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1] 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2011年10月23日,广东佛山280名市民聚集在事发地点悼念"小悦悦" ,宣誓“不做冷漠佛山人”。2011年10月29日,设有追悼会和告别仪式,小悦悦遗体在广州市殡仪馆火化,骨灰将被带回山东老家。 2011年的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一度上了头条,小悦悦因冷漠路人缺少及时救助而亡的悲剧的发生一时变得满城风雨,并引发国民大讨论和反思。各大新闻报道均以“国人的冷漠”来解释和批判国人的不作为,国内主流声音都纷纷批判这种不作为的现象,认为中国人必须以此为鉴,拒绝冷漠,呼唤国人良知的呼吁和评论不绝如缕。甚至国内知名评论家也长篇大论发表了一系列愤慨和呐喊式的文章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曾经我也接受了这种论调,认为是中国人的良性泯灭了,中国需要人性的唤醒。正如中国历史上辛亥革命后一大批知名中国进步知识青年和文学巨匠发起的一场旨在解放和启蒙国人思想及唤醒国人的新文化运动一样,我甚至一度认为国人需要在心理上来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唤醒国人良知。 不过读完全球著名说服术和影响力权威大师罗伯特·西奥迪尼的经典作品《影响力》在“第四章-社会认同”这一章内容后,我逐渐发现这种认为国人“冷漠”或者“泯灭良性”的想法是可能是错误的。 在第四章,西奥迪尼以“罐头笑声”为开端,通过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引入社会认同原理这一概念。西奥迪尼认为“当人们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他认为,罐头笑声这一现象出现的问题就在于此,他在书中这么解释道:我们对社会认同的反应方式完全是无意识的,条件反射式的,这样一来,偏颇甚至伪造的证据也能愚弄我们。我们利用其他人的笑声来帮助自己判断哪些地方好笑,这没什么愚蠢的,因为它完全吻合证据确凿的社会认同原理。 在谈到社会认同为什么产生作用时,西奥迪尼认为原因有二个,一个是人们对自己行为的不确定性导致了人们倾向于观察别人在做什么,然后便最有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作者以纽约市皇后区的一起在新闻界、政治界和科学家掀起了轩然大波的凶杀案件为例展开叙述了这种不确定性的表现和案件发生的本质原因。一位20多岁的姑娘,凯瑟琳·吉诺维斯深夜下班回家,在住所所在的街道上遭到杀害,在此期间,半个小时里。凶手在基尤加登斯跟踪她,并对其施以三次攻击,而皇后区38位尊敬的、遵纪守法的公民们却漠然视之。 仔细观察这个案件,与国内2011年的“小悦悦”事件何等相似。然而,西奥迪尼对这个在美国与中国类似的案件的叙述让我明白了事件的本质原因。西奥迪尼通过对该案件的研究并结合几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通过实验的方式得出了一个结论:或许我们认为的“冷漠”不是因为缺少良知,而是一种社会心理导致的。 西奥迪尼通过各种实验的结果和推测,发现了一个现象,当现场有其他大量的旁观者在场时,旁观者对紧急情况伸出援手的可能性最低。为什么呢?西奥迪尼认为原因至少有二个,第一个原因是因为当周围其他可以帮忙的人,单个人承担的责任就少了,人们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或许其他人会帮忙或打电话,可能他们已经做了。”恰恰是人人都这么想,结果便没人帮忙。西奥迪尼认为这是最浅显的原因,第二个原因如果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个正是建立在社会认同上原理上,并涉及到多元无知效应。因此,西奥迪尼说:“很多时候,紧急情况咋看起来并不会显得十分紧急。旁观者群体没能帮忙,不是因为他们无情,而是因为它们不确定。” 设想一下,结果是可怕的,小悦悦这个血淋淋的教训就是生动的写照。当人们遇到这种不确定情况,人们根据其他人的反应作出判断和回应,其最坏的结果也许是这种信息的错误解读或者盲从导致一个受害人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并在极端情况下严重到失去生命。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呢?我们也从中了解到人群只是单纯的不确定状态,那么我们或许可以从这一方面着手。西奥迪尼给出了一个他认为行之有效的解决之道,即紧急事件的受害者应该减少不确定性从而保护自己。西奥迪尼认为当受害人遭遇危急生命的紧急状况时,应该主动让周围人注意到自我的状况,并让他们搞清楚自己的责任,为此我们可以直接从人群中找出一个人,直接盯着他,并指着他说:“你,穿xxx的那位先生,我需要帮助,请叫救护车来。”这个方法的确非常有用,但是问题也来了,对于小悦悦这样的不具备这样能力的人,我们该怎么处理这样的情况。 我认为对于小悦悦这样的特殊群体,我们或许更应该从自己出发减少自己的不确定性,当我们遇到这样的事情,第一时间不应该是犹豫,而是自己主动行动不要想着别人是怎么做的,因为你及时的出手会挽救一条被就不该逝去的生命。愿我们都能抛弃不确定性,坚定顺从自己做最正确的事情。因为你的一个小小的援手造就的是一个生命可能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