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开始担任面试官,接触到形形色色的应届生——有的逻辑清晰,思路敏捷;有的思维混乱,表达不畅。然而无论面对怎样的求职者,当摄像头亮起的那一刻,我心中总会涌起莫名的紧张感。
同事善意地提醒我:"说话声音可以大一些,别让声音发颤。"听到这样的评价,我内心五味杂陈。虽然理智告诉我这只是好心的建议,但情感上仍难免有些不快。当我向其他同事和家人倾诉时,他们都觉得这并非什么大事,可我却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
质疑与焦虑的漩涡
我开始反思:为什么我会紧张?工作十几年了,怎么还是没有长进?是不是我的能力太差,连表达都不如应届生清晰?我真的能带好新人吗?面对那些聪明的年轻人,作为普通院校毕业、一路靠运气和努力走到今天的我,是不是快要"原形毕露"了?
这种想法让我越发抑郁和不自信。我开始疯狂刷抖音和小红书,希望从中找到一些启发灵感的金句和视频,却发现越刷越焦虑。
提笔自省:剖析紧张的本质
于是,我拿起笔,围绕"紧张"这个话题开始了深度思考。
什么是紧张?紧张,本质上是对自己不够好的担忧。它表现为各种自我怀疑:担心别人认为我不够优秀,面对强势或比我优秀的人时展现的胆怯,以及对"丢脸"的深深恐惧。
为什么会紧张?源于内心的不安全感——担心得不到想要的,担心失去已有的,担心搞砸事情,担心面临失败。
什么场景容易紧张?面试时、汇报工作时、公开演讲时、面对带有敌意的挑战时,以及需要谈判的场合。
紧张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因为觉得自己的表达能力、反应速度、逻辑思维以及对人性的把握都不够出色。
什么时候不会紧张?和熟悉的人轻松闲聊时,有安全感的环境中,自然就不会紧张。
如何克服紧张?
通过这番思考,我找到了几个关键点:
1. 构建强大的内核给自己打造坚实的安全感基础,让内心变得强大而笃定。
2. 转移关注焦点沟通时将注意力从自己转向对方——关注对方的需求、期待和目标,而不是时刻评判自己的表现。很多时候,别人根本没有过多评价,反而是我们对自己苛责过甚。
3. 改变认知模式相信每个人都有突破偏见和自我设限的能力,都有变强的潜质。别人的评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如何看待自己。做事的目的是为了达成目标,而非为了获得他人认可。
4. 学会战略思考想起《孙子兵法》中的故事:某国君主过分在意仁德名声,错失战机而败北。当时读到这个故事,我还嘲笑那位君主的愚蠢——战争的目标是胜利,国都都没了,仁德又有何用?
反思自己在职场中过分关注他人评价的行为,不正是和那位"傻国君"如出一辙吗?职场如战场,当你坐在那个位置上时,别人的评价真的那么重要吗?即使是CEO,也不会得到所有员工的交口称赞,但那又如何?还是要听CEO的话。再退一万步说,就算领导对我不满意,那又怎样?我还不能活了吗?总会有人欣赏我、喜欢我,不能因为一个人不喜欢我就否定自己吧?
5. 明确目标导向领导和下属可以不喜欢我,但我关注的重点不应该是谁喜不喜欢我,而是如何把事情做成。如果为了成事需要说对方爱听的话,那就去说——沟通本就是做事的方法之一,有什么好难为情的呢?只是不习惯罢了。
重塑语言系统
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自己说难听话可以滔滔不绝,否定自己更是无所不用其极。既然我都这样对待自己,又怎么能对别人说出真诚的夸奖呢?这是习惯问题。
语言具有强大的魔力。从小听惯了否定的话,即使没有人说,脑海中也会响起那些尖酸刻薄的"小声音"。为了重塑自己的语言系统,我决定学着多夸夸自己,多认可自己,多关怀自己,彻底让那些自我否定的词语滚出我的世界。
结语:成为自己的依靠
我期待从别人那里获得什么样的关怀与肯定,我就先说给自己听。让自己拭目以待,塑造一颗强大而独立的内核。不内耗,不过度期待别人的认可。我拥有一切所需,我无所畏惧,我想要的一切都能够靠自己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