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学习法是科学家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所采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西蒙教授不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被称为“人工智能之父”,还帮中国开创了认知心理学这门学科。
西蒙教授涉猎的领域非常广泛,包含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政治学、社会学、运筹学、心理学等领域。他还是人工智能、信息处理、决策制定等多个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为多个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什么西蒙教授能够在许多看似相差甚远的领域都取得成就呢?得益于他高效的学习方法。
本书的作者友荣方略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他们是来自牛津大学、伦敦大学、清华大学的学霸,公司高管,畅销书作家等等。
他们通过解析西蒙学习法的原理,总结和延展西蒙学习法的实施方法,拆解和细化了西蒙学习法的实施步骤,借助各类案例,介绍了西蒙学习法在日常学习、工作中的应用。
西蒙学习法=积极的学习动机×有效的学习方法×必要的时间投入。接下来我们将从这几个方面来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如何培养积极的学习动机;西蒙学习法的4个实施步骤:选择学习领域,设定学习目标,拆分学习内容,集中精力学习;必要的时间投入。
培养积极的学习动机
一个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时,不仅可以自发地投入,而且更容易坚持。过程中如果有一定的正反馈,会不断产生正面情绪。
但如果是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呢?想必大家都对偏科不陌生。那么如何将原本不喜欢,不擅长的科目变得喜欢和擅长呢?
消除陌生感
要喜欢一个东西,必须对其有一定的熟悉感,至少要对其中部分内容有熟悉感。
所以想要喜欢一门学科,我们最好平时多接触它,在正式开始学习之前,多了解这么门学科相关的故事和背景。
2)寻找有趣的内容
我最开始很不喜欢英语课,后来在英语辅导资料上看到了一个英语单词的字谜游戏,游戏要求玩家在横竖交叉的方格内填写对应的字母,从而构成单词,笔者一下子就喜欢上这个游戏,不停地查词典、填空,玩得不亦乐乎。后面就慢慢喜欢上英语了。
学习过程有时是枯燥的,如果能增加一些趣味性,就能帮助我们喜欢学习。
3)心理暗示
假设我们讨厌数学,我们可以每天默念几次“我喜欢数学”;我们可以在便利贴上写“我肯定能学好数学”,并把它贴到我们的桌子上。坚持一段时间后,我们可能就会发现数学并没有那么讨厌,学起来似乎还挺有意思的。
越怕什么,越来什么——这就是心理暗示。我们越是害怕某门学科,可能就越是学不好它。因为这种负面认知会抑制我们的学习动力,降低我们的学习效率。这时,我们需要建立正面的认知。
通过这三个方法,培养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动机。
有了积极的学习动机,我们还需要找到一个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习事半功倍。书中介绍了4个步骤,这四个步骤分别是选择合适的学习领域,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拆分学习目标,集中精力学习。先来介绍前两个步骤,选择合适的学习领域和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2.1选择合适的学习领域
适合自己的领域内的知识不仅能够持续地为自己创造价值,而且能让自己终身受益。因此所选择的领域应该是能够提升你的核心竞争力的。
木桶理论大家都知道,一个木桶盛水的多少,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它强调要补短板。这样的后果就是每个人的能力都差不多,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
与木桶理论相对的理论名叫酒提理论。它强调只要长处足够长,可以适当忽略短板。酒提的底部跟木桶相似,但区别在于酒提有个很长的手柄。手柄所代表的,是每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是我们的“终极技能”,这个技能一定是我们既感兴趣,又擅长的优势能力。
那么如何去找到这个终极技能呢?书中总结了4个标志。
Success(成功)——充实、高效、创造力和成就感。
当我们做某类事情时,比别人做得更快,比别人更善于发挥,能一气呵成,这就是一个信号。Instinct(直觉)——期待、兴奋、吸引力和探索欲。
当看到别人在做某件事时,我们心里是否会有一种“我也想做这件事”的召唤感;我们是否有过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对某种刺激感到很兴奋,而对其他刺激无动于衷的情况?我们是否有过很愿意做某件事而且能做好的情况。这些都是重要的信号,它表明了我们潜在的、独特的优势所在。
Growth(成长)——轻松、简单、专注力和求知欲。
我们在做某类事情时无师自通,这会是一个重要信号。
Needs(需求)——想要、需要、存在感和满足感。
这一定是我们非常渴望去做的一件事,当完成的时候会感到无与伦比的满足。
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域之后,就要适时给自己定一个目标了。接下来我们来看如何定一个适合的目标。
2.2设定学习目标
关于如何设立学习目标,书中提出了SMART原则,即目标必须是明确的,可以被量化的,可以实现的,和需求具备相关性的,有明确截止期限的。
明确的目标能给我们动力,否则就只是一个口号。
目标只有可以被量化,才能评判其是否达到。如果目标无法被量化,不仅执行时没有标准,而且评价时也没有依据。
目标必须是可以实现的,过高的目标是揠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如果一个目标不能实现,它不仅没法鼓舞我们,还可能让我们失去学习的兴趣。最好的目标是它在可达到的同时,具备一定的挑战性,是“伸伸手”“踮踮脚”“跳一跳”,可以达到的。有挑战性的目标有助于激励我们不断进步。
目标要和需求具备相关性。例如,张三一个月之后有一场重要的数学考试,但他给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不是每天用1小时复习50道数学题,而是每天花2小时背50个英语单词。这个目标显然“跑题”了。“跑题”的目标会让我们缺乏动力,即使实现了,我们也可能因为缺少正面反馈而觉得没收获,甚至产生自我怀疑。
每个目标都要设置实现的期限,都应当有时效性,也就是要明确用多长时间或在某个时间点之前完成。没有期限的目标等于没有目标。
当我们设立了学习目标之后,为了能够坚持的去学习,我们最好将目标拆分开来,变成一个个小目标,一步一步去实现它。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拆分学习目标。
2.3拆分学习目标
拆分是一种能力,是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蒙认为,任何知识都可以拆分成不同的组块。表面上看起来再复杂、再难学习的事物,通过拆分成不同组块,对不同组块各个击破,也能够被很好地学习掌握。
魔术师刘谦曾在某视频网站上发布过一个展示自己用3周学会弹奏贝多芬钢琴曲《致爱丽丝》的视频。而且刘谦在学会弹这首曲子之前,是完全零基础的。
那么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第一步,设定目标:在3周之内能够完整弹奏钢琴曲《致爱丽丝》。
第二步,拆分目标:记住琴键的排布结构。学习弹奏《致爱丽丝》时手指的具体动作。分段学习,难点击破。
第三步:精准,有计划的练习。连续3周,每天雷打不动练习1个小时。
2.4集中精力学习
人类总是难以集中精力,这是大脑的底层逻辑在作怪。将这件事变成习惯,就能毫不费力地坚持。
人类本能的行为是最不费劲的。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差、懒等都是人类的本能,惯性行为也是人类的本能。科学抵抗不好的本能,关键在于如何主动地养成习惯。利用习惯,让有利于自己的行为变得不再费力。
通过养成良好地习惯,就能好不费力地坚持。
3.小结一下
居里夫人说:“知识的专一性像锥尖,集中精力就像是锥子的作用力,时间的连续性就像不停地使锥子往前钻。”
这个原理也类似于烧水,如果持续对水加热,消耗一定能量后水很快就烧开了。如果加热一会儿就熄火,断断续续地加热,可能消耗再多的能量,耗费再长的时间,水也始终烧不开。
我们知道西蒙学习法=积极的学习动机×有效的学习方法×必要的时间投入。
如果没有时间投入,再积极的动机,再好的学习方法,都不能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