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书友大家好,这里是《小谦聊好书》。今天我们来聊一本讲唐朝历史的书,名叫《弃长安》,作者是张明扬。我们知道,长安是唐朝的都城,但是在唐朝的历史中,唐朝的皇帝有好几次都被迫逃出了长安城,其中最有名的一次就是安史之乱爆发后,因为潼关失守,唐玄宗仓皇逃离长安,前往四川,而这本书聊的就是这次弃长安。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疑问,唐玄宗明明开创了开元盛世,让唐朝国力达到顶峰,怎么就突然被安禄山这样的胡人将领打的连国都都丢了呢?
面对这个问题,很多人的答案是,唐玄宗晚年宠幸杨贵妃,贪图享乐,怠于政事,并且先后任用了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还被安禄山蒙蔽,不停放权给安禄山,导致安禄山做大,并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这样说表面上看没什么问题,但你不觉得唐玄宗的变化有点太大了吗?早年间他是何等英明神武,勤于政事,怎么晚年就变成那样了呢?这还是一个人吗?其实,唐玄宗没有那么大的变化,毕竟皇帝也是人,只要是人,就一定有自己的私欲,唐玄宗早年励精图治,是因为他要稳定局势,大家要知道,唐玄宗李隆基上位可一点都不容易,当初,唐中宗被安乐公主和韦皇后联手毒死的时候,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一起发动政变,才将安乐公主和韦皇后铲除,并让李旦成功即位的,后来李隆基又是通过一场政变铲除了太平公主,才让自己的皇位勉强算是坐稳了,所以唐玄宗早年间不得不抑制私欲,让整个国家走向正轨,这才能任用姚崇、宋璟、张九龄这一批贤臣,可是,当他开创了开元盛世之后,他的心态就变了,他觉得他终于可以把忍耐很久的私欲释放出来了,但是,早年间的那些贤相恰恰是要求他省钱和节制私欲的,如果局势没有稳定,盛世没有到来,唐玄宗或许还能忍耐,可是当开元盛世到来之后,唐玄宗就忍不住了,所以他要用的就不是这群贤相了,这才让李林甫有了可乘之机。
今天很多人提起李林甫,就想起一个成语,叫“口蜜腹剑”,于是就把李林甫想象成一个小人,奸臣,但是大家可能想象不到,唐玄宗一生任命了二十六个宰相,任职时间最长的恰恰就是李林甫,十八年,其余的都仅仅几年甚至几个月,那么问题就来了,李林甫这么坏,为什么还能当这么久的宰相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李林甫是一个很会揣摩圣意,同时又能力极强的人,他知道唐玄宗想要什么,并且他有能力帮助唐玄宗得到想要的东西,还能帮助唐玄宗解决很多问题,比如说唐朝当时面临着兵源枯竭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唐朝的土地制度承袭了北魏的均田制,它的目的在于给广大农民平均分配土地,以实现耕者有其田。但是到了唐玄宗时期,人口的增长速度大于耕地的增长速度,再加上土地兼并导致大量农民失地,这就让平时为民,战时为兵的府兵制瓦解,毕竟,失地农民是不愿意承担兵役的,这个时候李林甫就站出来,建议唐玄宗采取募兵制,也就是由国家出钱招募兵员,这些招募来的兵员后来就主要部署在了边境,交给九个节度使和一个五府经略使,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十节度使来掌管。之所以要都放在边境,其实不仅仅是为了巩固国防,也是为了唐玄宗的私欲,他跟汉武帝一样,好大喜功,想开疆拓土,可是这个时候因为国家承平日久,事实上内地的尚武精神已经败落了,这就导致内地人不愿当兵,反而是边境上很多外族人应募当兵,这就导致唐朝内部的军队数量越来越少,并且质量越来越低,而边境地区军队的数量越来越多,并且质量越来越高。
说到这儿,你是不是觉得这样很危险啊?唐玄宗怎么这么傻,他难道不知道这种内轻外重的局面是很危险的吗?他知道,但是唐玄宗一生都在搞平衡,边将集团无非是他引入的一股新势力而已,而在李林甫当宰相的时候,你还别说,这平衡还真的就挺稳固。大家想,这些胡人在当时可以说是既没文化,又没势力,所以唐玄宗提拔他们在边疆当兵,就不用担心他们结党营私,毕竟在这之前那些在边境干的好的节度使是有机会进入中央当宰相的,李林甫就怕这个,他怕既有才学,又在部队中有威望的人当宰相,威胁自己的地位,所以他才和唐玄宗说让他们一直待在边地,但这样一来,其实军费开销也是指数级增长,可李林甫却偏偏很会敛财,于是这么一个棘手的问题就真的被他解决了,今天我们事后诸葛亮,可能会觉得正是因为这样才让安禄山一个胡人在边境积攒了势力,从而有能力发动安史之乱,但是大家不要忘了,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李光弼这些人也是胡人,他们可都是为了大唐立下了赫赫战功,如果没有这个政策,他们也不会出现。
李林甫之所以能当那么久宰相,除了能力突出之外,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一直在想方设法地扳倒太子。你可能会奇怪,宰相想扳倒太子,竟然成为了他能当宰相的重要原因,怎么会这样呢?话还得从唐太宗李世民开始说起。
李世民当初不是太子,但是他发动了玄武门事变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并且逼李渊退位,他这才成为了皇帝,这件事情对整个唐朝影响巨大,这意味着唐朝今后所有的太子都会特别没有安全感,谁知道哪天他们的兄弟不会像李世民一样害他们?同样,其他的皇子也会觊觎太子之位,既然李世民都能成功,他们就也想搏一搏,这就导致唐朝宗室之间为了皇位内斗不断,以至于李世民之后一直到唐玄宗,每一代最早立的那个太子都没有好下场。唐玄宗本来是李旦的第三子,他之所以能即位是因为他大哥李宪特别识时务,不愿意当太子,让给了李隆基,因为李宪清楚,李隆基的势力很大,而太子又是一个高危职业,一旦他当了太子,最后肯定会被李隆基铲除,索性就让出去,保命要紧,所以李隆基当了皇帝之后,他就要防止他的儿子们继续内斗,他的方法就是设立十王宅,百孙院,把自己的儿孙都安置在这里,集中居住,集中教育,这样他们就没有机会和朝臣勾结,更没有条件搞阴谋诡计,这样做表面上好像解决了问题,但实际上又带来了新的问题。
大家想,李隆基这么做他的子孙们必然能力低下,因为整天接触的人不是宦官,就是宫女,虽说也在接受教育,但毕竟没有实践的机会,而且这还使得他们跟宦官的感情越来越深,这也为后来的宦官专政埋下了伏笔。
事实上,即便这样做了,李隆基的太子也没有好下场,他的长子因为之前打猎受伤破了相影响了形象,所以他就立自己的二儿子李瑛为太子,后来他又宠幸武惠妃,所以武惠妃的儿子,也就是寿王李瑁也是更加受宠,逐渐威胁到了太子,太子就和两个兄弟在背后经常说武惠妃和李瑁的坏话,结果这事被武惠妃的人知道了,武惠妃就拿此事大做文章,幸亏当时张九龄极力阻止,唐玄宗才没有废太子,可是后来张九龄被罢相,李林甫上位之后,唐玄宗就把太子和另外两位皇子全部处死了,唐玄宗之所以这么狠,就是怕宗室内斗再次上演,所以他必须要早早地掐灭这个火苗,但是唐玄宗本人也没有安全感,他也害怕让李瑁当太子自己的位子不保,毕竟当初他当太子的时候,就是因为势力太大,他爸才把皇位禅让给他的,所以李隆基选择了让三皇子李亨当太子,现在,我想问,如果你是李林甫,你怎么办?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不惜一切代价跟太子做对。既然皇帝本人这么没有安全感,那作为宰相绝对不能跟太子走得太近,否则唐玄宗肯定先收拾宰相,再收拾太子,所以李林甫整天就琢磨怎么陷害太子,他甚至搞了很多大案想把太子牵扯进去,致太子于死地,唐玄宗也没拦着,但每次到最后唐玄宗就会突然出现救太子一命,太子也一直特别低调,甚至为了不被李林甫掀起的那些案子牵连,都离了两次婚,因为李林甫搞得那些案子都跟他前后两位太子妃有关,这才能牵连到太子,结果太子一离婚,再加上唐玄宗一庇护,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唐玄宗本人特别满意,这意味着他的平衡之术很成功啊,宰相对自己忠心耿耿,自己的儿子也很乖,这样他就能高枕无忧了。
所以大家明白了吧,李隆基想要的是一个弱势太子,一个身后没有政治势力集团依附的太子,一个与宰相不睦、时时争斗、互相制衡的太子,一个无军权支撑、不致效仿太宗和自己发动宫廷政变的太子。只要满足这些前提,李隆基对李亨并无除之而后快的意图,毕竟,李隆基还保有基本的政治理性。
但这就是李林甫这一类鹰犬式宠臣的悲哀。他们为了皇权的内在需求,不得不算计储君、得罪储君,但储君只要隐忍不倒就是下一个皇权,新君即位之时,就是宠臣家族的毁灭时刻。
如果李林甫拒绝配合皇权倾轧东宫,他根本就不可能稳坐十六年的右相,甚至连能否当上右相都在两可之间,这不就是张九龄失势的政治逻辑之一吗?
聊完了李林甫,我们就要来聊安禄山了。安禄山作为一个胡人将领,究竟是怎么一步步成为三镇节度使,并最终发动叛乱,甚至攻陷长安的呢?这就是我们下期节目要聊的内容。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启发,下期节目我们接着聊。
本期书单:
1.《弃长安》,张明扬著;
2.《盛世的崩塌》,郭建龙著;
3.《平衡的失败》,于赓哲著.
撰稿:小谦
讲述:小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