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2:我的一堂挑战性语文课
2008年,我在浙江绍兴上了一节带有挑战性的语文课。
我们的小学生究竟有多强的学习能力?他们满足于日常所学的课程吗?我们能不能适当的提高一点教学的难度,来衡量一下我们平常所教的功课是不是低估了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我经常思考这些问题,而答案似乎是肯定的。
有了想法,就应该有行动。
我讲的是朱自清的《歌声》。文章描写的印象和风光是作者想象的情景。他从听觉写起,陆续描写了视觉、嗅觉和味觉,最后又回到听觉。他利用隐喻、拟人等手法,使用大量叠词,并运用通感的手法,把音乐统一于一个完整的意境——淡彩水墨画般暮春柔雨润花园的境界。他不注重描写乐声,而是着力渲染音乐的象征。全文语言秀丽、雅致,富有诗意,引人入胜,以至让读者“神迷心醉”。
学习两篇文章,依然要像学习其他课文一样,需紧紧抓住文本所提供的语文信息。为此,我们要特别留意以下几点。
第一,语言特色,特别是文章的表现手法,这是本篇文章提供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诵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不疾不缓、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欣赏文本清新雅致、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要着力创设多种方式,带领学生潜心阅读,体会、感悟作者运用多种感官感受事物并诉诸笔端的表现手法。
第二,在文本中,朱自清先生未曾着一笔一墨去描述声音。他没有像白居易那样运用“私语”“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铁骑突出刀枪鸣”等博喻手法来表现弹奏琵琶时的声音状态。他只着墨于自身的内心感受。他把探讨音乐旋律的事情,完全交给读者去做。这就产生了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期待空间。这一点,可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去体会、想象。
第三,文本的人文含义深藏在全篇的字里行间中,若不熟读、精思,不易体会、感悟。情感是散文的灵魂,阅读散文,一定要深刻体会文章的情感。教学本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那份真挚的爱。朱先生主张散文创作的美学原则是“意在表现自己”。他的散文生动地书写了他的禀性、气质、灵感、情思和修养,表现了他的神秘情趣,体现了他的人格。小学生理解这些内容有些难度,教师不必牵扯过多,但应该引导他们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真与美。
第四,本课适合六年级学生讲述,用两课时讲完。
请看该课的教学实录和钱正权老师的点评。
《歌声》课堂教学实录和点评
一、初读寻疑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题是什么?(生:歌声。)谁来把课题写在黑板上?(生板书)
师:大家先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思考,认真地、静静地思考,想思考什么就思考什么。(生默读)
师:会阅读的同学读完一篇文章以后,准有话想说。比如,读了这篇文章后的感觉、想法,或者还有什么问题……
生:第二自然段中有一句话:“我立的一条白矾石的甬道上,经了那细雨,正如涂了一层薄薄的乳油;踏着只觉越发滑腻可爱了。”这句话说明什么?
师:你的问题很好,请把它写到黑板上去。
生:课题是“歌声”,整篇课文写的却是景色,为什么?
师:是啊!这是怎么回事?请把这个问题也写到黑板上去。
师: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有句话,说“我终于被一种健康的麻痹袭取了”,这“健康的麻痹”是指什么?
师:很好,请把它写在黑板上。还有吗?生:最后一句“此后只由歌独自唱着,听着;世界上便只有歌声了”,是什么意思?
生:第三自然段最后两句话“是愁着芳春的销歇么?是感着芳春的困倦么?”是什么意思?
生:他说用耳、眼、鼻、舌、身听歌,这些器官怎么听?
师:很有意思!写上去。
生:“我能看到他们在有日光时所深藏着的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生:第四自然段中说“这些虽非甜美,却能强烈地刺激我的鼻观,使我有愉快的倦怠之感”,明明是眼睛看到的,为什么说“刺激我的鼻观”?
师:这个问题可以合并到前面那个问题里:为什么说耳、鼻、舌、身都去听?
生:“东风只吹来一缕缕饿了似的花香”,为什么是“饿了似的花香”?
师:对啊!它又不用吃饭。花生怎么“饿了似的”?老师要提个问题:读了文章以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心得啊?
生:这篇文章写得很美,用了很多比喻、拟人的手法。
生:听了“中西丝竹和唱”的三曲清歌,能联想到很多很美的画面,写得好。
师:你是由衷地赞叹!
生:读后有一种朴素、淡雅的感觉,很轻松。
生:我觉得朱自清很有想象力。我们听歌就听歌,他却能联想到暮春的早晨以及花园、田园里的景色。
【点评】
这篇课文是初中二年级教材中的课文,现在让小学生来读,对学生和老师而言,无疑都是一次挑战。“初读寻疑”是教师投石问路,摸清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基点,以便开始教学的一个环节。教师这样做,看似普通,却一石三鸟:一直用疑点引发认知冲突,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和探究欲望。歌声是用耳朵听的,为什么整篇课文写的却是景色呢?二是用疑点导向后续的学习,生疑是个开端,由此展开一个解疑释疑的学习过程。三是用疑点使师生紧紧走在一起,建立一种为共同目标而努力的、平等而默契的学习伙伴关系。
二、理清文脉
师:刚才许多同学提出了不少问题,现在咱们一起来学一学课文。谁来读一读第一段?(生读)
师:能不能简单说说这段写了什么?
生:写了作者听完三曲清歌后的一个总体感受。
师:他用了哪四个字概括?
生:神迷心醉。
师:对,“神迷心醉”是他听完音乐会后的一个总体感受。课文上说是听了三首歌,实际上那不是歌,而是乐器合奏。他说是“中西丝竹和唱”。“中西”知道吗?“丝竹”呢?
生:中西是指中国和西方。丝竹应是一种乐器。
师:不是一种乐器,而是两类乐器。
生:是琴、瑟、箫、竹等乐器的总称。思就是弦乐器,竹就是管乐器。
师:在第一第一自然段中,作者写的总体感受,大家一眼就看出来了。什么是“神迷心醉”?
生:就是听音乐时如身临其境,然后就像喝醉了酒一样。
师:你读一读,看看能不能用读来解释这四个字?(生读)
师:醉了,还这么清醒?(范读)这才是陶醉的样子。你再来读读。(生拖腔读)
师:这又喝的太多了,“醉”的唱起来了。谁再来读?(一生读)
师:他读的有点意思,虽然快,但真是令我“神迷心醉”,再读一次。(生再读)
师:大家一起读,我们来个全体酪酊。(生齐读)谁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生读)
师:你能不能概括一下这一段写了什么?
生:写了朱自清听完三曲清歌后的一个总结。
师:你心里明白了,但是没有说准确,作者一开始是“神迷心醉”,当他听完歌以后,又说了一段话,说的是什么?
生:应该是被歌的意境感染了。
师:谁再来读读这一段?就像真的完全陶醉了那样地读。(生读)
师:(读)“看啊,那都是歌中所有的”——
生:(接读)我用耳,也用眼、鼻、舌、身听着;也用心唱着。”
师:(读)“我终于被一种健康的麻痹袭取了。”再读——
生:(接读)“于是为歌所有。此后只由歌独自唱着,听着;世界上便只有歌声了。”
师:谁再来好好读这一句话?“此后”——(生读)
师:我也来读一读,可以吗?看看我陶醉了没有?(范读,生鼓掌)
师:不要鼓掌,鼓掌会破坏这种气氛。(再次范读)陶醉了吗?一起来读。(生齐读)谁再来读?(生读得很轻柔)
师:你看,朗读不一定是声音越高越好。该高时高,该低时低。有时声音低点儿反而更吸引人的注意。这两句话能背了吗?看我的手势。(生试背)世界上只有歌声了,那作者跑哪去了?满会场听歌的人跑哪去了?演奏歌曲的人跑哪去了?
生:因为作者已完全沉浸在歌声中了。
生:就像我们认真做作业的时候,别人来了也看不见、听不见。朱自清听歌时也是这样。
师:有个成语形容这个境界,你们知道吗?
生:物我两忘。
师:他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周围只剩下歌声了。这歌声一直把他浮虏,他已经钻到歌声里了。现在,他陶醉的程度比第一段的“神迷心醉”还要怎样?(生:深)
师:第一段是总的感受,最后一段是感受的升华,那么中间三段可能是什么?或者说应该写什么宅?
生:可能是听歌后联想的画面。
生:第二段是对第一曲清歌的描写,第三段是对第二曲清歌的描写,第四段是对第三曲清歌的描写。
师:你怎么知道三段分别对应三曲啊?那人家要是演奏了四曲,你是不是能肯定每段正好对应一曲啊?(生摇头)
师:第二、三、四这三个自然段是写他感受歌声的过程。作者的思路弄清楚没有?第一段写总体感受,中间写感受的过程,最后一段加深这种感受。我们现在跟着作者一起来感受。
【点评】
疑点找出来了,是就疑释疑吗?不,释疑不能支离破碎,不能为释疑而释疑,不能站在文章外面断章取义,而是要进入文章内部,把释疑放在文章整体的把握和领悟之中——这就是理清文脉。这样做是极为重要的,在释疑中学生既能汲取精神营养,又能提高阅读能力。支老师的教学不着痕迹,巧妙地将理清文脉蕴含在内容的理解之中,教学处理得细腻而绵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理解“丝竹”等词语开始,然后用“神迷心醉”“物我两忘”等词语概括第一段与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接着体会到首尾两段是相互照应的,文章最后是写作者听歌后情感的升华,学生明白了中间的第二、三、四段是写作者感受歌声的过程,学生一旦对作者的写作思路了然于胸,就可以“遵路识斯真”了。
三、细读解疑。
1.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谁来读第二自然段?谁没读过?
生:(读)“仿佛……”
师:(打断)干嘛那么着急啊?他一边听歌,一边联想,要慢慢地把人带入想象中。
生:(继续读,语调缓慢)“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踏着只觉越发滑腻可爱了。”
师:作者是不是逛公园去了?
生:他身子没去,心去了。
师:谁敢举手说我是班里读书最好的?(一生举手)请你来读,把大家带入想象中。(师打节奏,生读得声情并茂。)
师:我问你,这是什么样的风?
生:微风。
师:什么样的雨?
生:细雨。
师:微风细雨,他读的像不像微风细雨中的暮春?(生点头)谁能读的更好?(一生读)。
师:最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他感觉很轻松,像下雨后,会感觉白矾石很干净。
师:我估计既然是建造公园,白矾石可能就是白色的大理石,白矾石上的“乳油”是从哪儿来的?
生:是细雨。
师:把洒在白矾石上的细雨比作乳油。乳油“滑腻”还可以,怎么还“可爱”?
生:因为它亮晶晶、滑溜溜的。
师:挺有意思,作者那种感觉好像是喝醉了一样,只要是暮春的景物,他都非常喜欢,刚才提这个问题的同学,明白了没有?(生:明白了。)谁再来读?
生:(读)“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
师:你的声音多好听啊!不要着急,(范读)“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
生:(读)“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
师:雨下的有点大——再来,雨点再小一点儿,仿佛——
生:(读)“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
师:哦,这风太大了,(范读)“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生跟读)
师:每个人都读的这么好了,大家一起读一定更好,可以瞄着我的手势读。(生齐读)
师:听歌,不是用耳朵听吗?听觉的东西怎么跑到视觉和触觉上来了?
生:因为他在用心听歌,然后用眼、鼻、舌、身去感受这首歌,所以就身临其境,好像沉醉在歌里了。
师:记住了,这种感觉在文学上叫——(板书:移觉)移觉,也叫通感。各种感官都是相通的,所以不仅耳朵听到了,眼睛也仿佛看到了。耳朵听到人们用乐器在演奏什么,他就想什么,于是,眼睛也仿佛看见了。这就叫移觉。你们学过《月光曲》吗?贝多芬弹钢琴的时候,盲姑娘和他哥哥眼前就似乎出现了大海和月光。一开始月亮升起来了,大海上微波粼粼。后来贝多芬的钢琴声渐渐有力了,大海上就刮起了狂风,卷起了巨浪。后来琴声更有力了,大海上波涛汹涌。这就是通感。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知道这里的一切都是朱自清听了音乐后内心的感受,浮现在内心的画面。
2.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谁来读第三自然段?
生:(读)“这是在花园里。群花都还做他们的清梦……”
师:花有味道没有?(生:有。)仿佛他用舌头尝了一下,甜的,软的。继续读。生:(读)“在那被洗去的浮艳下……是愁着芳春的销歇吗?是感着芳春的困倦吗?”
师:读得不错,刚才有位同学提到,红色给人的感觉一般是奔放、欢腾的,为什么这里是恬静的?
生:因为他现在的心境就是恬静的,就连奔放的红色在他的眼中也变得那么恬静了。
师:这是一个重要理由,还有什么理由?
生:因为前面讲了“浮艳”已经被洗去了,所以那种奔放的红色便变得十分恬静。
师:这虽然也是第三自然段,但作者想象他还在那微风细雨的花园里。雨洒在花上,洗去了他的“浮艳”。什么是“浮艳”?生:“浮艳”就是那种浮华的,不稳定的颜色。
师:浮在表面上的颜色。被雨洗去了,露出了另外的一种光泽。紫色给人的感觉一般是庄严的,在这儿也变得——
生:冷落了。
师:道理一样。还有白与绿。看你们的校服,这两种颜色搭配的很雅致。这两种雅致、漂亮的颜色为什么“苦笑”起来呢?雨水洗去了他的浮艳,作者的感觉是,“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你们要解答这个问题,应该往哪儿想?
生:“以前锦绣般在我眼前的,现在都带了黯淡的颜色。”
师:作者听到什么样的旋律,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现在他感觉红是恬静的,紫是冷落的,优雅的白与绿也变得在苦笑,那么,他听到的音乐可能是什么旋律的?(生:安静、低沉、平静的。)
师:平静比安静合适。
生:柔和、优雅。
师:可能还有点什么?
生:忧伤。
师:他被这样的歌声打动,所以产生了共鸣,看眼前的事物就显得低沉,有点儿哀伤,所以才出现了最后两句——
生:(读)是愁着芳春的销歇么?是感着芳春的困倦么?”
师:是为了芳春的逝去而发愁,是为了芳春的逝去而打不起精神来。刚才提这个问题的同学,现在明白了没有?再读。(生又读)
师:谁能读出这种感受,并让全班同学都感受到。(生读)
师:要把全体同学都带进你的想象中。这是在花园里——(一生接读)
师:不知道你们感受到了没有?谁愿意再读一次?(生读)
3.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第四自然段开始把人带入了想象中,谁来读?
生:(读)“大约也因那蒙蒙的雨,园里没了浓郁的香气……”
师:刚才谁提问说:明明是眼睛看到的,为什么说“刺激我的鼻观”?
生:是通感。
师:也就是说,作者全身心的感受音乐,所以他闻到了淡淡的似有若无的香味。想象歌声是怎样的?
生:悠悠的,柔柔的,淡淡的,朦胧的。师:你们真棒!关于饿了的问题是谁提的?现在你自己提的问题自己来解决。为什么花香会饿了?
生:应该是到了暮春的早晨。
师:到了暮春,花香就饿了?
生:应该是花香非常淡。
师:非常淡,似有若无,好像人饿了,没精神,这是一种解释,还有吗?
生:前面说“园里没了浓郁的香气”,花的香气没散发出来,也可以说是饿了似的花香。
师:对了,就是因为花香很淡,似有若无,所以说他是“饿了似的花香”,这是一种比较直接的理解。学了这课以后,你们写作文时是不是也可以用一下通感的手法?现在看黑板上,你们提出的问题(逐一读):“健康的麻痹”是什么?
生:我想应该是一种歌声吧。
师:麻痹是什么?为什么会麻痹?
生:因为他沉醉到这歌声里去了。
师:是的,沉醉得太厉害了,简直不能动了,麻痹了。但这种麻痹是好麻痹还是坏麻痹?
生:好麻痹。
师:最后,“是愁着芳春的销歇么?是感着芳春的困倦么?”这句话代表了什么,知道了吗?
生:知道了。
师:咱们下课。
【点评】
六年级学生学习《歌声》颇有难度,他们与这样的文本对话需要教师的引领。
引领是指导朗读。指导朗读,包括范读,是教学的基本手段。教师指导学生在朗读中唤醒文字,浸淫于文字所描写的情景中(如暮春的早晨,蒙蒙的细雨,浓郁的花香)。于是,学生能对许多疑难句子做到心领神会。
引领是必要的讲解。“白矾石的甬道上……涂了一层薄薄的乳油”,什么是“白矾石”呢?歌是用耳朵听的,怎么跑到视觉、触觉上来了?这些小学生不知道,需要教师讲解通感的知识。
引领是让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饿了似的花香”既可以理解为花香,饿了,像人饿了一样,没有精神,香气淡淡的,似有若无;也可以理解为花饿了,香气袭人。
引领是引发联想和想象。教师说到通感时,让学生联想《月光曲》中的情景。
就这样,在师生与文本的对话中,教师一路引领,学生心智被启迪了,潜能被激发了,视野敞亮了、拓展了,初始时的困惑、疑问,一个个被消解了,以致视域渐渐地与作者拉近,认知和情感,渐渐的与作者融合。
直面这样的语文课,我情不自禁的呼喊:“久违了!”我们早已见惯了浸染着眼花缭乱流行色的语文课。而支玉恒老师的课,不事粉饰,质朴而本真,因为坚守语文本色而显出亮丽!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都很轻松,但时时刻刻都在学习语文,语文能力又时时刻刻在提升着。这里没有主体性与主导性的纷争,也没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论,一切都那么自然、妥帖。我想,语文是简单的,又是丰富的,我们大可不必舍近就远、弃简求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