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给我打电话,和我聊她这些天心情低落,不知道为什么,能吃能睡能长肉,就是干啥都提不起精神头,啥也不想干。我问她最近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发生,她支支吾吾好一会儿,才说出来,她因为工作原因,被她们单位的老大狠狠批了一通,自此以后,就一直萎靡不振,心情不好,没精神头。老大的否定威力太大,导致她一直也处于对自己的否定中,沉浸在“我不够好”的认知中,因为一件事否定了她整个自己。
从心理学角度,这被称为糟糕至极的不合理信念,因为一件事没有做到,而把自己以前做到的部分全部否定了。
想起我看的《生命的重建》这本书,作者在第九章写的一段话:
如果孩子第一次摔倒就放弃,他们便永远学不会走路。无论学习的主题是什么,学习的过程总是相同的——不管你是在学习开车,打字,还是在学习打网球,或是在学习以积极的方式思考问题。我们先是一边摸索一边犯错误,这时我们的潜意识正在通过实验来学习。我很清楚地记得我第一次演讲时的情景。当我从讲坛上走下来时,我对自己说,“露易丝(作者),你真棒!第一次你就做得这么好。如果再这样做五六次,你就是专业人士了。大概两个小时以后,我对自己说,“我相信我们能够改变一些事情。我们可以对它们进行这样或那样的调整。”我拒绝用任何方式批评我自己。如果我从讲坛上走下来后,这样对自己说:“啊,你讲得实在太糟糕了,你犯了这个错误,你犯了那个错误。”那么,我会畏惧第二次演讲。事实是,我的第二次演讲比我的第一次演讲做得更好,到第六次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专业讲师一样了。
被他人打了一巴掌就沉浸在这个巴掌中一蹶不振,还是被这个巴掌打醒?一蹶不振是沉浸在过去的问题中不断自责,不断后悔;而被打醒,是通过他人的眼睛看到自己未做到的部分,在时间中磨砺,在经历中成长。两者选其一,自己说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