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一个寒冷的冬天,菲茨杰拉德想娶泽尔达,却只有一份月薪九十美元毫无前途的广告工作。他到南方去见她,当他们在车站分离,甚至没有足够的钱买上一张车票,他不得不爬上一辆普尔曼式客车,蹑手蹑脚地进入旅客车厢。
穷小子与富家女的故事无时无刻不在上演,大部分时候,结局就如同菲茨杰拉德与他的初恋女友吉内芙拉•金一样,金的父亲出面终结了这段感情,“穷人家的男孩子,从来就不该动念头娶富家女孩子。”
这一次结局似乎并无两样。1919年夏天,尽管富家女泽尔达对菲茨杰拉德的情感依旧炽热,但在19岁这个年纪,已经足够了解金钱在生活中理应占有的地位,他们不得不就此分手。菲茨杰拉德深受打击,早在大学时候,他就已经爱上酒精,这个夏天越发不可收拾,他沉浸在酒精带来的遗忘里,清醒时就逼迫自己做点什么来挽回爱情,出路只有一条——尽快赚到足够的金钱,越多越好,这样他下定决心辞职,回到家乡圣保罗写一部小说。
9月,菲茨杰拉德将战时写成的一部小说草稿修改扩充后寄给了纽约的一名编辑帕金斯,出版社的其他编辑认为这本书还不够好,但在帕金斯的坚持下,还是正式通过了。菲茨杰拉德迫不及待要求出版,却被告知最早也要到第二年春季才有可能。那年冬天,他还在报纸上发表了几篇小说,作为作家的前途一下子光明起来。
于是他拿着出版社的信,用稿费买了鸡尾酒、兰花以及价值600美元的手表,赶去蒙哥马利见泽尔达。他说服了她,他们再一次订婚,泽尔达同意小说一旦正式出版就嫁给他,之后她写到,菲茨杰拉德让生活“充满希望”。
1920年3月26日,出版社践行承诺出版了这部小说,首印3000册短短几天就销售一空,欣喜若狂的菲茨杰拉德30日发电报给泽尔达,催她速来纽约。那个周末,4月3日,他们结婚了。
这部挽救了菲茨杰拉德爱情的小说并非《了不起的盖茨比》,而是《人间天堂》,其在两年内印刷十二次,卖出49075册,给24岁的菲茨杰拉德带来了许多作家终其一生也无法获得的财富与名望,各种邀请纷至沓来,他们如愿过上了纸醉金迷的生活,无论出现在哪里,这对夫妇都会迅速引来旁观者的目光。他的成功鼓舞了许多心怀文学梦的青年,1926年的一项数据表明,在美国每年有12536名年轻人辞职回家写一部小说,他们都想成为菲茨杰拉德。
对菲茨杰拉德来说,写小说不仅仅是为了爱情。还在普林斯顿上大学时,他就曾对好友埃德蒙•威尔逊表露过雄心:“我要成为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你不想吗?”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不得不默默忍受无人问津的苦闷,在进入薪水微薄的广告业以前,包括《人间天堂》的草稿在内,菲茨杰拉德已经收到过122封拒信,出于鼓励他卖出过一个故事,得到30美金。因此《人间天堂》的畅销,还意味着他在成为经典作家的道路上迈出了举足轻重的一步,至少当时看来是这样的。
随后几年,在上流社会觥筹交错的间隙里,菲茨杰拉德依然努力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连续创作了多篇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也在其中,出版于1925年,这时他29岁。对这部小说,菲茨杰拉德寄予厚望,与《人间天堂》一样,《了不起的盖茨比》取材于他自己的生活,刻画了又一对穷小子与富家女的爱情故事,然而市场并不买账,一些评论家对其嗤之以鼻,“菲茨杰拉德最新出产的一枚臭弹”,《纽约世界》的大字标题这样写道。那年年底,这本书共卖出20000册,对于他这样声望的作家来说,是难堪的。
当然也有好消息,评论家们总是充满分歧,埃德温•克拉克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认为此书“有着奇特,神秘和迷人的情节”,其他一些报纸也不乏好评。菲茨杰拉德对此并不满意,向威尔逊抱怨说,“在所有的评论中,即使最盛情赞扬的那些,也没有人足够明智到理解这本书到底关于什么。”同时他将这部小说寄给了三位在当时乃至现在都享有广泛声誉的同行伊迪丝•华顿(Edith Wharton),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和T•S•艾略特(T. S. Eliot),得到他们一致的赞誉,艾略特写信给他,认为这部小说是“亨利•詹姆斯之后美国小说迈出的第一步”。
这些评论,无论是好是坏,都最终导向了一个令他沮丧的事实,“与其他书相比,这本书在经济上失败了(在我拒绝了高达一万五千美元的连续刊登版权后!)”,出版社之后重印了第二版,3000册,也就这样了,没过几年这本书就在市面上难以寻觅,1937年,菲茨杰拉德想送给Sheilah Graham女士一些他出版的小说,他们走过一间又一间的书店,都被告知,“没有存货”。
Sheilah Graham是菲茨杰拉德的婚外情人。随着时间流逝,他与泽尔达性格上的分歧越来越明显,又欠缺一刀两断的合适契机,即使传来泽尔达与一名法国海军的绯闻,也不能促使菲茨杰拉德下定决心。他们至少还有一点非常相像——对金钱与奢华生活的迷恋,不幸的是两人根本对金钱毫无概念,大笔大笔的款项流入他的口袋,又同样迅速地流出,整个20年代,菲茨杰拉德每年可以赚到25000美元(当时教师的年均收入不过1299美元),仍旧入不敷出。同时他还需要追逐自己的梦想,泽尔达则毫不在乎,总是拉着他在一场又一场的舞会之间周旋,作为菲茨杰拉尔德的后辈、朋友,海明威曾不无偏见地说出这样的话,“既然他能写出一部像《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样卓越的书,我坚信他准能写出一部甚至更优秀的书来。我那时还不认识泽尔达,所以还不知道那些对他不利的可怕的条件。但是我们用不了多久就弄明白了。”
因此,如果说《人间天堂》对他而言是双重的成功,《了不起的盖茨比》就是双重的失败,他不仅没有得到金钱,也没有得到所期望的尊重,更为致命的是,20年代末突然降临的经济危机,终结了这个华美、奢靡的“爵士时代”,也将她的宠儿抛入无尽的深渊。
整个三十年代,菲茨杰拉德都在勉力维持金钱与创作之间的平衡,他的欠款越来越多,评论家们也越来越谨慎于给出好评,1934年出版的《夜色温柔》与《了不起的盖茨比》一样没能得到市场的青睐,为了维持家庭开销,菲茨杰拉德想尽一切办法,他甚至将自己零碎的精神独白在《时尚先生》(《Esquire》,1933年在美国创刊)杂志上发表(后来以《崩溃》为名结集出版),这种行为对一名有追求的作家来说是致命的,许多人瞧不起这种向大众告罪的行为,人们怀疑他是否已经失去才华,他还开始正式为好莱坞工作,忍受自己的想法与文字被不断否定与调整。
1940年,菲茨杰拉德44岁了,他认为自己已经被人遗忘。命运也吝啬于继续给予他追逐梦想的时间,12月21日,由于长期酗酒,菲茨杰拉德心脏病发猝死于Sheilah Graham的公寓,从此不必再忍受经济上的拮据与世人同情的目光,他是带着失败者的认知离开人世的。“这家伙真他妈的可怜”,追悼会上,有人用盖茨比葬礼上的这句话来形容他,《人间天堂》给予了他爱情、声望、地位,之后他就一直向下坠落,“于是我们继续奋力前行,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推回到往昔岁月。”《了不起的盖茨比》著名的结尾句被写在墓碑上。
讽刺的是,就在他死后,他的名望开始不断向上爬升,随之而来的是《了不起的盖茨比》爆炸性的销量增长,到1960年《了不起的盖茨比》已经可以一年卖出5万册,现在呢?50万册。生前死后,菲茨杰拉德迫切需要的销量与赞誉是如此不同,失败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成为经典之作,《夜色温柔》也日益获得肯定,而带给他一切的《人间天堂》现在被认为是《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先声,不过是他大学生活的日记。
因此许多人怀着惋惜与遗憾,坚定地认为,如果《了不起的盖茨比》当时卖得足够好,菲茨杰拉德就不至于如此命运多舛,至少他不会向大众承认自己创作的失败,也不会进入好莱坞浪费时间,这样他就能够创作出更为优秀的作品,世界也不会如此之快地失去一个文学天才,一个伟大的作家。
同一时代的人因为离得太近,往往不能够很快发现乃至承认一个作家与生俱来的天赋,即使“他的才华是那么的自然,就如同蝴蝶翅膀上的颗粒排列的格局一样。”海明威晚年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这句话的呢?他在三十年代对菲茨杰拉德无情的嘲讽一定伤透了他的心。即使作家本人,也抵挡不住外界同情、怜悯、质疑、嘲讽的目光,“于是,距离四十九岁还有十年光景,我突然意识到,我已经过早地崩溃了。”这三篇精神独白,《崩溃》、《拼接碎片》、《小心轻放》是“爵士时代”结束以后,他余生的真实写照,而后人一切的惋惜、一切的哀叹都不过是远隔重洋的一阵轻风,吹拂不散三十年代的浓愁。
事实部分主要参考了以下几篇文章:
1、Matthew J. Bruccoli《Some Sort of Epic Grandeur: The Life of F. Scott Fitzgerald》
2、http://www.newyorker.com/magazine/1926/04/17/that-sad-young-man?mbid=nl_Sunday%20Longreads%20(5)&CNDID=30842754&spMailingID=9903073&spUserID=MTMzMTgzMTQxNDY5S0&spJobID=1041483802&spReportId=MTA0MTQ4MzgwMgS2
3、http://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3/05/13/all-that-jazz-3
4、《崩溃》,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
5、《人间天堂》金绍禹前言,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
6、http://www.nytimes.com/books/00/12/24/specials/fitzgerald-gatsby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