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川县初级中学课题组
一、研究背景
义务教育阶段的“减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国家教育部等联合于2018年12月28日印发并实施《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减负三十条);2019年3月17日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了《2019中国青少年儿童睡眠指数白皮书》;2020年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目前各中小学对于减负增效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把减负增效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中小学减负增效工作也经历了和经历着调查呼吁阶段、尝试探索和发展推进阶段、全面重视和整体发展阶段等。从整体上来说,全国各地广大中小学校对减负增效的认识有了很大飞跃,各地普遍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适合中小学生特点的减负增效教学活动。
尤其,当前社会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学生们的升学压力越来越大,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减负是教育发展的一个追求,增效是减负的成效。所以,在各学校教学中研究“减负”和“增效”是时代发展的潮流,更势在必行。
为了详细了解初中生“减负增效”的真实现状,课题组首先根据研究需要在参照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调查问卷,在听取了专家以及一线教师的意见的基础上修改问卷后进行了调查。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课题组在对初中生“减负增效”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延安市宜川中学教育集团初中部初级中学为例进行调查研究。课题组研究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减负增效”的内涵,了解学生对减负增效的认识;
二是“减负增效”的状态,提高课堂效率的策略与研究;
三是“减负增效”的落实,提升教学质量的实践研究;
四是“减负增效”的活动,增强学校活动的实用性与趣味性。
(二)调查对象
课题组以延安市宜川中学教育集团初级中学为例进行调查,宜川县中学成立于1941年10月15日,当时的名称是"宜川县县立初级中学"。今天我们所在的校址是几经变化后于1942年春迁入后学堂内才固定下来的。追溯源流,历史悠久。据考,在明朝末年,成立了"丹山书院"。到明朝嘉庆年间进行了复修。改名为"瑞泉书院",到民国初年,又改名为"宜川第一高级小学",这可以说是宜川中学的前身。1941年即民国30年,当年招生仅两个初中班65人,定为三三级,这就是宜中的第一届学生。1948年春,宜川县解放了,经过一年的时间,全国解放了,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于1949年秋,就恢复了宜川县初级中学,与一完小同校上课。1950年暑期,一完小迁出,1958年设立高中班,第一次招生37人,成为完全中学。从1958年-1966年共毕业九个高中班。1966年至196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没有招生。1968年秋开始正常招生,但是学制由原来的三年制改为二年制和春季招生,冬季毕业,而且没有高中招生。
1970年恢复了高中招生,开始招四个班(125人),1971年至1977年底,根据当时的教育改革,学校开设专业班,如:理论班、写作班、数学班、农技班、机电班、医务班、文艺班、农机班、农数班等等,1978年3月确定为延安地区五所重点中学之一,到1979年又成为完全中学,而且学制又由二年制改为三年制。
目前,宜川中学承担起了宜川县教育更大的责任,成立教育集团,下属宜川中学高中部、第一初级中学、初级中学以及集义校区。多年来,宜川中学坚持"学校的一切为学生发展而存在"的办学理念,积极探寻生本教育真谛,着力构建以"自主课堂"改革为核心的高效课堂和以"自主管理"改革为核心的生本德育,在全国首创"学生自主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明校发展的创新之路,成效显著,影响深远。
(三)调查工具
为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初中生“减负增效”的现状,课题组选取了宜川中学教育集团北关校区初一、初二各50名学生发放纸质问卷开展本次的调查研究。
(四)数据整理
课题组将收集回来的纸质问卷进行了归类整理。本次共发放学生问卷,两个年级共100份,回收问卷100份,回收率100%。最后课题组借助Excel对回收数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
(五)结果分析
1.学生问卷结果分析如下图:
从问卷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学生当下学习负担依然较重,也告诉我们面向初中生深入开展“减负增效”具有实际意义,实行刻不容缓。如问题9所示,学生认为课堂改革以来,个人在课堂上能掌握知识的占比30%,大部分能掌握占比60%,掌握一部分占比10 %,这就告诉我们整体来说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较好,但是完全掌握学习任务还是有一定难度,这和我们偏远山区的学习环境与视野也有很大关系,因为学生接触外界不够,所以对知识的掌握主要靠老师传授,进而给学生学习造成一定困难。如问题11、问题12所示,这两个问题都围绕学习压力来看,由表格可知,有超过40%的学生压力来自父母和老师,但大部分同学能够适应压力,并且学会释放压力从而觉得轻松。可见,大部分学生还是能够以比较认真的态度去对待学业。再如问题13所示,学生周末玩耍时间有多少呢?很多占比20%,很少占比60%,几乎没有占比20%。这也告诉我们学生本可以好好休息的周末,却很少有时间玩耍。对比问题18,我们可以看到,当下学生的作业量主要科目都还是比较多的。对于学生的睡眠时间,问题20可以看到,有70%的学生睡眠在7小时及以下,这对于教育部对中学生睡眠时间的要求还是有一定差距,可能会造成学生在白天的学习过程中疲劳困倦。
三、调查结论
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主要从学生角度对现阶段初中生减负增效现状进行详细研究,针对目前初中生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充分了解了学生对减负增效的认识,这将促使我们课题组提高课堂效率的策略与研究;更促使我们根据“减负增效”的落实,提升教学质量的实践研究;依据“减负增效”的活动,增强学校活动的实用性与趣味性研究。具体设想如下:
(一)优化导学案的设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导学案是课堂教学的总抓手,是学生学习的“方向盘”、“路线图”,导学案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各个环节,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导学案的“导”是指导、引导,“学”不是讲也不是教,是以学生的学习为根本要求。“案”是一种方案,一种设计,不是知识题目的简单堆积。学案把静态的教材进行动态的开发使用。它把教材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情景化、生活化、问题化设计和加工,特别注重把教材的知识细化为一个个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并提前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走进教材,实现对教材的学习和理解。而导学案中,导是关键、是根本。为了有效实现教学“减负增效”的实际,我们将研究设计内容恰当,容量适中,适合学生当堂完成,帮助学生掌握当堂知识,尤其是重难点突出的导学案,针对重难点,进行习题有效筛选,加强学生训练,在课堂上巩固记忆,让学生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二)优化课堂活动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高效的课堂可以使学生在投入时间、精力一定的情况下,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并掌握更多的知识。而采用情景教学活动的授课方式,可以起到对教学过程的优化作用,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可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教师设计的活动真正地体验、感知、应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都不断提高,其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也得到显著提升。
教学活动的开展形式要多样化,教师可从海量的素材进行筛选,设计出与教材相关知识相适宜的内容。教学活动的导入方式应着眼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上。因此,在教学活动的导入环节开始,教师可逐步渗透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关联、逻辑等方式引导学生对相应知识的学习和内化。如现阶段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普及,教师可通过播放相应知识的视频让学生观看,在视频内容的根底上导入教学主题,这样的方式既生动,又和教材有较大的关联性,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优化课内外作业设计,提升教学质量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其原因之一是作业设计的不合理,反之,作业设计质量提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所以,优化课内外作业设计是提高学生学科素养,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方法之一。
首先,课业布置上注重学生的思维培养,尝试少布置书面或抄写作业,多布置兴趣作业,比如:英语趣配音,语文阅读,思维导图绘制等。同时,按照学生的学习程度来分层布置作业,真正做到针对学情,有效作业,使每个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都能够有所得。
其次,坚持全批全改,及时批改,及时反馈的方针,使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加强;整理问题,分析学生的具体学情,确定下节课的上课方向及重难点。并且尽可能创造随堂批改或者面批面改的机会,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评价方式多样化,如鼓励性话语、趣味性评价等,让作业不再变得可怕、不再枯燥,让学生在其中获得乐趣也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
(四)优化学科活动,增强学科活动的实用性与趣味性
学科活动的内容多样、形式新颖,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弥补传统教学以理论为主的教学弊端,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在初中阶段,我们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科社团活动,借由社团活动的平台,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整合,奠定全面发展的基础。在学科活动的组建上我们可以注重其实用性及趣味性,如开展趣味语音教学、诗词王国、学唱热点歌曲、英语配音比赛、口才演讲展示、物理实验操作展示、地生绘图大赛、田径运动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