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的快感在于,不管你有没有复习,考完的那一刻心情是止不住的开心的。走在路上想随着耳机里的音乐高歌,“不过是爱了、恨了、分了、合了,一时冲动的想法……”
短暂的快感褪去后,余留的只是空荡。寒风凛冽,摘下口罩呼出的一口气都能清晰的看见形状,考试也是从这样的寒风中开始的。考前的前一天晚上怎么也睡不着,我像是一个即将被处死的囚犯一般,短暂的回忆起了自己的一生,直到三点多。第二天天不亮的早起到考点在风中排了半个小时的队,人被吹得格外清醒,连考点的棚子,也吹翻了一个,在空中连翻了两个滚,才倒立栽在地上。但它没有吹掉考生手里的书,那一双双冻得通红的手里紧紧拿着的书。
我不太喜欢考前复习这种行为,因此而获得的紧张感远比巩固的知识多,况且对我来说这种突击复习,能起到的效果几乎没有。事已至此,发生过的事情都没有对错,毕竟每一件都曾经是自己亲手做的选择。
一轮复习的十六本书,三个月紧赶慢赶的看完了,能记住的不多,但好歹都有个印象,二轮复习里就是背,每天都在背,什么都在背。不过第二天一早起来,又什么也记不住了,但还是要接着新的内容背,背不了就写,写不了就看。新的知识洗刷了旧的记忆,得到的只是我越来越光滑的脑袋。当然,还有越来越易碎敏感的心态。再来任何一点的风吹草动,都会有一道道裂痕的产生,最后“哗啦”一声的碎落满地,走上去、拾起来,都只会诞生新的血痕,形成一处新的凄惨的景象。
之前每周都会写一篇总结,到现在已经有了四十多篇,四万多字,虽然最后的几篇都变成了游记和上班日记,但这不妨碍走到如今的每一步都有迹可循。这前进的方向就像河流一般曲折,从山顶之巅开始流淌,直到汇入现实的海洋,过程难料,但也因此内心丰富了许多。
这让我想起之前朋友说的年轻与现实。他说等年纪大了自然就会妥协了,我说那我也要做喜欢的事情,让妥协来得慢一点,顺便也能检验出,到底是真的喜欢,还是一时兴起的挑逗。喜欢的东西不会随着时间消逝,比如我对文字的坚持;挑逗的兴趣在好感消失之后自会散去,不作言语。
不太清楚是否会二战,毕竟未来的难以预测已经是个人所不能掌控的了。波德莱尔说,“浪漫主义不在于题材的选择或内容的真实,而在于一种感觉。他们在自身之外寻找,但浪漫主义只能发现于自身内部。”浪漫主义的心的感受大于一切,如果有别的东西带来的感受大于考研,那的的确确是不会继续缩在那个小屋子里的了。
如果悲剧代表了结果的失败,那我早就做好了面对的准备。而当结果早已在意料之中时,任何一点情绪也掀不起来,就像是看了一部电影,在中间就猜到了结局并且做好了离场的准备。我把生活过成了一部烂片,一点一点的偏离主题,并且情节也毫无特色可言,连悲剧也谈不上,最多就是一间茶馆的谈资,可以在任何东西与我之间轻松自如的转换。悲剧只是于我个人而言的,因为这是我把自己的东西给撕毁了,撕毁给自己看,包括破碎的撕拉声,都印象深刻。
用答题卡的最后一句话结尾,“伟大的悲剧都是时代和个人选择造就的,哈姆莱特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