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一篇文章,觉得写得挺好,是关于孩子愤怒情绪的。现摘抄重点分享如下:
有个男孩因为调皮,弄坏了饭店里的物品,不得不找妈妈替自己赔偿。妈妈赔偿之后,因为不满孩子的行为,就开始训斥指责他。结果,男孩不但不认错,反而愤怒地冲上去打妈妈,还掐妈妈脖子,母子二人扭打起来。被围观的人分开后,妈妈还在为孩子的行为生气,不停地数落他,最后又激怒了孩子,两人再次扭打成一团。大家都觉得孩子脾气太差了,需要好好管教。
和这位妈妈还有围观群众一样,生活中有不少家长,无法接受孩子的愤怒情绪,最见不得孩子发怒。
孩子一怒,第一反应就是制止。
1、愤怒,其实是孩子的求救信号
有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心中愤怒的最大来源,是他们根深蒂固地认为自己没有人爱。
孩子愤怒时,虽然面上看着气势汹汹,内心却十分恐惧和痛苦。
正如前面那个男孩,妈妈的训斥让他觉得妈妈不爱他了,他很害怕很难过,不知道如何是好。
于是,就愤怒了。
他希望通过愤怒,来引起妈妈的关注。
他的愤怒行为,其实是在呼唤爱,渴求帮助。
可他妈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单纯地认为是孩子任性、欠管教。
所以她要收拾孩子,想用暴力把他的怒火压制住。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不管她是输是赢,她都失去了了解和帮助孩子的机会。
一个不被允许愤怒的孩子,和一个不懂处理愤怒的母亲,注定难以共建和谐的未来。
另一个爱发脾气、性格暴躁的孩子是因为父母长期缺位,孩子内心非常缺爱,他用愤怒燃烧一切,其实都是在试探父母对自己的爱。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孩子愤怒的背后,是爱和信心的匮乏。
如果我们一味排斥孩子的愤怒,就永远不可能看到这背后的真相。
也永远不会知道,孩子愤怒时,其实最需要我们的爱和帮助。
2、愤怒不可怕,可怕的是亲子联结断裂
我们很多人,明明爱孩子爱到骨子里,疼孩子疼到心尖上,却唯独忘了去认真了解孩子的需求和想法。
一个视频中面对愤怒的孩子,他妈妈却仿佛置身事外,既看不见孩子内心的呼救,也没有主动上去安抚孩子,只是冷漠地坐在一旁观望。
和妈妈失去了情感联结,感受不到爱的男孩,愈发愤怒,哭得撕心裂肺。
愤怒作为一种原始的情绪,本是为了保护自己而存在。如果父母忽视或压制孩子的愤怒,就会让孩子内心失去安全感,失去对父母的信任。
亲子联结,也就开始慢慢断裂。
使得孩子要么变得越来越暴躁易怒,不懂控制自己的情绪;要么变得过分乖巧懂事,未来形成讨好型人格。
曾在知乎上看过一个网友心酸的分享。
该网友小时候,花了很长时间折了一罐纸鹤,打算送给外婆当生日礼物。可有一天,家里来了个亲戚家的熊孩子,嚷嚷着要拿走那罐纸鹤。
网友不同意,结果她妈妈过来直接粗暴地抢走,送给了那个熊孩子。网友瞬间就怒了,她歇斯底里地哭喊着,冲上去抢她的罐子。
结果,她被妈妈拎起来狂揍了一顿,骂她不懂事、小心眼、脾气大……
网友被打得心灰意冷,彻底断了抗争的念头。
后来,她就很少跟大人抗争了,反正抗争也没用,心也凉了。
她变成了一个“乖孩子”,但却很难再与父母亲近了。
孩子发怒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孩子内心关闭了联结父母的通道。
从此势单力薄一个人,身在人群却如孤鹤,独自背着一身伤痛缓慢前行。
这一切,孩子无力挽回。
可作为父母的我们,却是可以的。
3、看见,是疗愈的开始
心理学专家李雪说,看见是疗愈的开始。
当孩子愤怒时,我们要把它看成一种暗示,并问自己:“孩子想要的是什么?”
愤怒的背后,定有所求。
然后,我们只需平静的、温和的,不断给予孩子爱和帮助,孩子就能慢慢变得平静。
值得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跟愤怒中的孩子讲道理,更不要斥责批评他。
这只会让孩子觉得,你在意的是对错,并不是他,进而导致亲子联结再次断裂。
孩子愤怒时,接纳的效果远比说教要大得多。
所以,面对孩子的愤怒,最好的做法是:接纳愤怒,看见需求。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自己被理解了,才会愿意对父母敞开心怀,才会愿意听取父母的意见,才能学会更合适的表达愤怒的方法。
我们都希望孩子能有个好心态、好情绪、好未来。
然而,再优秀的孩子也会有愤怒的情绪。
只有懂得好好回应孩子情绪的父母,才能让孩子从中习得处理情绪的最佳方式。
也只有爱,能穿越愤怒,联结孩子的内心,使孩子和我们越走越近。
海子的诗《活在珍贵的人间》里写着: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太阳强烈,水波温柔。
这太阳,正如孩童冉冉升起的未来;这水波,恰似父母慈爱的温柔。
人间珍贵,爱更珍贵。
愿我们的孩子,都能在爱中成长,自信阳光,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