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我们谈到了快速记忆、反复阅读等方面的观点,这一篇文章小编就本书补充一些要点,主要是关于读者对阅读过程的一些看法。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形式”重于“内容”
一本书值得精读,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它的内容多么重要、多么丰富、多么吸引人,而是因为它可以教给我们不同的思维方式。这样一本“形式”重于“内容”的书,我们只有通过精读才能获得作者的思维方式。我们在生活当中,学习思维方式最主要的途径是向人学习,跟随一个优秀的导师,很多时候不会从他那里学到具体的知识,而是学到他的思维方式;与益友交流,很多时候也不是在分享知识,而是分享和借鉴彼此之间的思维方式。如果没有现实的良师益友,那么通过书籍来向先贤学习思维方式就是很有益的。那么对于这类书,我们就不必去完全理解它的内容,而是要重点阅读它的结构和脉络。比如说在阅读之后建立自己的结构,然后与原书结构相对比,从而发现思维方式的差异并借鉴吸收。这种读“思”阅读与一般阅读有一定的区别,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不迷信权威,也不迷信自己。在读书的时候,要先把自己的思维方式放空,抛开成见,虚心学习。同时,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权威”的思维方式,不盲从,有取舍,一切实事求是。
2.不钻牛角尖,换角度思考。一种可以学习的思维方式,一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阅读时不通则换另一条,至少比寸步难行强多了。此外,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去想,这一过程本身也就是在尝试新的思维方式。
3.不要忘记对自己提问。阅读书中的思维方式时,也可以套用“读书四问”的问题,比如说:这本书中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啊?这种思维方式有什么具体体现啊?这种思维方式有什么优缺点啊?它跟我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都能促使我们更好更快地理解和接受一些新的思维方式。
如何评论一本书?
在这里小编只想提及一点:评论一定要用语言或者文字表达出来,没有表达出来,只存在于大脑中的是想法,不是评论。“说出来”的评论通常要精简,直击要害,表达自己最想说的一点,听取别人的评论,也可以帮助自己更全面地理解一本书。“写下来”的方式,可以将之视为关于一本书的议论文,要明确论题,提出论点,摆出论据,这样这些书评文章可以给别的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有助于传播。
“选书”还是“选人”?
有很多的阅读者在确定阅读对象的时候,往往会陷入“选书”还是“选人”的问题,就像很多大学生考研的时候面临“选学校”还是“选专业”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的择优答案是都不选,要选自己需要的。也就是说在面临选择的时候,我们要明确自己的需求,明确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然后根据阅读对象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来进行判断,这个时候“选书”还是“选人”的问题就不再重要了。
如何拓展自己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有了兴趣这一主观的动力之后,学习任何事情都将是有趣的,事半功倍的。那么,拓展自己的阅读兴趣通常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
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并投入阅读。
积极发现和创造需求。
关注热点话题和热门图书。
保持对前言信息的关注。
好了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这些。其实对于阅读,小编有一些看法:
1.阅读要注重方法。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在进行大量的阅读之前,掌握阅读的方法,认识到阅读中的一些误区,打破自身对于阅读的固化思维,这些都对阅读大有裨益。
2.阅读要注重实践。阅读可以是一种思维上的休闲放松,但是大部分现实生活中的情况都要求我们能够去践行书中的理论,从而提升自己、改造自己。然而很多情况下,看了很多的书却感觉自己成长不明显,其中的关键就是没有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3.阅读要注重输出。书中的知识和理论都是作者的“输出”,一位读者阅读过后并未将之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而将之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的关键就在于“输出”,也就是内化的能力,这也是提升阅读效率和质量的关键。
4.阅读要注重目标。阅读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往往很多人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但最后得到的是学习的焦虑,尤其是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有如洪流,所以最好的就是有自己的阅读目标,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打造自己的知识壁垒,这是提升自己非常核心的一点。
总之,阅读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所有跟阅读有关的方面都是需要个人去体会,去实践,最后才会有属于你的柳暗花明。希望未来阅读的道路上能够与你相遇。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