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孩子》| 良舟解读
《倾听孩子》| 良舟工作室解读
建议WiFi环境下播放
关于作者
帕蒂·惠芙乐,1968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奥西丹特学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家庭教育心理咨询的研究与实践。多年的心理咨询工作让她见识过各种家庭,帮助许多家长解决了与孩子沟通相处的问题。
关于本书
本书是作者结合多年心理咨询实践和研究,分析了大量的案例之后所写成的。作者认为,为了使孩子在童年和少年期——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形成期——健康成长,父母要学会倾听孩子。
核心内容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的各种行为经常会让父母感到不知所措,我们可以通过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找到更好的沟通方式,建立和睦的亲子关系。
点击查看大图,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欢迎你每天听本书。本期为你解读的是《倾听孩子》,副标题是:家庭中的心理调试。这本书大约22万字,我会用大约20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的精髓:如何才能正确倾听孩子的心声,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孩子不听话是件很头疼的事情。比如说,有时候孩子生病了,但就是不好好喝药;周末带孩子在外面疯玩一天,大人都累得不行了,他却怎么也不肯睡觉;当然,更常见的是明明说好了不买玩具,但是到了商场,孩子就是哭闹着非要再买一个小汽车。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一般在开始阶段还是希望能和孩子好好沟通,但是现实中,一旦说不通,家长就无法平心静气了,很快就失去耐心,陷入与孩子的争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站在孩子的角度,当他表达与家长不同的观点时候,他往往带着孩子特有的情绪,他需要家长正确地理解他没有表达出来的小心思。而家长却带着成人思考的模式,要求孩子讲道理,无条件地接受家长认为正确的做法。这样一来,矛盾自然会发生。
正确倾听孩子,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这里说的倾听当然不是单纯地听孩子在讲什么,而是你要学会倾听孩子的话语里包含的想法以及诉求。举个例子来说,有的孩子一天没有见到父母,即使很困,他可能也会坚持要爸爸妈妈陪他睡觉讲故事。这时候你要明白,孩子的这种不听话不是无理取闹,他的潜在诉求,是希望爸爸妈妈能陪陪他。
所以我想在这里跟你分享这本《倾听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调试》。这本书看似是一本心理学图书,其实是一本非常实用的育儿指南,它会教给你如何通过倾听孩子的方式,来了解孩子不听话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心理情绪。这本书的作者叫帕蒂·惠芙乐,她毕业于美国加州奥西丹特学院,是一位长期致力于家庭教育心理咨询的专家。多年的心理咨询工作经验让她见识过各种不同的家庭,她也帮助许多家长解决了与孩子沟通相处的问题。今天我们介绍的这本书就是她结合了多年的心理咨询实践和研究,分析了大量的案例之后所写成的。惠芙乐认为,对于全世界的家庭来说,孩子的任性、发脾气都是存在的,家长需要理解和倾听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情绪。因此在这本书中,惠芙乐举了很多例子,让我们可以知道解决问题有哪些办法,我们又要如何正确地倾听孩子。
我先从两个角度为你介绍这本书的内容,这也可能是你最关心的两个重要问题,希望能够帮助你更好地与孩子相处。第一,日常生活中孩子不听话的行为背后,有哪些原因?第二,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家长究竟该如何倾听孩子?
第一部分
在陪伴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的各种行为经常会让父母感到不知所措。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孩子行为的解读,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样会帮助我们建立和睦的亲子关系。
第一种常见行为是哭泣,很多家长都对孩子的哭泣表现得很烦恼,甚至暴躁不安。但其实,哭泣行为只是表象。它是孩子因为痛苦、生气、委屈或者愿望不能实现时,情绪外泄的表现形式。小婴儿的哭泣是在表达自己的生理需要,而幼儿的哭泣,多是心理愿望的受挫。因此,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我们需要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
面对孩子的哭泣,我们要及时给予关注和满足,帮助孩子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建立起良好的亲子依恋。当孩子哭泣时,有的家长会安慰孩子,说“别哭了”,但是也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哭泣表示反感和不耐烦,其实这样的应对都是不恰当的。哭是一种情绪,情绪是一种能量。因此家长看到孩子哭泣,首先要理解孩子的感受,对孩子当时的感情表示理解同情,并把这个信息传达给孩子,帮助孩子宣泄情绪,其次应该倾听他哭泣的原因和心情,不要用大道理去批评或无视孩子的感情。家长学会接受孩子的情感,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良好开端。
孩子第二种常见的行为是撒谎,很多家长都特别反感孩子撒谎,也会使用一些手段来避免孩子的撒谎行为的发生。但是我们真的知道孩子撒谎背后的原因么?
我们几乎都听过“狼来了”的故事。但是“狼来了”这个故事还有这样一个版本:古时候,山上住着一户人家,家境贫困。他家有三个孩子,老大很会读书,老二很能干活,因此父母经常表扬老大和老二,唯独很少关注老三。老三经常上山放羊,和羊在一起时,他感觉很温暖。但是回到家面对优秀的哥哥们,和不在意自己的父母,他经常感觉很失落。有一天他想,我也想个办法让父母关注我。于是,在一次放羊的时候,老三一个念头涌上心间,大声地喊“狼来了”。听到老三的呼救,亲人和邻居们着急忙慌地赶上来,母亲跑在最前面,一把抱住老三问这问那,这让他感觉特别温暖。于是他后来又喊了一次“狼来了”,又体会到了被亲人关心的滋味。但是第三次狼真的来了,当他呼救的时候,家人和邻居们都认为他又是在无理取闹,最后很不幸被狼吃掉了。
这个小故事的结局与我们熟知的版本并无不同,但是在这个故事中,老三的撒谎其实并不是一种严重的道德行为,它只是孩子的一个愿望。可是不幸的是,他为了达成愿望的撒谎行为被没有被家长及时教育和引导,反而给予了强化,促使这种行为不断出现,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孩子撒谎行为与道德行为是两码事,幼儿说谎的很大一部分目的是想要辩解或者引人注意,不属于真正的谎言,不至于发展成性质恶劣的行为。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孩子说谎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和诉求是什么。很多时候,越是孩子出现了错误的行为,倾听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就越发重要。
接着我们来看第三种孩子的常见行为——发脾气。其实这应该属于孩子的一种逆反心理。孩子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就会有自己的主张,但在孩子社会化的过程中,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规范会对孩子进行各种各样的限制,偏偏这个阶段的孩子没有能力应对外部的限制,因此家长就会发现,孩子时常有一种“故意作对”的意思。
我们首先应该了解这一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看待孩子的行为,也能大大缓解我们自身面对这种行为时愤怒和无奈的负面情绪。只有家长情绪平和,才能对孩子做出恰当的决定。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面对逆反的孩子,家长的暴躁和无力感。其次具体事件需要讲究方法,不要用“我说你听”来训导孩子,而应该以宽恕、尊重为主。父母要坚持底线,事后讲清道理,让孩子了解父母也是会生气的,让孩子明白行为都是有限度的。
比如说,有的孩子,晚上玩得起兴就不想睡觉,越是强制他快睡,孩子反而越对着干,甚至大哭大闹,让家长越发暴躁。因此,家长要学会适度投降,和孩子商量,允许他再玩5至15分钟,玩完后就必须睡觉,帮助孩子自我管理、建立时间观念。
到这里为止,我们列举了三种孩子最容易出现的行为,分别是:哭泣、撒谎和发脾气。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事实:孩子的本性其实并不坏,他们都是可爱的。但是他们的行为不像成人一样,在我们不理解的行为背后,孩子往往有很多原因,但是孩子往往又不会正确表达,因此只能以一些比较极端的方式来告诉你。因此作为家长,既要理解孩子背后行为的原因,也要学会正确倾听孩子,建立正确和孩子沟通的方式。接下来,我们就来说一下我们应该如何用正确的方式进行倾听。
我们首先假设这样一个场景。当你的孩子在外面与别的小朋友起了争执,回家开始在你面前一直哭的时候,作为一个家长,你会怎么做呢?有的家长不问原因,直接责骂孩子哭得让人心烦。而有的家长呢?则会问问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情,然后批评自己的孩子或者对方的孩子。还有的家长呢?则会倾听孩子自己主动说出事情的经过,然后再引导孩子自己做出对这件事情的判断。
很明显,对于同一件事情,不同家长采用的这三种方法,一定是第三种方法,也就是倾听孩子的效果最好。说到这里,作者在书中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她说,“孩子是我们的,但孩子的生活是他们自己的”,倾听孩子,目的是为了了解孩子,引导他们做出自己的判断,而不是将自己的判断强加在孩子的身上。所以,用正确的方式倾听孩子,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第二部分
那么,我们如何做到正确地倾听孩子呢?正确的倾听包括三个要求:首先是专注倾听孩子表达的内容,其次是感同身受地体验孩子表达时的情感。最后我们也要合理地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下面我来仔细说说这三个要求具体应该怎么做。
首先,专注是正确倾听的重要前提。在倾听孩子表达的时候,我们必须专心地面对孩子。在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时候,我们的全部注意力必须都放在孩子的身上,这时候不能有其他的工作来分散你的注意力。很多家长在倾听孩子表达的时候,往往手里还在忙着别的事。如果这时候你匆匆忙忙、心不在焉,那么就不要尝试倾听。因为你需要集中精力来判断,孩子的每一句话里是否有他背后的情绪。
此外,你还需要仔细琢磨,适时地对孩子的表述做出适当的评价,让对话持续下去,让孩子尽可能多地表述,来表达真实的情感。如果你主动挑起话题,孩子正打算敞开心扉,你就迫不及待地打断他们,他们很快就不再信任这样的对话,而且会不愿意与你深入交谈。正确的倾听需要你实实在在地投入时间与精力去倾听孩子表达的内容,而不是根据片面的信息给出简单的建议、批评和指导。比如当孩子抱怨说:“我烦透了那个语文老师!”你就不能马上进行要尊敬老师的说教,而是要让他具体地讲出不喜欢语文老师的原因,是不是因为什么行为被老师批评了;再比如当孩子说“我不喜欢我的同桌。”你最好也不要去马上教他怎么跟朋友相处,而是要专心地听孩子表达完他们想表达的内容,然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
其次,学会感同身受,能够帮助你在倾听的过程中正确地感受孩子的情感。有的父母可能不理解什么是感同身受。其实就是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作为家长,不能想当然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要尽量控制自己不去强加给孩子一些自己的观点,而是要引导孩子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在听孩子讲话的时候,先不要去思考你应该给孩子说什么,而要尽可能地将注意力集中在与孩子的谈话内容以及感受上,尽可能地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所发生的事情,不要对孩子的感受做出自以为是的判断,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感受。
我们举这样一个例子,有一天,孩子突然不想起床去上学,原因是今天第一节就是数学课,而数学老师很严厉,上课有很多规矩,这样的束缚让孩子觉得特别烦恼。这时候作为家长,不能想当然地去批评孩子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进而把原本不愿意上数学课这个问题,放大成了不愿意上学这个大问题。
现实中,孩子的确对数学课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抵触情绪,这时候如果家长感同身受,跟孩子讨论其他课的美好体验,再幻想一下如果今天没有数学课是不是特别开心,就会让孩子把对数学课的排斥,转移到对上学的兴趣中,然后才能放松地接受上学这个行为。在这里,只有你感同身受地与孩子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才能更快地接受你提出的建议。
为什么孩子会对家长的感同身受这么敏感呢?其实不仅仅是对孩子,我们成年人在倾听的时候一样会对倾听者的感同身受非常敏感。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大脑中都有一个发现各种情绪信号的边缘系统与前额叶皮层。这里面,边缘系统是人神经系统中的社交和情感中枢,它负责让人感知自己身边人的情绪。就像雷达一样,边缘系统会持续地发出探寻的波流,来感知身边的一切。同时,前额叶皮层也在分析这些情绪信号。当孩子通过大脑边缘系统感知到你的情绪,他的前额叶皮层就会运作起来,去分析这些信号意味着什么。当这些信息经过整个神经系统的分析后,就会得出你是不是在真的帮助它解决这个问题的结论。如果你没有感同身受,孩子就会做出自我保护的反应,也就是不相信你说的话,拒绝与你进一步的沟通。
当然,我们正确地倾听孩子,并不意味着要全部接受孩子的意见,当我们发现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时,我们要学会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这是我们正确倾听的第三个要点。
有些时候,孩子确实会无理取闹,这时就需要家长及时对他说“不”。只有在你拒绝他之后,他才能认识到他做的是错的。但要注意,我们这里的拒绝并不意味着你要斥责或者打骂孩子。
让我们回到一开始说的那个场景,当孩子在商场里看到喜欢的小汽车玩具想买,你说不买,孩子就开始哭闹,你可能会觉得很没面子,把他强拉硬拽地拖走,孩子不但会产生情绪,甚至可能会因此恨你。这是因为在孩子眼中,认为爱他就应该满足他,而你的直接回应“不买”,会让孩子理解为“妈妈不爱我了,她不给我买我喜欢的玩具”,所以心里难免会有情绪。
因此在我们正确地倾听孩子表达的内容之后,如果确实要拒绝孩子的要求,可以在回绝的同时,把你拒绝的理由和原因告诉他。注意这时候虽然拒绝了孩子无理的要求,但我们拒绝的是他不恰当的行为,而不是孩子本身。所以我们千万不能说一些“你这个孩子怎么这样”“你太讨厌了”之类的伤害孩子的话。
正确地拒绝不合理要求,不仅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也能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处理问题,同时也仍然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我们可以在拒绝孩子时坚持三个原则:第一是立规矩,讲原则;第二是拒绝的态度要温柔而坚定;第三是不伤人,不伤己。我们在拒绝时一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不是对孩子本身有意见,而是对事情本身有意见,对事不对人,这样才不至于影响到亲子关系。我们不能拒绝孩子对我们爱的期待,所以,无论是怎样的拒绝理由,一定让孩子感受到我们还爱他。
总结
讲到这里,本书的内容就已经基本结束了。我们再来从头梳理一下今天分享的要点。这本书的核心是倾听孩子,但是倾听孩子的方法又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要分析孩子常见的几种不良情绪和行为背后,究竟都有哪些原因。孩子的本性并不坏,但是当他们产生了不良情绪,往往又不会正确表达,因此只能以一些比较极端的方式来告诉你,比如哭泣、撒谎、发脾气。因此作为家长,既要理解孩子背后行为的原因,也要学会正确倾听孩子,建立正确和孩子沟通的方式。
在第二部分我们说到了如何去倾听孩子,我给大家列举了倾听孩子的三个要点,分别是专注地倾听孩子表达的内容,感同身受地接受孩子表达的情感,以及合理地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
有很多家长和孩子相处得并不好,经常是大人训斥,孩子哭闹。根本原因在于家长其实并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真正独立的人来看。我们要教育好孩子,一定要确立这样一个观点: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他有属于自己的想法。如果要想和孩子相处得愉快,首先要给予他尊重,而倾听,是起码的准则。
尊重孩子,不仅要做到倾听孩子,更为关键的是倾听之后的行为落实。倾听只是家庭交往中的一种调试办法,我们需要经常与孩子一起多了解他们,给予孩子人格上的认同,将他们视为和我们地位平等的人来相处,这样才能打造和谐的亲子关系。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虽然可能并不会立竿见影,但只要假以时日,它一定会帮助你和孩子建立起真正的亲密关系。
撰稿:良舟工作室
脑图:刘艳
转述:成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