识的错误本身,或者会变得不敢说实话,撒谎欺骗父母,这样父母跟孩子的隔阂就会越来越大。
情感引导就是要通过观察,找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心理,或者是未被满足的需求。通常家长会忽略这些,而直接施予惩罚,孩子就会觉得委屈,并且孩子不能从中吸取教训,所以通常这种惩罚只能让孩子害怕而屈服,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另外一种情况是,父母会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希望孩子的表现达到自己的标准,而实际上孩子的年龄摆在那里,很多标准只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孩子是无法达到的,如果父母不能换位思考,或者多了解一下孩子成长的规律,就不能理解孩子为什么老是达不到自己的要求。
还有就是每个孩子的天生性格是不一样的,《不吼不叫》里面叫做不同天生气质,父母要带上气质的眼镜,就会多很多的理解和包容。
情感引导重要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在于:能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和亲和力,这是你跟孩子互动的前提条件。孩子在不乖的时候,更需要父母的指导和支持,父母是孩子的最后一道保护屏障,所以这时候他们最需要父母的保护,也是建立亲密及信任的最佳时机。情感引导在这时派上用场是最好不过的了,怎样进行情感引导呢?
1,播下种子
播下种子是要提前让孩子知道,在特定的情况下会发生什么事情,以及你对他的要求是什么,他知道怎样做是可以的。
2,观察和判断
观察和判断的本质是关注。就是前面说的,通过观察感受,结合孩子的个性、年龄,找到行为背后的动机,原因,需求。
一旦孩子被理解了,需求被满足了,孩子很快就会恢复正常。
3,聆听
聆听的重要性也不必多说了,在成人的管理,领导力,沟通对话等方面,是特别强调的,聆听对孩子同样也是不可缺少的,现在的孩子太需要被听见了,聆听代表被尊重 ,代表重要性。对孩子的聆听最好要蹲下来眼睛与他们平视,以便进行眼神的交流,让他们知道你是在专心致志的关注他。
4,体察并理解孩子的感受
承认并接受孩子的情绪,并帮他说出此时的感受,这样孩子也会掌握更多的情感类词汇。当再出出现情绪的时候,孩子就会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把情绪发泄到其他孩子身上。
5,同情
同情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走进孩子的世界,陪她在他的情绪里面一起走一段路,让她不再觉得孤单和无助,而不是去说服或者出谋划策,这样他的负面情绪会更快的消失。当建立的充分的信任后,我们再慢慢的正面引导,让她走出情绪的阴霾,心理学里面叫做“先跟后带”。
能解决孩子所有教育问题的万能方法是不存在的,所以父母应该跟孩子一道成长,学习更多的教育技巧,并能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调整教育方法。当然我们首先要接纳孩子的现状,也就是孩子有一些烦人的行为,其实是正常发育的一部分。
《少有人走的路》指出,父母的角色和心理医生相似,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是父母拓展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过程。所以父母一定不能错过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机遇,学习正确的教育方法,让彼此都从中受益。
在没有万能方法的情况下,我们应该相信我们的直觉,在与孩子一同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的问自己:“我的教育方式是会加深我和孩子的感情,还是会给他的成长带来潜在的危害呢?”,这样我们就是适时的学习并调整我们的教育方法,而不会固执己见,颐指气使。这也暗合了王阳明所说的“致良知”,我们做的合适不合适,我们内心是知道的,只要我们的心没有被遮蔽。
小贴士:
1,要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就要允许孩子做自己,当孩子犯错时,把事情和人分开,批评的是行为,无条件爱的是孩子本人
2,孩子不是我们的全部,要留时间给自己,做自己的事情。
3,塑造孩子最好的时机,是在孩子做对事的时候,表扬他并说为什么,这就叫做“坚持或者其他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同时告诉孩子这些品质的意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