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眼儿一瞧这题目,您可能以为我要写一篇关于绕口令的段子,比如:黑化肥发灰会挥发;粉红凤凰黄凤凰之类的。非也。
咱今天的主角是花椒。当然,不是那只懒猫,而是真的花椒。
提起花椒,想必大家都很熟悉。说它普通,因为它同葱姜蒜差不多,都是古老的辛味调料;说它神奇,因为它又可被视为调味之魂。想想椒盐虾、侉炖鱼、脱骨扒鸡、五香牛肉和红焖羊肉,里面都离不开花椒的“点睛之笔”。更别提诸如麻婆豆腐、夫妻肺片、水煮鱼等一众川菜了,哪一道能少得了它呢?
下饭纪录片《风味人间》在第六集《香料歧路》中,就专门介绍了包括花椒在内的几种常见调味料。相较于那些让人们垂涎欲滴的美食,它们仿佛永远只是配角。那么不起眼,一顿烟熏火燎之后,往往消失于无形。即便端盘上桌的时候,它们的身形依然可见,也多是逃不过最终被食客挑拣出来丢掉的宿命。但是,又那么不可缺,因为,它们的确是真正的点睛之笔。
“原本是植物的自卫武器,却在不经意间为美食做了五彩斑斓的嫁衣。人类对香料的追逐在地球上开辟出一条条路径,香气四溢,色彩纷呈,香味流转,气息交融,每一次相逢都开启了人与食物之间的一场艳遇。”
片中,画面首先定格在四川雅安。
刚刚入秋的河谷里隐约飘来带有柳橙气味的清爽甜香。
这独特的清爽甜香就来自半山坡上大片大片的花椒林。
一则说,花椒的果皮上凸起一粒粒饱胀的油囊,芳香精油充盈其中,复合的萜烯类化合物正是这香气的来源;再则说,因花椒与柑橘一样,同属芸香科植物,所以其叶会有一股橘子味。摘下一片花椒叶,对着光看,就会发现叶片上有很多半透明的圆点——即“油点”。“油点”里储存着大量的挥发油(包含柠檬烯,芳樟醇等),叶片所挥发出来的气味由此而来。
接着,画面跳转至四川阿坝。
在海拔两三千米的高山,500棵花椒树几乎是花椒农安三娃家的全部生计。
安三娃满面愁容地盯着自家的花椒林。眼下正值收获季,所有节奏被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雨打乱。因为成熟的花椒果实一旦淋了雨,采摘下来极易发霉变黑,一年的辛苦劳作很可能就付诸东流。
万幸的是,第二日天气放晴,安三娃带着工人们火速行动。手指熟练地在尖刺中穿梭,既快又准,不能破坏花椒果娇嫩的油囊。为了防止受潮的花椒变质,当天夜里必须完成花椒果的干制工作。安三娃的父亲彻夜不休,守着这些花椒果,直到看着它们顺利爆壳,悬着的心才算是放下。经过十几小时的烘干,去除籽实和果梗,干花椒的重量缩水至新鲜花椒果的两成左右。这些便是安三娃家这一年的第一批收获。
最后,画面进一步探寻到安三娃家的厨房。
烘干后的花椒,气味变得更加丰盈。原本清新的柑橘香里又增添了醇厚的木质香。把花椒舂捣成末之后与盐一起腌渍肉类,除了可以延缓微生物滋长为肉类保鲜,更撩人之处在于花椒中挥发油和生物碱的存在为肉类增添了独特的风味。此种搭配可谓是“天作之合”。
被筛掉的花椒果梗也极有用处。点燃果梗,用烟来熏制腌肉。释放出的气味分子可以给这一刀肉披上一层独具迷人香气的外衣。此番操作,又成就了安三娃全家人一年的肉食储备。
待到冬季来临,一家人纵享美味。用花椒炮制的风干腊肉在火炉上被重新唤醒,丰富的油脂裹挟着花椒奇特的辛香,含蓄而厚重。把煮熟的新鲜牛肉切成条,再过油炸,蘸着混有花椒面和芝麻的辣椒油吃,味道热烈奔放,口腔充盈着微微刺痛和麻木的奇妙感受。
小小的花椒被拍得如此精彩,昔日配角摇身一变,成了响当当的主角。
主角花椒,拥有属于自己的奇幻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花椒的姑娘。她不仅生得动人“面若桃花,眼若春水,眉若远山”,还待人和善。街坊四邻都喜欢她。突然有一日,村里爆发怪病,并且蔓延速度极快,染病的村民多数医治无效死亡。花椒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救助自己的亲人和无辜的村民,她决定上山寻找治病的良药。花椒的善良感动了上苍,终得仙人指点。她越过荆棘丛林,攀过悬崖峭壁,在一处神山的半山坡找到了一株植物。按照仙人所示,把这植物拌入菜中食用,花椒的亲人相继转好。然而,患病的村民还有许多,山上的植物被野兽摧毁。花椒再次找到仙人,将自己化作这棵香料树,救了全村的人们。后来,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善良的姑娘,村民们就把这种能治病的神奇植物称为“花椒”。
主角花椒,曾是人们敬神祭祖的神物。
单食花椒,口感奇怪,人们并不能接受它的味道。但是,成熟的花椒果实红得娇艳欲滴,加上其清丽脱俗的气味,很容易引起先民们的注意。摘取一些作为敬神祭祖的香物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在先秦两汉的墓葬考古中,常有花椒的出土发现,并不是说墓主人喜食花椒,而是花椒被那时的人们赋予了“引神、降神、飨神、辟邪”等功效。《诗经•周颂•载芟》说:“有椒其馨,胡考之宁”。意思就是在人们年终祭祖的时候,献上味道独特的花椒,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保家族平平安安。
楚人先开“以椒入酒”之风。
人们相信祖先和神灵们一定喜欢喝芬芳脱俗的椒酒(或“椒浆”)。把这些献给他们,可以得到更多的庇佑。正如屈原在《九歌•东皇太一》中所说: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除了“椒浆”,屈原还使用另一种特殊的祭祀物品“椒糈”供奉巫咸神。“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意思就是,在黄昏之时,大神巫咸会带领众神纷纷降临,祭祀的人们需怀揣“椒糈”(一种用花椒拌精米制成的美食)出门迎接。
主角花椒,曾是象征美好的定情信物。
在先秦时期,花椒除了可敬神祭祖,同时还被视为定情信物。《诗经·陈风·东门之扮》中有相关记载:
“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榖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婆娑。榖旦于逝,越以鬷迈。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意思是说青年男女一见钟情,相约在树林里一起歌舞。小伙儿看着在树下婆娑起舞的姑娘美丽极了,就像是一朵荍(锦葵花)。姑娘也中意小伙儿呀,送他一束花椒,作为“结好”的定情信物。真是浪漫得不要不要的。
古时青年男女除了把花椒作为琴瑟相和的赠品,还把它视为时尚之物。将花椒填充香袋,随身佩戴,可以驱除晦气,辟邪保平安。
两汉时期,花椒又成了皇宫贵族的宠儿。相传赵飞燕被汉成帝册封为皇后,急于生子,找御医诊断,最后的治疗方案是用花椒涂满房间四壁,取其室温气正。不久,便诞下一子。自此有了“椒房”、“椒宫”的说法。“皇后称椒房,取其实蔓延,外以椒涂,亦取其温。”
主角花椒,走下神坛,走进百姓厨房。
人们开始尝试开发花椒的调味功能,大抵就是从前文所提及的“以椒入酒”开始。到了汉代,又出现了椒柏酒。这是一种“节令酒”。新年的时候,上到皇宫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会饮用,此种风气一直延续到清代。至于椒柏酒的做法,《中国医学大辞典》中有相关记载:
“川椒37粒,侧柏叶7枝,白酒500毫升。将前2味捣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天后,过滤去渣,即成。”
(其中的“川椒”,即现在的花椒。)
再后来出现的屠苏酒,里面也有花椒的参与。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其中的“屠苏”就是指屠苏酒。它的做法在明代养生专著《遵生八笺》中有相关记载:
“大黄十六铢,白术十五铢,桔梗十五铢,蜀椒十五铢,去目桂心十八铢,去皮乌头六铢,去皮脐茇葜十二铢。”
(其中的“蜀椒”即现在的花椒。)
除了“以椒入酒”,三国时期,蜀人还发明了“以椒入茶”。就是把花椒树上的新鲜嫩叶混合茶叶一起冲煮饮用。
到了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时,以花椒为调味料的食谱逐渐丰富起来。比如,人们在制作各种牛羊肉干时,会用到“椒、姜、橘皮”等调味;做鸡鸭鱼等菜肴时,会用到“椒、姜、葱”等搭配;食用蒸熟的猪肉时,会蘸着花椒面同食等等。
从北魏开始一直到明代,人们食用花椒的比例逐渐增大,盛唐时期达到峰值。那时,加了花椒的食品被视为上等的美味佳肴。到了清朝,辣椒的进入撼动了花椒作为辛辣调料的霸主地位,因其“可充花椒用”。
主角花椒,现今为止到底有多少兄弟姐妹呢?
花椒,最早发现于我国。它在我国古代又被称为椒、椒聊、檓、大椒、秦椒、蜀椒、巴椒、蓎藙、丹椒、黎椒。
花椒有着庞大的家族体系。
现在说起的花椒是指花椒亚属的植物花椒或崖椒亚属的青椒的干燥成熟果实。
于是,我上网搜了一下。不搜不知道,一搜吓一跳。
花椒属里的品种其实都可以被称为“花椒”。但是,能作为调料的大致有四种:崖椒亚属的青花椒、花椒亚属的花椒、竹叶花椒、墨脱花椒(主要长在西藏墨脱,很少见)。其中,花椒亚属的花椒,就是我们常说的红花椒。它的品种也很多,比较出名的就是大红袍花椒。
崖椒亚属的青花椒,麻味重,被称为“麻椒”。
花椒亚属的竹叶花椒,即藤椒。它跟青花椒有些像,只是颗粒稍微小一些,在枝头上是一串一串的。
主角花椒,原来你是这样有故事的花椒。
现今的花椒,早已褪去了神秘的外衣,走下神坛,安心待在厨房,做一味普通的佐料。即使是配角,也心甘情愿。纵然历史悠久,纵然往昔辉煌,也只是“挥一挥衣袖”,飞下来与辣椒为伍,成就你我餐桌上的“椒麻鸡片”、“麻婆豆腐”、“水煮鱼”……
不管是存在感极强的主角,还是几乎消失不见的配角,它仿佛深谙“岁月沉淀”的奥义。它总能自如地游离在菜品制作中的每一步,最后,巧妙地“藏”进佳肴的味道之中,占领食客的口舌,久久挥之不去。
“到大悟大彻将一切都升华,这一秒坐拥晚霞。”
最后,附上几道以前做的菜品(主食),里面都藏有今天的主角——花椒。
(本文参考资料:《人文历史•中国味道》、《我国花椒的饮食文化探源》、《花椒在中国古代人们饮食生活中的运用》、《风味人间(6)香料歧路》、《菜菜美食日记•花椒、麻椒、藤椒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