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统计数据,2020年和2021年,连续两年,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占比维持在16%以上。(信息来源:新华网客户端)
说到“灵活就业”很多人就想当然地认为这是“失业”、“找不到工作”、“不务正业”的优雅表达。大学生灵活就业比例的提升,被一部分网友解读为“找不到工作的比例在就业率上的替代指标”。
实际上,接受了更高层次教育的大学生选择灵活就业,背后有深层思考,对标“非灵活就业”,灵活就业也有自己的优势。在我读大学的时候,我记得我的学院的灵活就业率只有0.8%,我当时是两个灵活就业同学其中的一个0.4%,现在这个数据翻了20倍,背后的原因是值得玩味的。
● 灵活就业是大学生对超时加班工作制度的反击:
选择灵活就业的同学一般是不满足于体制内收入水平的一群人,稳定就业往往意味着收入成长空间低,在体制内升迁的概率很低,难度很大,如果家庭不富裕,进入体制改变不了家庭的命运。但是,体制外大厂“九九六”工作制让大学生们深恶痛绝。超时工作是以身体健康为代价换取收入,得到的收入往往和付出不对等。因此,作为捷径,“灵活就业”就是自己为自己打工,有多少能力,多少体力,多少脑力,就换取多少收益。获得的收入和付出的劳动相对对等,受到大学生们的欢迎。
● “灵活就业”是创业的初始形态:
大多数小企业,都是从老板的灵活就业模式中发展起来的。私营企业主们,早期通过灵活就业的方式赚生活,当个人的能力发挥到极致,所做的事情有利可图,可以规模化复制的时候,灵活就业者就开始成立公司,顾佣员工,规范化经营。我个人也是以这样的方式,从灵活就业开始,然后发展到拥有两家公司。
● 社会信息差在减少,老板们能获取的信息,员工们也可以获取,促进了灵活就业:
“灵活就业”成立的前提条件是“技术差”和“信息差”,获取信息不通畅的时代,老板们用“信息差”价值换取员工们的“技术差”价值,用这样的方式赚取利益。现在大学生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找工作的同时,往往会思考一下这个企业的盈利模式是否可以复制,觉得有利可图,就可能一边给老板打工,一边悄悄创业。这也是现在小企业遍地开花,做副业成常态的原因。
灵活就业作为就业的新形式,国家是持鼓励的态度。因此,大学生们可以抓住这样的机会,在校期间就发展自己读书以外的副业,有准备的大学生,手中的筹码会更多,毕业以后的选择也就更多。“进”可以进体制、进大厂,“退”可以自主灵活就业养活自己。
作为过来人,我也有一些忠告:
① 灵活就业要和自己的大学专业挂钩,立足于自己的专业的灵活就业才是有门槛的就业方式,更容易在竞争中得利。
② 灵活就业和进企业工作不矛盾,进企业是稳定的一条腿,灵活就业是不稳定但是可以博取高收入的一条腿,两条腿走路会更稳。
③ 灵活就业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高的收入、更轻松的工作环境,如果能力和眼界达不到,还是要放下身段进入企业学习,不要把懒和灵活就业等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