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和朋友聊天,谈到了有关人与人之间的包容性,又想到了前几天刚看的电视剧中主角的高度,其实都指向一个词,就是"气度"。
谈到气度,似乎这个词很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包括前几年曾被人们大谈的"善良"一词,在现代社会来看,似乎成了"软弱"、"没主见"等代名词,人们追求"个性"、强调"自我",大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气焰。
在这个人人讲求自我的社会环境中,经常会看到因为思想的不同就口诛笔伐,甚至不给对方留任何余地,为的只是证明自己才是正确的,更甚者还为这种个性而雀跃自居:"这就是我的观点,有本事你就反驳我呀!"如果对方不理,他还会不依不饶的向对方叫嚣:"来,讨论一下!"
每个人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不同,产生不同的看法本也应当,更何况每个人成长的时段不同,考虑事情的角度不同,目的不同,指向人群不同,所以,所说所虑不同也应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为什么人人就都要和你的思想一致呢?
我曾经也是个会强理争辩的人,在我学习心理学的时候,有一种叫做"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改变了我。所谓"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观点是一一
情绪是伴随着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情绪或心理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逻辑得思维所造成的。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的思维与信念,不断的用内化语言重复某种不合理的信念就会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情绪困扰的持续是由于那些内化语言持续的结果。
也就是说,让我们产生强理争辩情绪的原因就是那些不合理的信念,当那种信念深入你心的时候,你是意识不到它的不合理性的,反而会觉得即使如此。让我们一起看看我们潜意识中那些不合理的信念究竟是什么,心理学中将不合理信念归纳为一一
绝对化要求: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种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
过份概括化: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
糟糕至极:是一种对事物的可能后果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种灾难性的预期的非理性观念。
这些不合理信念告诉我,其实很多我以理据争的情绪都是我以个人意愿为出发点的看法,而非事实本身,有时还真的加杂了一种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
想想,世界上万物生长都有其意义,存在即合理。
有时候我们争辩的恰恰是对自己的一种质疑,也是在寻求一种肯定,假如这争辩没有换来你想要的肯定,你或许会恼羞成怒,口不择言。到头来所有的争吵其实无非是要证明自己是正确的。换一种角度说,如果以你的角度出发或许这观点的确没有错,对他人而言就然并卵啦……
这道理很多人都懂,只是人是情绪的产物,后加一句:情绪,是智慧不够的产物……
当我们能够控制情绪时,才会变成自己的主人,才真的会成为有"个性"的人,才是我们一直寻求的"自我"。这个自我,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去刷存在感,而是心中笃定地明确我自己的存在,同时这"自我"也是气度的一种体现。
最后,用东篱子《气度决定高度》一书中的话来结束此文:"一个有气度的人,能忍他人所不能忍,容他人所不能容。一个有气度的人,在涨跌之间显沉稳,在沉浮之中展气魄,在得失之中见胸襟,一个有气度的人,世事洞明,人情练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