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泛读和随心所欲
最近的学习,看书,写作都是遵从心的指引,前一秒可能在看人工智能,后一秒可能研究跑步去了,什么感兴趣就去研究什么,这个习惯的养成好像是从听《樊登读书》开始的。为什么听《樊登读书》呢,当时面临很多问题,刚当了妈妈,突然发现生活和工作无法兼顾,一边是嗷嗷待哺的急需妈妈呵护与爱的婴儿,一边是能够给生活提供支持离不开的工作,还发现突然工作失去了意义,即便赚了很多钱,依然不快乐的感觉,生活也毫无品质科研,总之每天疲于奔命,身累心累的感觉。然后就去书中找答案,然后就是泛听,不做任何计划,不给自己任何约束,只是凭当天的兴趣和感觉去听。虽然自己不涉及吸烟问题,但是对戒烟的书也听,打扫卫生的扫除道,到心灵瓦尔登湖,听到古代听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听怎样保护视力的书,还有很多心灵心理类的书,当然对之前望而却步的历史,特别是西方的历史,也去听。然后每天都很期待这个听书时间,饥不择食的感觉,这种不给自己设限的感觉真是不要太好。真是这种感觉让自己顺从心的指引找到自己最适合的,一路看到哲学,心理,最近对科学,物理又很着迷。有的时候你的收获来源之处是非常意外的。可能一个乞丐的一句话比一个科学家对你的影响更大,可能一本收纳的书比一本经典对你的影响更大,不接触怎么能知道呢,不接触怎能知道更广阔的视野。现在看什么书似乎对我都一样,我总能从看到底层想通的地方,就想跑步也是哲学实践和觉察的好机会一样。
关于不同的视野
今天为什么想到这个历程,就是因为看吴军老师的《阅读与写作50讲》。看见这个题目就很吸引我。我就对一个计算机科学家讲阅读和写作感兴趣,就像我就想听听体育老师怎么学英文一样,觉得极其有趣,而且这种跨界的人往往能看到这个事物另一面,拥有不同的视觉,这是我最喜欢之处。这种开放和好奇的感觉得益于当时樊登读书的经历。
更重要的一点是,一本书链接另一本书,从原来一个月很难读下一本书,到现在很多书一两个小时就读完了,而且是沉浸其中。也就是最近发现自己能力见涨,因为开始想看一些大部头了,不仅是好奇,而且有勇气,而且很渴望,求知若渴,以前的难度障碍,为难情绪都消失不见了。好像是自己重要有能力驾驭了,发现大部头也并不是那么枯燥或者巨大了。
说这么多跟吴军老师的课有什么关系呢?但是就是刚看了吴军老师的第一课,激发了我的表达欲望,咔咔咔的让我一口气写了上边这么多,坚定了我每日阅读和日更的信念,像吃饭和呼吸一样重要。
还有一个让我阅读坚持下去的事情是,我特别喜欢每一本的推荐的书,往往是我下一步迫不及待的想看的。比如吴军老师讲课提到的《人类群星闪耀时》,一听就是一本格局很大的书,但是我非常想看。我发现我越来自信了,说起高考,我觉得我已经使出浑身解数,再复习一年也就那样了,感觉我也就是一个一本末尾,二本头上的水平了。但是随着读书越来越多,我发现,我当时的付出完全是纸上谈兵,课外书没读过几本,所以的学习仅限于教课本,如果时光倒流我能读很多书,那语文和英文再提二三十分完全不是问题,放佛自己离名校也不是那么遥不可及。我现在才明白,完全没有用对方向或者付出根本不值一提,只是在坐井观天,一直在攻克井里那片巴掌大的地而已。
关于育儿
另外,读的越多发现底层都是相通的,很多现实中抉择问题就不能纠结了。比如孩子的学校问题,是公立还是国际,是国内还是留学,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是否有能力深入阅读和理解某个行业的大部头的驱动力和兴趣,有了这些,放佛上不上学,是否参加高考,学什么专业都不太重要了,感觉从根本解决了我的焦虑和迷惑。
关于大部头
对于正统文献,权威综述,学术专著,我现在才感兴趣,敢于想读的感觉。也就是阅读才真正开始。而且对于英文原版书,我这个英语专业出身的人也才开始感兴趣和敢于想读的感觉。我身边的几个人读书的场景还浮现在我的眼前。一个是一次去初中同学家里,发现她在读三国演义,我感觉我读不懂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读,对于我晦涩难懂,但是我非常佩服她。还有一个场景是去M莲家玩,她好像在普罗米修斯之类的书,还有一个场景是我初中毕业要去保定一中报道的时候,去看二姑,二姑家的孙女当时正在看红与黑之类的,她与我同龄刚经历了中考,但是我的表姐还说他们家孩子,你看人家多么厉害之类的。但是现在看来,不是我厉害,是人家厉害啦。至今我都还不知道红与黑是什么。
关于读博以及翻译
过去的多少年我从来没有想过读博,本来感觉自己是一个爱学习的人,但是怎么高中一毕业就想把书都扔了都感觉,大学一毕业更是终于不再考试,可以赚钱养活自己了,迫不及待的想进入社会。考研根本我眼都不眨一下的就会否定。即便进入社会,有大量的时间也都看剧和低层次的支配消耗了。知道近几年来,特别想去读个硕士或者博士,但是又感觉好像没有必要,不为了找工作,那为了什么要去读研或者读博呢。今天好像也是在吴军老师的一篇文章里找到答案,硕士的目标是改变生活,博士的目标是改变世界,一定要拓宽人类的认知边界之类的。这个我非常感兴趣,好像某天选一个深入的领域,去探索一下未知是一个当前阶段特别吸引我的事情了,我也终于明白了我的转变背后的逻辑。从物质到精神的,从急功近利到精神理想的转变。
甚至我当年最讨厌的翻译,现在也有了重新认识。上学的时候最讨厌翻译课,咬文嚼字的实在静不下心来。直到前两天我看一个大概同龄女生翻译了《纳瓦尔宝典》,我看到了翻译的意义和伟大,可惜自己一直没看到。
关于阅读速度
关于阅读速度,我并未刻意追求,但最近发现可以很快速了。其实多读,速度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因为读的越多,懂的越多,一秒就懂了作者的意思,不需要看通篇的解释了,一眼扫过去,都是自己已有的认知。
关于吴军老师的阅读课
至于吴军老师的阅读课,那就太精彩了,自己实践中体会到一二,再听大家从逻辑,认知等方面拔高一些的感觉太舒服了。如下是一些摘录。
“读懂隐含信息,其实已经是阅读理解的高层级要求了,有时候,甚至意思都在字面上写着,也不见得人人都能达到理解的程度”,
“读懂作者的意思,是阅读。完成形象的重构,是理解”,
“说完了通过阅读,理解他人的基本要求,下一讲,我要跟你聊聊怎样读懂作者的内心”
“阅读理解到了深层次,其实就是从读书,上升到读人”
“通过以上三步——正统文献、权威综述和学术专著阅读,我敢肯定,你在每个领域的阅读品位,就已经比较高了”
“美国高质量的高中,学生们在每一个暑假大约要读10本严肃的著作,有些在开了学以后还要写评论,并且在课堂上做宣讲。那些严肃的著作,既包括一些文学名著,比如《红与黑》《战争与和平》《奥德赛》等等,也包括一些受到好评或者影响力较大的人文社科著作,比如《21世纪资本论》《人类简史》等等“
”哈佛大学给学生们开的书单,大量的是100多年前的非小说类有思想的图书。即便如此,美国大学教授鲍尔莱恩的一本书《最愚蠢的一代》最近在美国亚马逊上热卖。作者认为,数码时代正在使美国的年青一代成为知识最贫乏的一代人,因为读的都是社交媒体上的垃圾。我想,中国的年轻人,在有质量的严肃阅读上恐怕做得还不如美国同龄人“
“我认为人类能够谈上千年的主题,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向内认识自我,另一类是向外认识宇宙。当然两者是互动的,不同人、不同时代背景对内对外的看法会不一样”
“心灵是引导生活向上的动力,而它动力的来源在于前人为我们留下的深层次的思考和高维度的智慧。做到这一点,你就是英雄”
“对于人类的每一个个体,在悲剧的命运中活出自我,这就是作为个体对命运的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