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父亲总是那么忙。春天忙种,夏秋忙收,冬天忙作坊。记忆中,从没有过在父亲肩头嬉闹的时光。一直以为,父亲肩上扛的只有锄头,挑的只有口粮。
听街坊们讲,父亲多才多艺,名闻十里八乡。山东快书,吹笛子吹箫,摔跤凫水样样都强。
父亲只有小学学历,十六七岁却当上了生产队长。期间换届也曾落选过,但父亲的一心为公倍受乡亲们赞扬。最让父亲骄傲的,是为国家干了四五十年,政府批准才退的休——吃上了皇粮。
生产队的时候,父亲特别能干。除了带领社员们务农,还干起了不少副业——油坊、馒头房、冰糕房,真的是卯足了劲带着大家一起奔小康。
父亲在村里,应该说还算有点威望。虽然改革开放后承包村里的粉房经营失败,拉了不少饥荒。不管咋说,还是折腾出来了点名堂。
有几年,家里吃饭都成了问题,父亲为了还债只好拆东墙补西墙。父亲带领全家人,磕磕绊绊、跌跌撞撞,吃尽了苦头、看尽了世态炎凉。不过,20年后还是把日子过成了小康!
说实话,父亲确实和一般农村人不大一样。年轻时脑子活敢闯,年纪大了也不闲着,该咋忙就咋忙。
前几年,虽然父亲的身体素质已慢慢下降,但直到去世前几天还在他的果园里忙。去世前几个月还和我说:“就争取干到八十吧,多少干点总比不干强”!
父亲是2017年去世的。那年的正月十六,父亲把酒戒了。还别说,真有点出乎全家人想象。
喝了60多年的酒说戒就戒,让全村人都纳闷:“到底哪来的力量”?我问过父亲:“咋突然把酒戒了呢?家里这么多好酒,不馋啊”?父亲说:“年纪大了,万一喝多了出点事,可有损咱家形象!我可不想给你们添麻烦,不喝酒又能咋样”?
清明节,我回家住了几天。每天凌晨二三点,父亲就去摘香椿芽了,天不亮就已经到了早市上。父亲说:“俺和你娘多挣点,就少问你们要点。老是老了,也不能不做贡献只靠孩子们养”!
说实话,父亲和母亲根本就闲不住,一天到晚都在忙。倒是我,每次回家也只是陪他们说说话,帮不上一点忙。
中秋回家过节的时候,父亲还和我说:“抽空把果园里的空地好好翻翻,多浇几遍水,明年多种点好谷,碾点小米给你尝尝”。
阴历九月十二,父亲突然就走了。母亲说,那天吃过早饭,父亲还到城里逛了逛。买回来一份报纸,晚饭前还在看报呢。读书看报是父亲多年的习惯,这一点,应该比不少城里人还要强。
这就是我父亲。劳作了一生,他用身体力行,为子孙们树立了榜样!
父亲!谢谢您!您教导我们子孙我心怀感恩,做个好人,爱国爱党。谢谢您!父亲!您的肩膀,挑着的是责任和担当!
这就是我父亲。用一生付出,激励着子孙们成长!
父亲!谢谢您!您教育我们绝不屈服于命运,百折不挠,自立自强。谢谢您!父亲!您的肩膀,扛出的是咱们家世世代代无穷无尽的前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