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好原则与现实的平衡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论语》学而篇13
这段话有很多争议,不同的见解,单看直译,甚至是看不懂的。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朱熹 解释其中的“义”,为合理、得宜。而“复”指的是实践、实行。意思是说你许下的承诺要合理,说过的话才能兑现。
曾子杀猪,一诺千金,商鞅立木为信等关于诚信的故事,我们听说过很多。也听过很多不讲诚信的故事:烽火戏诸侯,陈太丘与友期等。
就像忠有愚忠,孝有愚孝,信也不是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要遵守的。
有一个故事叫尾声抱柱,讲的是一个叫尾生跟一个女子约会,在桥下相见,结果后来这个女子没有来,那个河又发大水,这个时候尾生为了守信,竟然抱着桥的柱子,不肯离去,最后就被大水淹死了。尾声确实“守信”,但不“近于义”,是不符合道义的,不合宜。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随意损伤,他这种死,只是为了儿女的私情,不是真正为了救国救民那种道义,所以实在是不值。
还有一个故事,讲有一次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到卫国,经过一个地方叫蒲地,。那些谋反的人见到孔子来了,就把他围困起来,怕孔子到了卫国向卫国国君报告,说他们有谋反,逼着孔子发誓:如果你们答应不要到卫国去,我们就放你们走。结果孔子就发誓,说保证不到卫国去。于是就把孔子就被放出去了。结果孔子还是去了卫国,子贡就说:你答应别人的事怎么能反悔呢??孔子回答说:跟恶人不用讲信用,被逼着发的誓神是不会听的。。在被逼迫的时候所发的誓言是不合宜的,是不近于义的,可以不践行的。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上一句讲我们要言必信,这个信必定是要符合道义。这一句讲我们行为,对人要恭敬,可是恭敬必须“近于礼”。“礼”指的是要有分寸,有节制。
有分寸地使用恭敬的语言是很重要的。这类语言要依据时间、场合、目的微妙地表达出来,均衡地加以运用。俗话说“过犹不及”,如果言辞过于恭敬反而显得肤浅。
如果一个人总是低声下气,始终用恭敬的语言、赞美的口气说话。初次交往时,也许还好。然而,随着交往的日益深入,别人会猜想:“这个家伙表面恭敬,不知道内心如何,或许是心怀鬼胎也说不定,一定要留心!”
所以对人恭敬没有限度,没分寸,既是辱人,也是自辱。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这一句,只有短短九个字,但其中五个都有争议。多家之言,我更倾向于这种解释: “因”字是因循、因袭的意思,是指一种传承和坚守。坚守前两句讲的“义”和“礼”的价值主张。 “亲”是谦和恭顺,让人愿意亲近。 “亦”字,等同于“也”字。在这里,其实是加强语气,相当于的确、确实。“可”是“值得”的意思。“宗”是指尊敬、敬佩。
整句连起来是说:我们作出的承诺要合理,说过的话才能兑现。对人恭敬也要掌握好分寸,就不会招致屈辱。如果坚守着义和礼也就是君子的底线,又能做到谦和恭顺,不至于让人难以亲近,这样的人,着实值得尊敬。
如果极致地讲义和礼这些原则,难免会让人觉得不近人情。明代的清官海瑞就因为自己的女儿拿了别人一块饼,就把女儿活活恶死,确实很难亲近这样的人。
当然我们现在很少会有这样的人,但是在很多时候怎么处理好这些做人原则与现实的衡,也是我们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