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语:论也,形声字。从言,吾声。语的原义指讨论、议论,如《诗·大雅·公刘》:“于时语语。”传曰:论难曰语。语语:语其所当语,即说所该说的话。
《史记》:“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庄子·秋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语也指交谈、说话,如《广雅》:“语,言也。”《礼记·文王世子》:“语使能也。”《诗·陈风·东门之池》:“可与晤语。”《诗·小雅·楚茨》:“笑语卒获。”
语也指鸟兽虫类鸣叫,如前蜀· 牛峤《菩萨蛮》:“君裙香暖金泥凤,画梁语燕惊残梦。”
语也指说过的话,如《汉书·李广苏建传》:“张胜闻之,恐前语发。”《谷梁传·僖公二年》:语曰:“唇亡则齿寒。”《左传·文公十七年》:“齐君之语偷。”
语也指语言,如《孟子·滕文公下》:“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
语也指词语,如唐·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为人性僻躭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用以示意的动作或信号,如手语。
语读第四声时,意为告诉、使知道,如《论语》:“居,吾语女!”晋· 干宝《搜神记》:“夫语妻曰:‘为王作剑,三年乃成’。”
在古代汉语中,“言”和“语”是有区别的,“言”是主动跟人说话,“语”则是指回答别人的问话,或是和人谈论一件事情。
如《左传·僖公三十年》:“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这是佚之狐主动向郑伯进言,在这里“言”不能换成“语”。
语一般有说话对象,言则不一定,如《论语·乡党》:“食不语,寝不言。”
惰:不敬也!从心从隋省。隋读duò的时候指古代祭祀用的残肉和残食,心隋结合意为不端正的心,即不恭敬。如《礼·曲礼》:“言不惰。”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滕成公来会葬,惰而多涕。”宋· 苏轼《教战守策》:“今者治平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
惰也指懈怠、懒惰,如《荀子·非十二子》:“佚而不隋,劳而不慢。”《孙子·军争》:“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书·益稷》:“股肱惰哉。”
惰也指衰败,《墨子·脩身》:“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
安于现状不图上进的思想倾向或者不想改变旧的做法、想法叫惰性。
懒和惰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懒受外界影响,后天习得的因素多,惰则天性,先天具备的成份大一些。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我跟他说话而不感到厌倦的人,恐怕只有颜回一个人吧!”
关于本文的解读还有一个比较流行的版本,孔子说:“我跟他说话而始终能恭敬不殆的人,恐怕只有颜回了吧?”
宋代有诗云:“贤哉颜氏子,至乐忘其贫。语之而不惰,好学无与伦。”这里的“不惰”指的是颜回。
这个解读可能不太符合事实,在孔子面前毕恭毕敬的人,何止只有颜回?
三国时期的何晏认为,这里的“不惰”指的是孔子,他说:“颜渊解,故语之而不惰。余人不解,故有惰语之时。”
根据何晏的意思,颜回对于老师的教诲一听就能够理解。所以孔子跟他讲话“不惰”,就是不厌倦。
而其他弟子,对于老师所教导的不能完全理解,或者是理解了之后,不能够付诸于行动,不能依教奉行。所以孔子对他们的教育积极性大打折扣。
夫子教导人强调悟性,如果“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孔子就不教了。
学生在找好老师的同时,老师其实也在找好学生,孟子曾说人生有三乐:一,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二,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颜回曾称赞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他老师的诚敬是无人能比的,他又好学,能“不二过”。悟性又高,能“闻一知十”。又诚敬,能“不违如愚”。所以老师对他是“语之而不惰”。
孟子和咸丘蒙
老师喜欢教怎样的学生呢?一,悟性好的。二,好学的。三,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的。四,态度谦虚恭敬的。
孟子的优秀弟子众多,如乐正克、公孙丑、万章、公都子、陈臻、陈代、屋庐连、高齐、咸丘蒙、孟仲子、充虞、徐辟、陈代、彭更等十七人。
其中,咸丘蒙就是个非常善于思考的人,他和孟子有一段对话非常精彩,对后世的影响巨大。
咸丘蒙问曰:“语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瞽叟亦北面而朝之。舜见瞽叟,其容有蹙。孔子曰:‘于斯时也,天下殆哉,岌岌乎!’不识此语诚然乎哉?”
咸丘蒙问:“古语说:‘盛德之士,君主不能以他为臣,父亲不能以他为子。’舜南面而立当了天子,尧带领诸侯向北面朝见他,瞽叟也向北面朝见他。舜见到瞽叟,神情局促不安。孔子还批评说:‘这个时候,天下危险得很啊!’不知道这话确实如此吗”?
孟子说:“不,这是齐国东郊的民间传闻,是尧上了岁数而叫舜代理天子的。《尧典》上说:‘舜代理了二十八年,放勋(尧)才去世,人们象死了父母一样服丧三年,民间停止了一切音乐。’孔子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人民没有两个天子。’舜如果在此前已经当了天子,又带领天下诸侯为尧服丧三年,就是有两位天子了,所以舜并没有把尧当臣子。”
咸丘蒙说:“舜没有以尧为臣,这个我已经懂得了。可是舜和瞽叟的关系我没搞懂。《诗经·北山》上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然做了天子,请问瞽叟却不称臣,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这首诗,不是你所理解的那样,作者主要想表达的是后面两句:‘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王抱怨自己为了天下之臣而忙碌,不能尽心奉养父母。所以解说《诗经》的人,不能因为文字损害语句,不能以语句损害原作主旨。不能停留在文字表面,要用自己的思考去领会作者的精神实质,要‘以意逆志’才能得到诗的真谛。
如果只看辞句,《诗经·云汉》诗篇说:‘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从文字表面上解读,就等于说周朝的人全死了,没有后代了吗?这就是‘以辞害意’了。”
孟子的原话是这样的:“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评论文章诗词,不能断章取义,要通读全文,领悟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这对后来的文学评论思想有着重大的影响。
孟子接着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作为孝子的极致,就是使我们的父母尊贵,脸上有光。使我们父母尊贵的极致,就是要用天下来奉养他。”
当了天子,正好可以用天下奉养父母。所以“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作为天子的父母,是尊贵的极致。“以天下养,养之至也”,用天下奉养我的父母,是奉养的极致。
所以不要只考虑身为天子给父母带来的困扰,还要想到对父母带来的尊贵和荣耀,这更为重要。而真正的孝子,即使成为天子,依然会向父母尽孝道,舜就是一个榜样。
孟子又引用《诗经·大雅·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维则。”意为:永远尽孝道,孝道是法则。
孟子又引《尚书》:“祗(zhī)载见瞽叟,夔(kuí)夔斋栗”。舜虽然做了天子,但对瞽叟的态度依然恭敬谨慎。在他的眼里,父亲还是父亲,自己还是儿子,依然对瞽叟尽孝、行孝,瞽叟也因此被感动。
《礼记·檀弓下》记载,“孔子曰:啜(chuo)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孝无关乎地位、贫富,能做到让父母开心、高兴,即使生活清贫一样是尽孝。
孔子答子夏问孝时说:“色难”!对父母和颜悦色最难以做到,但又是最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