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波老师在执教《蟋蟀的住宅》一课时,在识字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认识“慎重”,读准字音,认清字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理解和分析。在认识文字的过程中,老师巧妙地结合了采访这一新型形式,让学生来到课堂中央,并让其代入文中蟋蟀的角色。通过此形式,学生既能够迅速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又能发展高阶思维能力。设身处地,实地共情地为蟋蟀想一想,学生的回答也为我们带来了惊喜,让我们通过字里行间的表述感受到了课文角色的可爱、睿智、善于思考。虽然他们是蟋蟀,但和人类一样有自己的想法与主张,能够自主选择、建造属于自己的住宅。教师评价语简洁明了,为学生的表述点赞的同时,也在此问题上进一步有了引申的问题导向,巧妙地将学习引向纵深。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了解说明方法不难,自如运用说明方法才是难点。课上,王老师浅入深出,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说明方法的精髓所在,同时也能够引导学生将说明方法运用到习作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节课正是呈现了如此态势。在上课举例过程中,王老师先带领学生感受蟋蟀的性格特点,通过字词进行概括总结,紧接着,教师提问:“你能不能从中选择一句话,用上刚才学到的表达方法,生动地进行表达?”再到后面运用表达方法来改写课后练习题中范例片段,引导学生活学活用,举一反三。正是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解答,让学生对这一片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体会,才能够自如地落实迁移运用。这节课值得老师们一读再读,一品再品,如何让学生亲历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尤其值得学习。感谢王老师用课例说话,带我们走人了学生的思维逻辑,走进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