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记性是变得幸福的一大法宝。
但对于读书人来说,这可不是好事。
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早已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短期内遗忘得更快,以后逐渐变慢。
读书也一样,我们装进大脑的知识,如果不做及时的记录和反馈,就会慢慢淡化。
日本作家印南敦史在《快速阅读术》中讲到:一味地连续阅读,就好比不间断地吸气一样,痛苦而憋闷。怎么办?“呼”出来就好了!
不要只是一味地“读”,也要“写”。
阅读不是“只读一次,就能把书中的内容印刻在脑海中。”我们要摒弃这种理念,将其转变为“记录在身外”,要明白读书是“为写而读”,而不是“为记而读”,不求“读完,全记住”,这样,读书是否会轻松一些呢?
我们到底要写什么?
印南敦史讲到,负责书评栏目后,他开始能够快速地读书了,因为他有了写书评的任务,每一天都在反复进行“读-写-读-写”的过程。刚开始他也不知道读者到底喜欢什么样的文章,半年的写作之后,他的书评深受读者喜欢,阅读量也很高。
秘诀就在于:他在书评中,有意识地加入了较多的“摘录”,将书籍内容简明扼要地概括并呈现出来,使其读者能更快、更容易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这就是读和写相结合的“呼吸式阅读”,它其实是一种记读书笔记的方法,这种方法提倡输入输出相结合,建立良心循环,能够加强记忆,提高阅读效率,达到知识内化的效果。
那么,如何进行“呼吸式阅读”呢?印南敦史在《快速阅读术》中给出了4个步骤:
1、一行采集,摘取最具魅力的片段
令人心动的段落,不要记忆,要记录。
阅读速度慢的人,一定要尝试这种“边读边摘录”方式。
让内容流进脑海,在头脑之外的地方进行记录,这一点很重要。
边读边摘录,读完再摘录,都行。不过后者需要花费时间寻找之前标记的内容,有可能会影响到好不容易提升的阅读速度。
具体做法:准备一张A4纸,读到佳处随时记录。开头标明页码,然后是摘抄内容,如此不断累积,制作“阅读集锦”。
摘录时不要原封不动的抄写,而是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提炼,短小精悍,精确表达段落意思。
2、一行精华,挑选最精彩的一行
一边读书,一边整理摘抄集录,然后从中挑选出“最精华的一行”,仅此一行,它就是书的价值所在。
这样的读书过程,就如同在在荒岛中探险寻宝,利用各种线索,一步一步找到宝藏所在地,边阅读,边找到最心动的一行,“翻开书就觉得很快乐”。
3、一行评论,回味重要段落
“那一行”你产生了共鸣,就要写下“读后感”。
这什么觉得这一段很精彩?为什么对“这一行”文字产生共鸣?
不要长篇大论,只需30-40字,写下来。
写下“一行感想”,去唤醒“一册记忆”。
再次翻阅本书,扫上一眼,便能回忆起阅读时的心情、体会和收获。
4、自我评定读书足迹
日积月累的“一行评论”,可能来自不同的书籍,这些书原本是根据我们的兴致挑选,整体来看应该能互有关联,当我们回顾读过的书籍时,可以作为一份难得的记录与索引。
为了验证我们积累的阅读成果,每读完12本书,就要定期盘点摘抄和感想。
并尝试思考:哪类书容易引起自己的共鸣,哪类书的观点自己很欣赏,哪类书以后想再读。
最后,在12本书中,甄选出一本最佳,到年终,再从历次最佳中,选出一本“最佳中的最佳”。
阅读时的珍贵体验与感动,不能遗忘。
读写结合,定期盘点,回顾读过的、喜爱的书籍,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关键环节。
生活要化繁为简,读书也要学会“断舍离”。
不必记住全部内容,但求有所取舍,保留精华。
如此,读书才会变得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