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对我来说是很有意义的一天,因为我们艾瑞德70人一起来到了向往已久的上海华师大校园里学习。终于有机会转换身份,坐在教室,变回学生,在学生中理解学生。作为一名教师,每日都在给学生上课,但是如何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好课标准到底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李政涛博士在讲座谈到好课要做到以下六个方面:实、放,清,细,深、融。
关于实,有意义的课一定是扎实的课,要让学生走进课堂,走出课堂感受到知识、技能、方法或者习惯兴趣方面的不一样。一个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切忌培养没有兴趣的勤奋之人。有效率的课一定是充实的课。学生的学是有个性有差异,教师的教也要有个性有差异,教师应对学生因材施教,让我们的投入得到更多的产出。有生成的课一定是丰实的课。每位老师都是课堂作家,课堂艺术家。每节课后都会有一件艺术作品。常态下的课一定是平实的课,公开课最炼人,而日常课最养人。我们应该认真对待日常中的每一节课。有缺憾的课是一节真实的课,是有发展空间的课,人无完人,课无完课。一节好课是有缺憾的艺术。
关于放,教师应放下去,重心下移。充分让学生去思考、质疑、对话、表达……不能让老师的充分代替了孩子的充分。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不能单一的一对一交流,这样会造成大部分学生沉默。多样化可以让同桌互动,小组和作、组际对活,小组合作让学生评价、补充、建认、提问、质疑。切忌报幕式、割裂成交流。 把权利还给学生。儿童天生哲学家——好问,把提问权、质疑权、评价权、工具权、总结权还给学生。
关于清,清是指清晰理念、清晰学生、清晰内容、清晰目标、清晰方法、清晰环节、清晰指令。所有教师的教学方法,都是从自身的生命实践中长出来的。关于细,对细节的敏感、揣摩、设计、实践、反思与重建。关于深,既要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的发生,也要让学习深度的发生,深度学习要深到思维、情感、审美那里去。关于融,融是指跨学科融合、双线融合以及双师融合。人类生活与思想,科学与艺术创造,本身是不分科的,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所见所能。
课堂,呈现的应该不仅仅是鲜花,还应该有花开的声音,课堂上最美的声音是学生生命里‘拔节’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