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格律诗首先要了解平仄,欲知平仄就需要了解汉字的四声。南朝齐梁之际的沈约率先提出了四声的概念,他根据汉字的发音特点把读音归纳为“平上去入”四声。平声就相当于今天的汉语普通话发音的一二声(阴平阳平)上声同于今天的上声(第三声)去声同于今天的去声(第四声)由于古今语音变化,今天的普通话里已经没有了入声。旧时的入声已经分到了今天的“平上去”三声,叫“入派三声”。
后来诗人主动把四声运用到诗歌创作中,他们把咋全自动四声分为平仄两类,即把阴平阳平归入“平”,把上去入归入“仄”,这就催生了唐初格律诗的形成。
现在我们来讲一下格律诗的平仄规则。简单来说你只需记住“替”“对”“粘”三个字。“替”就是一句诗中平仄交替进行。汉语的语言特点一般是两个字为一个音节,而后一个字为节奏点。我们来看几个例子,大家注意一下它的平仄变化:
秦时明月汉时关 红豆生南国
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
岐王宅里寻常见 春来发几枝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大家也许会说“明”“红”所在位置应该用仄为什么却用了平呢?就是因为它们不处于所在音节的节奏点上。即俗语所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当然这只是一个大致的概括,并不适用所有情况。这个以后会讲到。
再来看“对”,格律诗中每两句构成一联,“对”就是一联中上下两句的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我们还是来看例子:
功盖三分国, 两个黄鹂鸣翠柳
平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名成八阵图。 一行白鹭上青天
平平仄仄平 仄平仄仄仄平平
大家看一下示例中上下两句里相同位置的平仄关系,就可以一目了然,很容易理解什么叫平仄相对。大家也可以多找几首诗对照着看看。
我们再来看看“粘”是怎么回事。“粘”指的是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要平粘平,仄粘仄。我们拿杜甫的《登高》作例子: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平仄平平平仄平
渚清沙白鸟飞回。仄平平仄仄平平
无边落木萧萧下,平平仄仄平平仄
不尽长江滚滚来。仄仄平平仄仄平
万里悲秋常作客,仄仄平平平仄仄
百年多病独登台。仄平平仄仄平平
艰难苦恨繁霜鬓,平平仄仄平平仄
潦倒新停浊酒杯。平仄平平仄仄平
大家注意观察第三句和第二句、第五句和第四句、第七句和第六句得平仄关系(重点是二四六字位置)由于格律诗押平声韵,奇数句尾字应仄(首句除外,因为有首句入韵的格式)因此第三五七句尾字平仄就需要调整,不能和二四六句尾字相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替”调整的是一句之中的平仄关系;“对”调整的是一联之中的平仄关系;“粘”调整的的是联与联之间的平仄关系。因此,格律诗只有四个基本句式,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七言只是按照“替”的规则在五言前面加了两个字。任何一句作首句,都可以按照“对”和“粘”的规则推导出下一句,故而不需要死记硬背平仄格式。当然还会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拗句和孤平,以后再做专题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