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傍晚,从幼儿园接到优优,应她的要求带她去我学校玩。
在操场上,偶遇一家长,告诉我那天是她女儿的生日,我客气地祝福孩子生日快乐,那家长转向优优:“去我家玩好不好?”我知道那只是客套,可优优不懂,她竟然点头,那一瞬间,尴尬得无地自容。我故意说:“那你自己去,妈妈走了哦!”
“好!”她竟然爽快地点头。
“下次妈妈再带你去阿姨家哈!”跟那位家长客套地再见后,牵着优优往回家的路走时,我再也忍不住了:
“优优,你认识那个家长吗?”优优摇了摇头。
“既然不认识,你为什么要同意去她家?”
她只是一路傻笑,不回应。
“不要一听到‘生日’二字你就激动,又不是没吃过生日蛋糕,下次坏蛋叔叔阿姨用蛋糕都能把你骗走。”
然后开启唐僧念经模式,此处省略一万字。
“有个当老师的妈妈也是够她受的,因为实在太啰嗦。”事后回放事情的经过自言自语道。其实孩子在我们生气的时候,她就已意识到错了,而我们往往因为自己内心的情绪还未得到释放,而把孩子当成情绪表达的垃圾桶,反而适得其反。
那晚给她洗澡时,借着温馨和谐的画面,我对优优说:“妈妈今天说了你那么多,情绪不好,妈妈错了,对不起啊!但不代表妈妈不爱你,只是妈妈对你随意就答应陌生人这件事很生气而已。”优优听了,抱着我说:“妈妈,我最爱你了,爱死你了!”
为什么我会想到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源于之前听了北大儿童心理教育专家赵贺老师的课——《培养孩子内在的“三感” 绽放自信、勇敢、大方》《发脾气后如何快速修复与孩子的关系》,明白家长对孩子发脾气,伤害孩子的不是情绪,而是感觉“爸爸/妈妈不爱他了”。
虽然我还是经常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但发脾气后一定会主动道歉并试着修复关系。
那是哪“三感”呢?其实是安全感、价值感、能力感。而从家长对孩子发脾气这件事来看,主要是属于“价值感”的范畴。
所谓的价值感,就是一个人内心深处觉得自己存在是否有价值的自我印象和自我感觉,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的满意度。
价值感包含四个方面:我够好吗?我重要吗?我值得被爱吗?我能行吗?所以当我们控制不住情绪对孩子开启唐僧式紧箍咒,或者破口大骂时,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这无形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误以为自己不够好,从而产生自卑、畏惧心理。
因此,当我们发脾气过后,应转变孩子的自我形象,我们可以试着按赵贺老师指导的言语:“孩子,无论你是什么样子的,妈妈仍然都是接纳你、喜欢你、爱你的。虽然有时妈妈会批评你或对你发脾气,但它不代表你不够好,也并不是妈妈不喜欢你,只是那时候妈妈生气了而已。即便你身上有再多的缺点,你都是妈妈最爱的宝贝,妈妈会永远爱你。”
这一招屡试不爽!
家长们,当你有情绪而又不想给孩子造成伤害时,可提前跟孩子说:“有的时候,妈妈心情不好或很焦虑,又不知道如何与你沟通时,又很着急时,可能会对你发脾气,大吼大叫。妈妈希望你能够记得在那个时候并不是妈妈不喜欢你,并不是你不够好,也不是妈妈不爱你,只是妈妈太着急,有情绪了,或者妈妈生气了而已。所以希望我们能很好的沟通。”
教育孩子是门技术活,需要为人父母不断学习,从而做到更好的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