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团队一直在用Coding来作为代码仓库,以及团队协作的工具。大半年下来,攒了不少「码币」,正好碰上Coding的码市搞活动,用码币换取一些Coding的周边,我翻到码市页面的最底下,正好有《重来》这本书可以兑换。对于码农来说,书是一个廉价却特别有价值的东西,于是毫不犹豫就兑换了这本书。
《重来》,也叫《Rework》,作者是37signals的两位创始人:Json Fried, David Heinemeier Hansson。
这本书的主题是「创业」,书中蕴含了90条作者在创业过程中的商业思维,把它们分篇到12个章节中。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会在每一条有所体会,有所思的「思维」中,用铅笔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思考。
读这本书的感觉很像以前读的一本《人性的弱点》,都是教条式的写作。
其中的每一条,描述的篇幅都很小,但是每一条都需要思思品味,好好感悟。
很多「思维」中,虽然描述中明显的指向到「创业」思维中,但是我认为很多跟平时我们做人做事的原则很相符。
读书的过程虽慢,但是我却很认真,对一本好的书,多认真都不显得过分。
故以此文记录这些笔记。
卸负篇
哪来的从错误中学习 <small>Learning from mistakes is overrated</small>
在广义上,成功时并不需要知道失败所遇到的事情
若放在小事上,例如编程,有一些不折腾过,并不知道以后出错时如何解决
但也可以延伸另外一个观点:寻找前往成功的直径,绕开不必要的弯路。
计划既瞎猜 <small>Planning is guessing</small>
这篇的说法很符合「说走就走的旅行」的观念。
计划有用,是对未来的憧憬,但行动更重要,做自己想做的。
何必壮大 <small>Why grow?</small>
在这一篇中,我想起了海贼王中「草帽路飞」海贼团。
团队中每个人都能独当一面,且有一个统一的向心点。
工作狂 <small>Workaholism</small>
这篇虽说加班,但更深层是效率的问题。
追求在对的方向,以对的方式快速完成事情。
行动篇
挠自己的痒处 <small>Scratch your own itch</small>
为自己服务,解决自己的痛点,顺便造福一下人类。
让我想起了我那几个搁浅的开源项目-_-!
着手做点什么 <small>Start making something</small>
价值并不在创意,而在于执行力。
画沙为界,立场明确 <small>Draw a line in the sand</small>
让自己更加主见,并且为你的主见提供足够让人信服的论证,如果没有,就去创造这样的论证。
这一篇有点「乔布斯」的味道,特立独行,打造自身的个性品牌,并无刻意迎合大众。
这又让我想起了魅族改变路线,迎合消费者,冲销量的做法。
但是,毕竟它身处一个苛刻的战场。
万不得已不筹资 <small>Outside money is Plan 2</small>
这篇文章是站在创始人视角看待问题。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要看待投资方是谁。
如果是一些基金会,它们需要的是急切的盈利,想到的是如何套现。
而如果是看中你所做的事情,想一起合作的,或者合并你的公司的投资方就不一样了。他会把你所做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做。
进阶篇
条件受限是好事 <small>Embrace constaints</small>
本篇强调「灵活」与「限制」。
提出了一个让我所有共鸣,以往能感觉到却没能形容的观点:
以艰苦的条件来激发人的创造力。
与其做个半成品,不如做好半个产品 <small>Build half a product. Not a half-assed product</small>
不要大而全,只要简而美。
兴趣与学习也是一个道理,选一件最需要做好的事情投入。
从核心出发 <small>Start at the epicenter</small>
选择能做的,想做的,必须做的。
不要过早关注细节 <small>Ignore the details early on</small>
从整体到局部的思想,做设计、做架构,都是先有个轮廓,然后一点点细化。
作出决定就是取得进展 <small>Making the call is making progress</small>
规划总是要有个度,太近的不够全面,太远的变数太多,不切实际。
当有了想法,尽早做个决定,先尝试走几步吧。
当好博物馆长 <small>Be a curator</small>
精简,小而美。
不必追求大而全,东西要发挥它的作用。
关注不变因素 <small>Focus on what won't change</small>
英语、经济学、写作、音乐,
这一些都是性价比颇高的素质,都十分有助于一个人的内在修养。
音乐就在你的指尖流淌 <small>Tone is in your fingers</small>
抛开工具,关注事物的内在。
工具,是在你了解了其内部原理之后用来提升效率的。
卖掉副产品 <small>Sell your by-products</small>
对于我的工作来说,把学习的过程,工作上遇到的问题给写下来,发表到博客,这就是我的副产品。
立马就上线 <small>Launch now</small>
第一个版本:一个能用的版本
效率篇
赞同的错觉 <small>Illusions of agreement</small>
很多时候多希望有一个idea出现的时候,立马可以动手来做,而不用太在意后来的事情。
但我认为,需要谨慎的事情需要适度的设计和考虑。
打岔是效率的敌人 <small>Interruption is the enemy of productivity</small>
这一点让我深有体会,并且一直在挣扎的事情。
尝试过番茄工作法,并且尝试让同事理解我这样的做法。
并不接受直接过来打扰的沟通方式。
刚刚好就是真的好 <small>Good enough is fine</small>
以小博大,遵循简单,首要目的是把事情做好,做出来。
后面可以随时改善以及改进。
速战速决 <small>Quick Wins</small>
在这一章中,作者多次提出一个概念,或者是思维:不要等,马上行动!
在我眼中,这里还有一个思维:积跬步以至千里。
这跟我的座右铭很相似:厚积薄发。
不要逞英雄 <small>Don't be a hero</small>
把你的时间花在最值得花的地方,并且要量力而行,学会放弃
该睡觉时就睡觉 <small>Go to sleep</small>
学会休息,并且是高效的休息。
因为疲倦会带来懒惰思考、缺乏创意、士气低落、情绪失控。
预估的都是垃圾 <small>Your estimates suck</small>
对于自己的学习计划也是如此,很多东西想学,却不知从哪个开始,怎么开始。
那么就把它们排个序,然后逐个评估时间,然后马上执行。
罗列问题,不得解决 <small>Long lists don't get done</small>
把大任务分成小任务,并从小任务中获得成就感。
对手篇
拒绝照搬 <small>Don't copy</small>
在学习的方向上,需要模仿,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Copy-Paste的过程中,尽量知其所以然。
不需要盲从,掌握主动。
向对手挑战 <small>Pick a fight</small>
调侃对手这种做法,更偏向于一种营销手段,需要玩出自己的特色。
在国内,这种案例也很多,被网友戏称「碰瓷营销」。
给竞争力做减法 <small>Underdo your competition</small>
一款简约的产品,只需要集中解决用户的一个主要的痛点,而且如果以低成本随手可得的话,更加容易成为流行品。
进化篇
头脑发热不等于当务之急 <small>Don't confuse enthusiasm with priority</small>
避免头脑发热,有些事情或决定,可以先放着,过几天再回来看看。
在《人性的弱点》中,也有类似的观点,那是这样的一个说法:一封愤怒的信,先放几天再决定是否要寄出。
家用便利就是好 <small>Be at home good</small>
弄清哪个是本,哪个是辅
甘于低微 <small>Welcome obscurity</small>
之所以说籍籍无名值得庆幸。
是因为在这个阶段犯的错误,并没有放大效应,试错成本低。
对于「甘于低微」,我还有另外一种理解。
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有胜于你的地方。甘于低微,可以让你保持低调,以及一颗愿意接纳新想法的心。
培养自己的拥趸 <small>Build an audience</small>
通过提供有价值的内容,来培养自己的粉丝。
普及知识,赢得竞争 <small>Out-teach your competition</small>
国内的很多技术团队,都有各自的技术博客,都会有分享的习惯。
如果他们的内容强劲,他们所做的产品和项目也会备受关注。
效仿大厨 <small>Emulate chefs</small>
分享知识,是我一直所推崇的。
能帮助别人,记录进步,好处是不少的。
没人喜欢塑料花 <small>Nobody likes plostic flowers</small>
不完美才真实,这一篇有很多优美的句子,尽管是翻译的句子。这让我好奇原版是怎么样的句子了。
这些句子,都谈论了一个道理:直面弱点,做真实的自己,把真实的自己展示给别人。
摘抄:
- 不完美才真实,真实才能激起人们的共鸣。
- 繁华落尽见真淳。
- "保留原有的韵致"是一种美丽的行事方法。
- 过度的雕琢会使事物失去灵魂,变得机械乏味。
一夜成名只是传说 <small>The myth of the overnight sensation</small>
文章中谈论到的几点,也是对个人来说很有启发性。
你要拥有足够牢固的基础来支撑你以后的名声。
现在就需要开始一点一滴的培养基础,和你的观众。
招聘篇
受不了时再招人 <small>Hire when it hurts</small>
这也是对于创业团队,或者小团队而言。
在大公司的团队中,往往所分配的名额是固定的。
申请名额不容易,所以会导致很多一些部门都是招人进来先占个坑。
放弃牛人 <small>Pass on greate people</small>
这个也是大公司毛病,很多都是储备员工,也是没事找事干。
站在牛人的角度来想问题的话,在一个方向牛起来,总会有需要你的地方。
鸡尾酒会上的陌生人 <small>Strangers at a cocktail party</small>
招人,要给予足够的时间来交谈,得到充分的相互了解。
应聘,同样对你所应聘的公司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充分的沟通。
可笑的求职简历 <small>Resumes are ridiculous</small>
要充分的了解你所应聘的公司,这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共同奋斗的团队。
这考验了你的信息收集能力,和社交能力。
多年的无关经验 <small>Years of irrelevance</small>
熟悉、掌握一门技术活,只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
而在这之后,真正要看的是个人的努力程度、性格差异、智力水平以及工作态度。
当然,还有基础知识的积累。
例如你说有两年的NodeJS工作经验,但是基础的JavaScript都吃不通的话,让别人怎么相信你过去的努力程度。
救灾篇
主动掌控负面新闻 <small>Own your bad news</small>
自己的糗事由自己来说比别人来说,结果会好得多。
本篇说的,我总结三个字:责任心。
愿意承担起责任的人,总是受人尊重。
文化篇
文化不是由谁创造的 <small>You don't create a culture</small>
但是对于小团队来说,企业文化往往取决于创始人的个人魅力。
决策都是临时性的 <small>Decisions are temporary</small>
在平时工作中,考虑功能实现的时候也是如此。
考虑得多是好事,但要参考特定环境的符合程度。
渐渐地感觉到了,担心的事情大多不会真的发生,当它真的发生了,再考虑对策吧。
跳过摇滚明星 <small>Skip the rock starts</small>
巨星环境的生成源于信任、自律以及责任感,是给予员工充分的隐私权、空间以及必备工具的结果。
所以BAT的技术团队才那么多人趋之若鹜。
员工不知13岁 <small>They're not children</small>
当你像小孩一样行事,别人也会把你当小孩子。
如何获得信任?
让你的工作在领导不用操心的情况下完成,在遇到问题和不懂的地方,先尝试自己解决。
发出你的心声 <small>Sound like you</small>
悲惨的是国内的应试语文教育,只会扼杀大部分人的写作能力。
真正的写作是一种自由、个性、观点的表述过程。
而不是那些为作文题目,为分数而写的非自愿的文章。
需要避开的词汇 <small>Four-letters words</small>
避开那种「非黑即白」的词语,真相往往不是非黑即白。
总结篇
灵感稍纵即逝
有些灵感也会因为当前能力的局限而难以实现。
但如果仅因为这样而放弃或者耽误你的灵感,是十分浪费的。
所以,在灵感还没来的时候就要「厚积」,而当灵感来敲门了,不管是否有足够的执行力,先开始了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