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三天,看了三部电影。分别是《三块广告牌》、《何以为家》和《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不得不说,这三部片子都是绝佳的好电影,既能让人沉浸其中,看完之后又会令人久久不能平静。
看《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在一个窗外下着暴雨,电闪雷鸣的下午,我独自窝在沙发上,享受这份宁静惬意。电影开篇也确实让人感觉如此,明丽的色调,欢快的音乐,还有一个富裕的四口之家。男主角小男孩天真可爱,不舍得跟自己的小伙伴分开,可是却不得不面临父亲工作的调动,举家搬迁到了奥斯维辛集中营附近。原来他的父亲正是德国希特勒时期执掌集中营的大军官。
如果不看故事背景,只看故事设计,这个故事跟《千与千寻》的开篇多么相似。主角都是孩子,之后的故事也都在孩子的视角中展开。千寻看到了奇幻世界中的种种怪相,经历生死历险,依然没有忘记自我。《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也通过小男孩布鲁诺的眼睛,展现了那场举世震惊的大屠杀的另一种视角,一个纳粹军官家的小少爷看到的——布鲁诺始终天真地认为,那些被纳粹关押起来的犹太人都是在农场干活的农夫,只是他们都有点奇怪的是,每个人都穿着条纹睡衣。
抱着这份好奇,布鲁诺认识了同样穿着“条纹睡衣”的沙暮。两个同样孤独的孩子很快就成了好朋友。他们隔着一道通电的铁丝网,聊天、下棋、拍球,灿烂的阳光打下来,孩子眼里的纯真和快乐是那么令人动容。
看到这里,或许心只是揪着隐隐作痛,但是结局却一步步逼得人喘不过气来。因为母亲渐渐意识到丈夫所做的惨绝人寰之事,日日以泪洗面,甚至陷入歇斯底里的境地,父亲决定让母亲带着两个孩子先离开这里。布鲁诺赶着去见沙暮最后一面时,沙暮告诉他自己的爸爸不见了。布鲁诺带着对朋友的不舍和歉疚答应他一定要帮他找到爸爸,他决定第二天带着铲子来从铁丝网下面挖个洞钻进去。
当布鲁诺脱掉自己的衬衫、背带裤,穿上条纹睡衣的那一刻,我便意识到,这个故事要朝着一个巨大的悲剧渐渐走去了。电影名《穿着条纹睡衣的男孩》是一语双关!果然,两个孩子被人群裹挟着进入了一个房间,士兵命令所有人脱掉衣服,然后,在没有人意识到即将发生什么的时候,这群人已经变成了烟囱里冒出的黑烟,和那久久不会消散的臭味......
深刻的讽刺结尾,让人心痛的同时也不禁思考,战争的发起者和受害者,本质上是多么相似,在罪恶的巨大深渊面前,谁也没能得到救赎。而这罪恶呢?一开始不过是人世间再正常不过的存在,从排挤、嫉妒、贪婪、自私开始,一步步超越了理性的控制,变成了能将所有人的思考和行为改变的所谓“信仰”。只有内心纯净的孩子还能在那样的环境之中焕发出人性中善与爱的光辉,才能让“友谊”二字有了那么沉甸甸的重量。
《三块广告牌》同样让人窥见人性中善与恶的共舞。一位失去了女儿的母亲,用三块广告牌,追问警长女儿惨遭奸杀的真相。她伟大吗?可是女儿死前她还在发火咒骂女儿被强奸了活该。而她追问的这位警长工作兢兢业业,尽职尽责,而且身患癌症,最后还不堪重压举枪自尽了。可是,在如此重压面前,这位女性依然坚持自己的坚持,坚持不撤掉广告牌,坚持给警局压力,因为她坚信自己没有错。这份坚持是这个角色身上最闪光的地方。
《何以为家》的故事里最勇敢最让人心疼的是主人公,不到12岁的扎恩。故事一开始他就作为刺杀他人的少年犯身份控告自己的父母生了自己。这个孩子生在一个多口之家,父母生他们出来,男的只是为了多一个劳动力,女的是为了大一点拿去嫁人换点好处。扎恩小小年纪却承受着那个年纪不该有的成熟。可再成熟,他也无力抗衡成人,阻止不了自己不到11岁的妹妹被送给别人做童妻。于是他出走了,并有了一段更为艰辛的日子。这段日子里,他真正要变成一个大人,去负责一个比自己还小得多的孩子的生存。生而不养的孩子,流浪在这世间,不知道要面对多少人间的险恶。可是有人变得更糟,有人却依然保持良善。扎恩就是如此。所以属于他的底色依然是温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