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到了,自我防御机制的“连环套”由分裂、否认和投射组成,成年人的基本防御方式,都含有压抑和隔离。
精神分析学家布莱克曼认为,否认分为本质否认、行动上的否认、幻想中的否认和言语上的否认。
自我防御机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东西,这里武老师讲述的时候很克制,主要是因为他觉得他自己掌握的还不够。
不过,还是讲一下他的理解,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前文说了我们到底在防御什么?
经典的说法是,我们在防御不愉快情感,而这可以有三种:焦虑、抑郁和愤怒。武老师的理解是,我们在防御自体的虚弱和关系中的恨,而它们都指向了死能量与毁灭。
自体的虚弱是担心自体被死能量毁灭,而关系中的恨,是担心客体被死能量所毁灭。焦虑,是担心毁灭将发生;抑郁是觉得自己制造了毁灭;愤怒,则是想去毁灭。
投射与内摄
至于复杂的防御机制,武老师认为,可以从两个方向去理解,一个是向外,一个是向内。
向外,就是要把“我”的东西投射到“你”这个外部世界;向内,则是要把“你”的外部世界的东西,吸纳到“我”之中。
这里就涉及两个最基本的自我防御机制:投射和内摄。
前文讲了投射的概念。可以说,我们对外部世界的一切感知,都是自己内心的投射。
至于内摄,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布莱克曼给出的定义是:“你形成一个他人的影像”,也就是外部世界的客体,在你的内在心灵中形成了一个意象。
可以说,投射是你将内在心灵展现到外部世界的屏幕上,而内摄是外部世界的存在,被你吸纳到你内在心灵中。
投射时,特别重要的一点是投射“坏”,因为我们内在心灵能够处理“好”,而我们一开始处理不了“坏”,所以要把它投射出去。
并且在最原始的投射中,一个人会难以意识到,这是内在心灵的投射,而会认为“坏”就是的的确确存在于外部客体上,而不存在于自己内在心灵中。
投射和内摄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内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交互作用过程。
布拉克曼在书中讲了一个投射的例子:
一位女士说,她认为上司在生她的气。具体事情是,上司要她立即弄好一份备忘录,但她事情多,没及时完成,拖延了时间。虽然上司没对她表达不满,但她一整晚都没睡觉,因为她担心上司生气了。
这个例子中的事实真相是,这位女士才是生气的那个人,她认为上司明知道她事情多,还给她安排了新工作,而且还要求她马上完成,这让她很愤怒。
可她认为愤怒是坏的,于是把它投射给上司。布莱克曼对这个事例的讲述到这就结束了,可武老师认为,可以补充的是,通常这种案例中,来访者的感知放到其原生家庭中是合理的。
例如这位女士,她的父母可能会这样过度使用她,而且当她没有及时完成时,会对她很生气。
同时这位女士也的确会无法意识到她自己的愤怒,因为她的愤怒,在她的原生家庭中常常是不被允许的。
可以说,这位女士是一个“内在苛刻且容易愤怒的父母”,这就是她内摄了自己父母形象的结果,然后再和上司的关系中,她把这个形象投射给了上司。
这会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她的上司的确是苛刻且容易愤怒的人,这样就验证了她的内在感知,于是她的生命就出现了一次循环,认为权威都是苛刻的。
但也有另一种可能,上司没有愤怒,而她也看到了这个真相,不仅如此,她还把这个相对宽容的上司形象,再次内摄到她的心灵中,于是,她的内在关系模式,就得到了修正。
只不过,生命最初的投射和内摄都容易发生,而一旦你形成了一个稳固的自我,内摄就会变得不容易了。
切割与认同
向外投射“坏”的时候,容易发生切割。切割的意思是,我们认为自己身上没有这份“坏”,这份“坏”只存在于外部世界。
这样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分裂和否认。而向内内摄的时候,则容易发生认同。我们认同了一个东西,然后才能把它们吸纳到自己心灵中。
布莱克曼在他的《心灵的面具》一书中,讲了多种认同,武老师分别讲述一下。
1.与幻想认同
这常常是认同了一个英雄人物,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追星。例如弗洛伊德一直崇拜汉尼拔,他是北非古国迦太基的英雄,以不可思议的方式,挑战了罗马帝国。
而弗洛伊德也可以说是这种英雄,他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出了俄狄浦斯情节,发展了泛性论,武老师认为这都是英雄行为。
这还只是众所周知的。实际上,在弗洛伊德的职业生涯一开始的时候,他就展现了这种挑战权威的特质。例如他说,癔症在男人身上一样会发生。
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癔症是女人的特有的疾病,弗洛伊德的这个观点就等于冒犯了整个医学界,导致他多年一直受排挤。武老师认为就这一点而言,弗洛伊德毫无疑问是正确的。
2.与父母潜意识或意识中的愿望/幻想认同
认同父母意识中的愿望,这很常见,也不难理解。认同父母潜意识中的愿望,这就很有意思了。
例如一对超节俭的父母,养出了一个极其奢侈浪费的女儿,他们为此很痛苦。但深入谈了之后就会发现,其实他们有各种纵容女儿的行为,可以说他们出现了分裂。
意识上,渴望女儿像自己一样节俭,但行为却向女儿传递出相反的信息,愿意无限地满足女儿的所有欲望。
向父母潜意识的愿望认同,会导致这样一种痛苦:父母的行为传递了一个信息,而他们语言上又传递了相反的信息,特别是当父母太克制欲望,却把你培养的不懂节制时,他们还会斥责你,你怎么这么坏!
例如,武老师的一位朋友,她小时候和妈妈逛超市时,妈妈会给她买最奢侈的糖果吃,但回到家里,妈妈就会斥责她奢侈浪费,买什么都买最好的。
3.与理想形象或客体认同
这和第一种“与幻想认同”很像,只不过一个是认同了幻想人物,一个是认同了自己认识的真实人物,把对方理想化。
例如武老师作为一个有名气的人,常遇到狂热的粉丝,把他理想化,认为他不在乎钱、没有心理问题、一心想助人等。
当他们这样认为他时,有人是希望能遇到他这么好的又有资源的人,然后就可以帮助他们了;有人则是想把他当做偶像来学习,后者就是想认同他们想象中的武志红。
4.与攻击者认同
是指你曾经被虐待,或目睹过虐待,而你认同了施虐者。如果你太过于认同施虐者,那就可能会可能成为一个虐待狂或一个恶霸。
例如武老师老家的一个家族中,父亲打老婆孩子,而他家的几个儿子长大后都存在这个问题。
与攻击者认同,是很容易理解的,这虽然让你变成了坏人,但攻击者是有力量的,而被攻击者的自体是明显虚弱的。
5.与受害者认同
你目睹过加害者与受害者的关系,而你成为了像受害者那样的人,当别人攻击你时,你容许了别人的攻击。
认同加害者,可以让一个人感觉自己有力量,而避免了体验虚弱感;认同受害者,可以让一个人感觉自己有道德,而避免了恨意,和恨意会带来的内疚,同时也让自己免于对抗带来的恐惧。
6.与丧失的客体认同
一位重要的人物去世后,你变得更像他了,以这种方式把他的形象留在你心中,以此就可以不去面对失去他的事实。
这既为了避免面对失去亲人的悲伤,有时也是为了避免内疚。例如,这样的亲人在世时,你恨极了他,而他离世后,你感觉到内疚,于是通过变成他的样子来对他表达忠诚。
投射无处不在,认同也无处不在。武老师甚至会觉得,我们头脑里的各种认识乃至各种感觉,都可能是认同的结果。
内摄和认同的防御机制,可以让我们明白,所谓的“我”未必是天生的,可能是不断认同形成的结果。
总结
1.复杂的防御机制可以从两个方向去理解,向内和向外,这涉及投射和内摄。
2.投射是你将内在心灵展现到外部世界的屏幕上,内摄是外部世界的存在,被你吸纳到内在心灵中。它们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内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交互作用过程。
3.向外投射“坏”的时候,容易发生“切割”,发生分裂和否认;向内投射的时候,容易发生认同。
4.投射和认同无处不在,我们的各种认识和感觉都可能是认同的结果。内摄和认同让我们明白,所谓的“我”未必是天生的,可能是不断认同形成的结果。
思考
从来没想过我对别人的愤怒,可能是对自己的愤怒。如果发现不了这些,可能生活会更糟糕,一直觉得是别人不好,是环境糟糕,跟我没有关系,我是好人。
现在看来,这好像有点荒谬。我们的出生是个偶然,随机选择家庭,无法挑选父母,在成长中偶然碰到一些人,或多或少影响,一小步,或者整个人生。
又有某种宿命的必然,从出生开始,活在别人的影响中,父母已定,原生家庭的影响基本确定,而母亲的情绪和父母的关系是决定童年,甚至一生的重要因素。
也就是小时候基本确定了人生,长大后可以努力粉饰和修正,但很难变成另外一个样子。成年后,儿时的父母已被内摄到自己的心里,也就变成了自己鞭策自己。
自己做自己的监工,重复童年的痛苦。庆幸的是,还有机会自己做自己的父母。用爱滋养自己,切断痛苦的轮回,最重要的是滋养养孩子,毕竟我是他的原生家庭。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本文内容,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