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产生焦虑的三个原因:一渴望关注,二欲望高涨,三平等主义兴起。
缓解焦虑的三种办法:一追求精神生活富足,二保持怀疑精神,三思考死亡。
——《身份的焦虑》
1.
《奇葩大会》,十几期节目录制之后,赵又廷分享了自己的想法。在三位优秀的评审面前,他如何假装平静,实则内心波澜起伏。
很多人喜欢赵又廷的颜值,他自己却认为颜值对于他不重要。除了工作之外,对他而言,更重要的是陪伴家人。赵又廷说自己没有大梦想,只想做一个快乐的普通人。
《奇葩大会》,马东分享,人的焦虑与手机的关系。
马东说,手机,不是让人际缺失线下交流的罪魁祸首。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与他人互动。手机是一个窗口,让人们与外界自由地交流。
有人说,手机让人们更加逃避现实。还有人说,以前没手机的时候,人们在一起其乐融融。
这......是真的吗?
回到过去,人与人的关系一定就是亲密且舒服的吗?
手机承载着许多自由交流的机会和平台。手机是一个介质,它传递着人们渴望自由交流的心底呼声。
2.
人际沟通分析学中提到“安抚”(strock)一词。人是社群动物,人需要安抚,因为渴望安抚,所以产生了焦虑。
在奋进着奋进着就焦虑的今天,学会与自己内心独处,挖掘自身的潜在资源,创造属于自己的精神疆界与心流体验,是有意义的。这是在创造自我安抚。除了自我安抚,人们也需要人际安抚。
两千年前的哲学家泰伦斯说:“我是一个人,不要让任何人性的东西与我远离。”
人类核心的心理需求有三个部分:一,关于自己,关于存在;二,关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包括亲密关系;三,关于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关于价值感和意义,理想与梦想。
3.
城市化进程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城市热岛效应。
人是环境的产物,生活在城市的人,与城市环境之间有着某种特殊的关系。
大部分城市人缺乏与大自然互动,人群间的互动过从甚密,紧张感、压抑感扑面而来。
城市人因需求抱团,有了各种各样的社群集体。
在抱团中,相互共情。
大脑的镜像神经元,让同类的人聚集在一起,共情是人天生就有的能力。
共情力,让人群中有一口喘息的机会。
我住的城市中心,散落着几个公园,近郊建了绵延数公里的湿地公园。
楼盘密集,内河变小,城市像个密闭大蒸箱,热气不断蒸腾循环。这样的环境是否对人群的心理造成影响?
我联想到一个词,城市人群热岛效应。
生活在“大蒸箱”上,人群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起焦灼。
莫名的,在城市里,奋进着奋进者......就焦虑了。
焦虑是情绪的一种,情绪是流动的。就像大海的潮汐一样,人们临海而站,不会苛责大海涨退潮的不应该。情绪也一样,认识它,熟悉它,悦纳它,让它自由地流走。
情绪有规律,不可怕。
面对焦虑,如何缓解焦虑?是每个生活在群体里的人都需要学习的技能。
我常常和人分享,自己总结的缓解焦虑的方法:一,不要离开土地,要接地气;二,不要离开人群,要接生活气;三,不要离开孩子,要接孩子气。
4.
大城市需要周边的公园、湿地,缓解热岛效应。
城市人群,也需要“人群湿地”缓解人群热岛效应。
这是一个隐喻。
大众传播学中有一个理论,叫拟态环境的环境化。
1968年,日本学者藤竹晓提出了“拟态环境的环境化”问题,认为大众传播提示的虽然是“拟态环境”,与客观环境有很大差异,但由于现代社会中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大众媒介的信息来判断和采取环境适应行动的,这些行动的结果作用于现实环境,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了“拟态环境”的特点,以至于人们很难在两者之间做出明确的区分。
拟态环境的环境化,套用在焦虑的城市人身上,更像是在描述人群中的集体无意识,暗潮涌动的人群心理环境。
一种现象发生,会有更多人为“添薪加柴”,“火”烧的更旺,群体效应更明显。
坏现象,从0到1,也许很慢。从1到N的裂变,却很快。出现一个坏现象,随之出现更多的坏现象。
5.
城市里,有这样一类高感性的群体存在,他们依托高超的共情技术工作。当人们寻求他们的帮助时,他们悦纳那些平时无法被倾吐的感受,比如孤独,无助,压抑,羞愧。和他们的互动,仿佛能让人喘口气。
他们不仅有高感性,还有理性的智慧护航。
他们的职业是心理咨询师。
我喜欢用“调节呼吸的人群湿地”来比喻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
他们在与来访者的互动中,进退得体。
他们帮助来访者看到现状,调适认知思维方式,塑造积极的心理素质。最终让来访者,获得勇气,面对更多的未知与不确定性。
所谓,助人自助。咨询师,更像一根拐杖,帮助来访者,走出心理困境。
咨询室终归不是逃避生活的出口。走进来,放松倾吐;走出去,面对生活。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