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先生投水九十六周年祭

作者:黎荔

1927年6月2日,农历五月初三。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王国维,早起来到学校,先到国学研究院教授室写好遗嘱,藏在衣袋里,再认真地评定完毕业研究生成绩,并与研究院同事就下学期招生事宜长谈,然后步行到校门外,雇了一辆人力车,前往颐和园。

在昆明湖鱼藻轩畔,王国维吸完最后一根烟,跃身头朝下扎入水中。时年五十岁。

事后,人们在其内衣口袋内发现遗书:“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可见当日一切如常 而王国维死志已决,逐步实施得有条不紊。

中国最了不起的学者,现代学术的开山祖,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导师,逊帝溥仪的老师,全世界闻名的大学问家,突然自溺而亡。这个事件当时震惊了全国,也可以说震动了世界。九十年来,对于王国维的死因,说法很多,可以说至今仍是20世纪的一个学术之谜。

王国维的一生,他的精神世界和人生际遇充满了矛盾。个人和家庭、精神和肉体、新学和旧学、理性和情感、学术和政治、道德准则和社会变迁、追求学术独立和经济上不得不依附于他人,一系列个人生命的矛盾,使他成为一个戏剧性地矛盾交织、去留两难的人物。

我觉得,对于王国维之死给予最正确解释的,是他的同事、同是清华四大国学导师之一的陈寅恪。在王国维死后,陈寅恪写了非常著名的一首长诗,叫《王观堂先生挽词》,回顾了王国维一生的际遇和学术成就,在这个挽词的前面,有一个不长但是也不算短的序。其中指出,当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这种文化所化之人,会感到非常痛苦。当这种痛苦达到无法解脱的时候,他只有以一死来解脱自己的苦痛。陈寅恪认为这就是王国维的死因,王国维的自沉,是殉我国固有文化,而非殉清。这篇长序,阐述了陈寅恪的文化观点及王国维之死因,不仅对王国维之选择赴死给以文化意义上的正解,同时也是解开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与社会变迁谜团的一把钥匙。

十七年家国久魂销,犹余剩水残山,留与累臣供一死;

五千卷牙签新手触,待检玄文奇字,谬承遗命倍伤神。

这是陈寅恪为王国维撰写的挽联。上联写王国维1911年辛亥革命以来的处境,剩水残山,形容亡国后的或经过变乱后的土地景物,透过此山河残破,魂飞魄散,似乎可以理解王国维最后之终局。下联说到王国维遗嘱中“书籍可托陈(寅恪)吴(宓)二先生处理”之事。以学术书籍交付陈吴二人,无异于王国维的文化托命,反映出三个人之间相交之深。陈寅恪痛承好友遗命,倍感伤神。

新文化运动后,科学主义日渐深入人心,加之国家内外交困的形势,中国的大学遂走上了科学与实利之路。在此洪流中的特例,是1925年成立的清华国学研究院。与流行的学术分科方式不同,清华国学院的专业分工并不细致,保持了传统“国学”的统包性,导师如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都是通人。国学院兼采中国古代书院和英国牛津、剑桥书院制,强调导师对学生学问及人格整体的照顾及引导,学生入学时必须行拜师礼,迥异于后来只重学术研究和职称评比、不重导师功能的风气。简直是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一股清流。

当时就读于清华国学院的学生蓝文征回忆:

各位先生传业态度的庄严恳挚,诸同学问道心志的诚敬殷切,穆然有鹅湖、鹿洞遗风。每当春秋佳日,随侍诸师,徜徉湖山,俯仰吟啸,无限春风舞雩之乐。院中都以学问道义相期。故师弟之间,恩若骨肉;同门之谊,亲如手足。

可清华国学院只存在了4年,便因王国维和梁启超的相继去世而停办了。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如此有理想的教育,在也没有走出多远。但清华国学院的4年,与蔡元培主政北京大学的4年一样,对中国二十世纪教育史影响深远。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古今凡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其实今天重读,如同诗谶般惊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西风”就是秋风,“凋碧树”,风把绿色的树叶全部吹走了,所以变成了枯树。一个人走到向西的楼上,“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深知身在情长在,领悟到只要自己的肉体存在,大概情感也就永远存在,对于这种情感是没有办法完全舍得的。对于美,对于自己所耽溺的这些事物,永远没有办法抛弃掉。最后,那个寻寻觅觅、蓦然回首的姿态,其实是一个贾宝玉式“悬崖撒手”的姿态,中国文化的理想,明灭在灯火阑珊处,他返身投奔的姿态,如此的决绝。可见,王国维内心的压抑与苦闷由来已久,在文化转型期,徘徊新旧之间,中国人对于中国人的文化没有信心。「国故」不再,国将不国。生活在一个不待见自己传统文化的社会中,王国维经此世变,深感奇辱,愿做一个警醒中国人的殉道者,效屈原之自沉汨罗。

自古以来,目睹政事之“回天无力”而“旋乞归乡”,几乎已成为“为臣之道”的传统。在清末民初芜杂的政局之下,士人大多不是遁往“山林”,或“山林”的象征——故乡,而是或依旧滞留京都,或辗转青岛、天津或上海的租界,挣得“世外”转圜的余地。去留之际,隐匿着个人与家国政治的离合。王国维曾为友作挽联,曰:“问君胡不归?赤县竟无干净土。”巨大的革命风潮的席卷,则相当于寸寸“王土”的沦丧。这样,原本足以容身的“家乡”,此时也被目为“污浊”之地而“有乡不得归”。王国维在《疆村校词图序》中叹言:“夫有乡而不得归者,今日士大夫之所同也。”此处的“归乡”,不仅是地理概念上的,更是精神文化意义上的。那种中国文化理想所呈现的,烟水迷离之致、低徊要眇之情,那种山川、风雨、花鸟外不得已的心情怀抱,那种芬芳悱恻的心灵,已经越来越冉冉远去了——王国维早就说出了近世以来中国士人的宿命。无乡可返的王国维,最后只有在残山剩水之中,灯火阑珊之处,带着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百年孤独,四海无人,奇哀遗恨,为中国文化招魂返魅,与那个不断破毁之中的文化精神,共命而同尽。这就是王国维的文化选择,不顾世俗实利,跳出俗谛桎梏,以一死而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

时光如水,百年如烟,王国维先生逝世,于今已整整九十六年,重读陈寅恪所撰的著名碑文,依然肝胆相照、风骨凛然,“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往事已远,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回首劫灰,不堪重梦百年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717评论 6 49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501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311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417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500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38评论 1 29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57评论 3 414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310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59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65评论 2 33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233评论 1 34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909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48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7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20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103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098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