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两岁便失聪、失明的海伦·凯勒有一篇著名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在这篇散文中,海伦·凯勒表达了一位失聪失明的人对拥有光明与鲜艳的世界的那份热爱和对健全人的羡慕,同时也表达了健全人对拥有的美好事物不珍惜的惋惜。
读后,深有感悟。这种感悟,也许是一种反面的理解。
作为失聪、失明的海伦·凯勒,羡慕一个健全人所拥有的光明与鲜艳,惋惜那些不珍惜拥有的人,这是一种真实的情感。但是,作为一个健全的人,不珍惜拥有的,其实更符合人的天性,是人类的本能使然,是人类的理性使然。
人类世界是广袤无垠的,其间充满了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万物,同时,人类也在不断地创造着万事万物。如果人类不学会猴子掰玉米式的前取后丢的行为方式,那么,人类所取得的东西将因为需要太多空间保存 ,也会因为被已有之物拖累而没有时间和精力获取新的事物,也没有能力达至更广袤的空间以把握、珍惜已经拥有的。这样,人类也就只能拥有已有,而无法获取新事物了。
从哲学的观点来看,旧的事物总是会因为时代的原因、科技进步的原因、思想理念改变等等原因而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里。
推陈才能出新,扬弃糟粕才能获得新生。也许,正因为人类不曾珍惜已经拥有,才能创造新的事物,因此而有时间、有空间、有条件去发现新的事物,推动人类的发展与进步,创造人类新的文明。
固守着陈腐的东西,人类将无以进步,无论是物质方面,还是思想与精神方面,皆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