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浅说

       

图片发自简书App

        学习格律诗首先要了解平仄,欲知平仄就需要了解汉字的四声。南朝齐梁之际的沈约率先提出了四声的概念,他根据汉字的发音特点把读音归纳为“平上去入”四声。平声就相当于今天的汉语普通话发音的一二声(阴平阳平)上声同于今天的上声(第三声)去声同于今天的去声(第四声)由于古今语音变化,今天的普通话里已经没有了入声。旧时的入声已经分到了今天的“平上去”三声,叫“入派三声”。

        后来诗人主动把四声运用到诗歌创作中,他们把咋全自动四声分为平仄两类,即把阴平阳平归入“平”,把上去入归入“仄”,这就催生了唐初格律诗的形成。

        现在我们来讲一下格律诗的平仄规则。简单来说你只需记住“替”“对”“粘”三个字。“替”就是一句诗中平仄交替进行。汉语的语言特点一般是两个字为一个音节,而后一个字为节奏点。我们来看几个例子,大家注意一下它的平仄变化:

秦时明月汉时关                红豆生南国

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

岐王宅里寻常见                春来发几枝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大家也许会说“明”“红”所在位置应该用仄为什么却用了平呢?就是因为它们不处于所在音节的节奏点上。即俗语所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当然这只是一个大致的概括,并不适用所有情况。这个以后会讲到。

      再来看“对”,格律诗中每两句构成一联,“对”就是一联中上下两句的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我们还是来看例子:

功盖三分国,            两个黄鹂鸣翠柳

平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名成八阵图。            一行白鹭上青天

平平仄仄平                仄平仄仄仄平平

        大家看一下示例中上下两句里相同位置的平仄关系,就可以一目了然,很容易理解什么叫平仄相对。大家也可以多找几首诗对照着看看。

        我们再来看看“粘”是怎么回事。“粘”指的是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要平粘平,仄粘仄。我们拿杜甫的《登高》作例子: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平仄平平平仄平

渚清沙白鸟飞回。仄平平仄仄平平

无边落木萧萧下,平平仄仄平平仄

不尽长江滚滚来。仄仄平平仄仄平

万里悲秋常作客,仄仄平平平仄仄

百年多病独登台。仄平平仄仄平平

艰难苦恨繁霜鬓,平平仄仄平平仄

潦倒新停浊酒杯。平仄平平仄仄平

        大家注意观察第三句和第二句、第五句和第四句、第七句和第六句得平仄关系(重点是二四六字位置)由于格律诗押平声韵,奇数句尾字应仄(首句除外,因为有首句入韵的格式)因此第三五七句尾字平仄就需要调整,不能和二四六句尾字相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替”调整的是一句之中的平仄关系;“对”调整的是一联之中的平仄关系;“粘”调整的的是联与联之间的平仄关系。因此,格律诗只有四个基本句式,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七言只是按照“替”的规则在五言前面加了两个字。任何一句作首句,都可以按照“对”和“粘”的规则推导出下一句,故而不需要死记硬背平仄格式。当然还会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拗句和孤平,以后再做专题讨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诗词格律 第一节 诗律 一、先秦至隋唐诗体概说 (一)先秦诗歌 1、《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是先秦...
    温柔的坚持_阅读 3,566评论 1 3
  • 月色深了 他一个人坐在站台,久不言语 我便上前问他怎么了 他奇怪地看向我这个有趣的陌生人,说没事 原来也不是每一个...
    叁景阅读 430评论 0 0
  • 我总想绞尽脑汁的想写些什么,但是这种面对文字的无力感,让我总是放弃。生活旅历少,看到的风景跟不上感叹,也并不是那...
    羊的小祖宗阅读 184评论 0 0
  • 与同事微信聊天,得知他最近忙着给父母筹钱换房子,我随口敲了一句,“那抓紧点,别让父母等太久,他们等我们长大已经很久...
    梦回千城阅读 587评论 7 8
  • 1.小闫请我们三家去聚餐,早就轮到我们家请了,可是一没时间二没机会三没诚意四没意思,就拖下去啦。除了铜铜可以和翀翀...
    彩霞满天q2阅读 133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