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桃之遥遥
我看过一些讲如何提升文章受欢迎程度的建议,比如多从读者的角度考虑,多借鉴热门文章的格式等等,很有道理。我一点儿都不排斥“套路”,做事情必然要遵守一定的规则,遵循一定的规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有所创造。
我明白如果自己要在这条路上取得一些成绩,需要做得太多。并非不自信或者逃避,只是感觉在说,我更愿意把这里当作一片释放感情的净土,我更希望在这里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去安放一份寄托。
我大概有20天没有发朋友圈了,加的好友越来越多,表达感受的欲望就越来越束手束脚。我不愿意每次发状态之前还要细密地设置好分组,往往是这些繁琐过后,灵感已经荒芜。反而是在简书这样的环境中,可以相与枕藉,箕踞而坐,酣畅淋漓。
另一方面,秘密,阴暗面,心理阴影,种种这些,在熟人环境下无法诉说,我会害怕家人的担心,朋友的误解以及萍水之交的嘲笑。大家都怀揣着这种忧虑,带着面具过一种被限制的生活。有时候真正有效的不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是知道有人同样罹难而可以并肩作战,即使相隔万里。我在乔任梁新闻之前就读过一位简书作者记述自己抑郁症经历的文章,突然之间,好像倒映出了曾经的自己,说不清为什么会有酸涩的感动,似乎突然间时空被打通。
人人都在负重前行,有两种应对的方法,一种是减轻压力,一种是放弃生命。后一种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可能那种极限重量让人来不及反应就被压垮,最后一狠稻草也许只是一片雪花。
在日益逼仄的空间中,在日渐沉重的压力下,我需要这样一片空间,不为什么高远的目的,只想清扫自己的心灵。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高级动物贵在思考,毁在思考。人生若是相同归宿,有的人想何必急于赶路,有的人想不如早点结束。都很有道理。但我还是觉得,人生若蜉蝣,最多不过百年有余,就会成云化雨,化尘为土。曾经许诺来生相见,那该是风吹落花瓣,还是蜻蜓点过湖心,都不重要了,因为不再有百转千回眼眸深陷的知觉。
我想尽我的努力快乐地享受生命,尽管离这个目标还有很远。开学之后我发现,我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忧虑,紧张,好像我费尽周折来接受洗礼,却还是那个完蛋的自己,所以这三年又什么意义呢?我穷极一生都没有克服这些或是我用毕生来超越自我,无论哪种结局,都是一种让人感到绝望的无力。
但我依然保持着一部分的乐观的清醒,即使我终究找不到生命的密码,至少我在寻找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风景,也爱过,恨过,歇斯底里过,冷漠过,麻木果,心如死灰过。越是折磨,越感鲜活。
写作是一场和自己的对话,因为文字比语言的好处是可见,无论是稿纸还是电脑屏目,看到文字一个个有序排列成想法,就好像在直面一种人格。看别人也是一样,未曾谋面却可以深感亲切,这就是写作带来的。
所以我为什么写简书。
为了希望和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