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处理问题分三个步骤。
一是建立框架:把问题的边界弄清楚,不要跑题;
二是分析问题:尽量将问题量化,掌握更多的细节;
三是解决问题:根据分析的结果,想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做出选择。
换句话说,要想解决问题,你得先知道问题是什么,然后找出问题的原因,最后想办法解决问题。
这三个步骤缺一不可,可能需要多次尝试,直到问题解决。
重构和分析问题不同。
分析意味着精确、有条不紊、注重细节并且运用数据。
比如针对电梯缓慢,我们要追溯影响速度的各种因素,是电机老化、算法落后还是产品陈旧?
如果我们决定换电梯,要考虑有哪些电梯厂家可供选择,哪家的产品性价比更高?
相比之下,重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它不是从第一印象开始深入分析细节,而是从大局出发,从另外的角度考虑问题。
当有人抱怨电梯太慢的时候,把焦点从电梯运行速度转向人们等电梯的感受,就能得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当然,重构并非局限于问题的开始,也不是要和分析问题割裂开。
有两种不同的方式来寻找问题的新角度。
一是探索框架:通过更深入地研究初始框架的细节来重构问题;
二是打破框架:跳出初始框架,采用完全不同的视角来重新定义问题。
这样可能产生新的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在美国,有四成多的家庭养了狗。
但这背后隐藏着一个难题:每年有300多万条狗被送到收容所等待有人收养它们。
尽管收容所用心渲染狗狗们的可怜模样,鼓励人们“领养狗狗,挽救生命”,并且这样做了很多年,但还是有很多狗狗没人要。
后来有两家公司想出了新办法。
其中一家叫BarkBox,是卖狗狗用品的。
他们发现,其实很多人想领养狗狗,但是不知道哪里有合适的狗狗。
收容所的宣传主要靠互联网,但网站不火,不吸引人。
要是能有个途径,让更多人知道这些待领养的狗狗会怎么样呢?
于是他们就做了一个手机App,叫BarkBuddy。
它就像约会软件一样,让人们可以看到附近可领养的狗狗的照片和信息。
宣传语很抓人:“找你附近的毛茸茸单身朋友!”
结果,这款App火了,被下载超过25万次,每月有100万次浏览量,甚至上了电视脱口秀节目。
它的投入只有8000美元,收获却远远超出了预期。
这就是重构的力量:换个思路看问题,就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这里的重构来自探索框架,也就是更深入地研究初始问题。
它和分析问题类似,但需要关注其中被忽视的、可能会引发差异的点。
大家一开始认为,流浪狗的问题是领养的人不够多,但BarkBox公司深入研究后发现隐藏的问题:信息没有充分流动。
将这一点重构之后,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洛里是美国一家狗狗救援组织的负责人,她有一个新想法,就是不让狗狗被送去收容所。
因为她知道,很多人送狗狗去收容所,不是不爱它们,而是没钱养它们。
比如,有的人搬家了,房东要求交狗狗的押金,有的人的狗狗生病了,需要打针吃药,这些都是他们承担不起的费用。
所以他们觉得把狗狗送去收容所,也许能找到更好的主人。
洛里心想,如果能帮这些人解决经济问题,他们就不会放弃自己的狗狗了。
她在一个收容所尝试,每次有人来送狗狗,她就问他们:“你真的想跟你的狗狗分开吗?”
如果他们说不想,她就问他们:“那你为什么要送走它?”
然后她就用自己的钱和关系,帮他们解决问题。
比如,给他们垫付租房的特别押金,或者帮他们联系兽医等等。
这个试验很成功,75%的人都留下了自己的狗狗,并且很感激洛里。
而且这个办法还省钱,在这之前收养一只狗平均要花85美元,而用新的办法帮一只狗平均只要60美元。这样一来,既让很多家庭和宠物幸福地留在一起,又减少了收容所的压力,给其他需要帮助的动物留出了空间和资源。
洛里的办法被叫做“收容所干预计划”,现在已经在全美国推广。
因为有了这个计划和其他措施,现在进收容所和被安乐死的宠物都少了很多。
洛里的做法是打破原来的框架看问题。
因为她发现,狗狗被送进收容所的主要原因不是主人缺乏爱心,而是他们有经济困难;
她的解决方案不是努力让更多的狗被收养,而是让狗狗尽量不被原主人抛弃。
这个新的解决方案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变革。
总之,不管是探索框架还是打破框架,重构问题的前提是我们要相信,大多数问题的原因不止一个,因此也会有多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否则,我们就可能被限制在旧的思维框架中,忽视其他更有创意的解决方案。
而通过探索或打破问题的框架,我们就有可能重构问题,找到更高效的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