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你的大脑,是变得越来越聪明,还是越来越迟钝了?
你的哪些神经通路在扩展,哪些神经通路正在弱化或者消失?
你每天接收那么多那么丰富的信息,你能记住并且用得上的信息有多少?
哪些信息会成为县花一现的“工作记忆”,哪些信息会以“长期记忆”的形式保存?
多任务处理,究竟是提高了你的效率,还是阻碍了你的正常思考?
其实,我们都是小白鼠,为了得到社会营养或者智力营养的小药丸,坚持不懈的压动杠杆。
结果,你的大脑一边被重塑,一边被损坏。
【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
当我们在微信、微博、APP、网页中进行快速浏览和搜索信息的时候,我们头脑中的检索功能和决策功能得到了加强,我们的“工作记忆”容量也在小幅扩大,但我们的“长期记忆”容量却在缩小。
什么是工作记忆?什么是长期记忆?
你可以把工作记忆当作是大脑中的便签本,而长期记忆是大脑中的文件柜。
你现在可以回想一下,看看自己还能不能想起高中所学的物理、化学、生物知识?
如果你能想起来一点点,那么这些你能想起来的内容,就是存储在你的文件柜中的内容。
文件柜中的内容,通常在你的意识之外。如果你不去刻意提取它们,它们是不会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来的。
当你要查找一份保存在文件柜中的文件时,这份文件必须通过你头脑中的“转换器”,从“长期记忆”转为“工作记忆”,你才能在头脑中“看”到它。
但是,长期记忆的文件柜并不是一个仓库,它实际上是你理解新事物、领悟新知识的一个场所。
存放在这个文件柜中的,不仅有事实,还有复杂的概念和“模型“。
模型决定了你在他人眼里的聪明程度。那么,什么是模型?
【模型的作用】
如果有一个撩妹技术,能让你和妹子一周约会3次,那这个撩妹技术就是一个概念。
如果有这样一篇文章:《四招让你追到心目中的女神》,文中提到的四个招术分别是:
1、深情的凝视对方
2、满足对方的期望
3、约会时间的把握
4、刷光银行卡
(以上四招纯属虚构,请勿作为撩妹的参考)
这四招可以组合成一句话——凝望时光。这个组合,就是一个“模型“。
如果教给你一个撩妹技术,你就只会使用这一个方法,如果教给你“凝望时光”,那你就会用四个方法。
所以,模型的功能,就是把零散的知识碎片组织起来,进行有规律的排列组合。组合之后,更加方便记忆和提取。
当你把一些新学习到的概念转换为“模型”的时候,其实就是在把“工作记忆”转换为“长期记忆”。
不过,从工作记忆到长期记忆的传输通路也形成了大脑中的瓶颈,因为工作记忆是短时记忆,能够保存的信息非常之少。
大脑的工作记忆一般只能存放5-7条信息,或者是5-7个“元素”。如果这些“元素”不能很快的转化为长期记忆,它们就会转瞬即逝。
同样的,当你要从长期记忆的文件柜中提取信息的时候,也最多只能提取出7个“元素”。
【突破记忆的瓶颈】
假设你从事广告营销工作,在跟客户或同行探讨营销策略。
在营销领域,有三个应用非常广泛的模型:
1、4C营销理论,它设定了市场营销组合的四个基本要素:消费者(Consu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沟通(Communication)。
2、4P营销组合,它是一种营销策略的基础: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
3、4S营销理论,针对客户服务的营销策略:满意(satisfaction)、服务(service)、速度(speed)、诚意(sincerity)
这三个模型中的所有元素加起来,就有12个元素。
如果你长期记忆的文件柜里面没有这三个模型,那么在谈话中,你的大脑运转速度再快,也只能处理到其中的7个元素,另外5个元素你顾及不到,因为你的思维系统无法延伸到7个元素之外。
当你聆听别人说话的时候,你最多也只能记住他人提出的7个理念或者7个见解,超过7个的内容都会自然而然的从你的大脑边缘滑过。
然而,如果你大脑的文件柜里面有这三个模型,那么在沟通中,你就可以把它们直接提取出来,这个时候,在工作记忆中,它们只相当于3个元素。
3个元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在谈话中,不仅可以同时处理这三个模型中的所有内容,而且大脑还有足够的容量再多处理4个元素!
所以你会发现,为什么你和有些大咖交流的时候,你感觉跟不上他们的速度或者分析不出他们的套路,不是因为他们的大脑运转速度比你快,而是因为,他们头脑中的模型比你丰富很多,所以你们根本就不在一个层面上谈话。
这就是格局的不同。
最容易看出彼此阶层不同的,从来都不是金钱和地位,而是格局。
【补救弱化的大脑】
想象一下用水管往浴缸里面加水的情形。无论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学习,无论我们是通过读书还是各种媒体工具来获取信息,都可以这样来看。
读书的时候,流出信息的龙头提供了稳定的水流,而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节奏来控制这股水流。
当一心一意专注于书本时,我们能够把所有的或大部分信息一点一滴的转入长期记忆,进而形成创建“模型”所需的素材。
当使用手机或者电脑,在网络上浏览学习的时候,我们面对着许许多多个信息的龙头,每个龙头都开到最大,水流喷涌而出。
当我们从一个龙头匆匆转向下一个龙头的时候,小水管里的水就会溢出来,所以我们只能把一小部分信息转入长期记忆。
在任何时刻,流入大脑工作记忆区的信息,都可以称为“认知负荷“。
当负荷超出大脑存储、处理信息的能力时,就像是水流溢出水管一样,我们就无法保存这些信息,也不能让这些信息和长期记忆中的那些信息建立联系,所以我们不能把它们组合成“模型“。
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学习能力会受到损害,我们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也会逐渐萎缩。
在“忙者生存”的脑细胞大战中,视觉空间处理、多任务处理、瞬间切换的功能增加了,而支持线性思考、理性思考、批判性思考、创造性思考、归纳分析的大脑功能失败了。
不过,鉴于大脑具有高度的可塑性,所以我们也有减损和补救的办法,那就是:深入去了解一个主题,了解到你可以用多种方式输出它的地步。
这样,和这个主题有关的知识才能在你的大脑内建立起丰富而又迥异的神经链接,形成一个又一个的“模型“,让你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化书成课无疑是这样的一个途径。
读书为你开辟了一片安静的空间,你在这片空间中展开自己的联想,进行自己的推论,做出自己的类比,形成自己的思想。
如果能把这样的思想输出,化为课程,给更多的人带来价值和启发,利人利己,那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