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文物局正式认定青海果洛州玛多县的“尕日塘秦刻石”为秦代石刻,这一跨越千年的历史印记,不仅填补了青藏高原秦代考古的空白,更像一座精神坐标,为新时代年轻干部成长指明了方向。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年轻干部当以石刻为鉴,把“使命担当”刻在心中、把“求真务实”融入行动、把“人民至上”落到实处,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交出一份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优异答卷。
从石刻“穿越千年”的价值中,读懂“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尕日塘秦刻石地处黄河源头,是秦代中央政权对西部边疆治理的直接见证,印证了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华民族就已形成“大一统”的历史共识。这份“历史答卷”,如今交到了年轻干部手中。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生力军,年轻干部必须胸怀“国之大者”,把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大局。在乡村振兴一线,要像守护历史遗迹般守护好群众的“粮袋子”“菜篮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让边疆地区、偏远山区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在基层治理中,要从石刻承载的“大一统”理念中汲取智慧,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筑牢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根基。年轻干部唯有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去谋划,才能在时代浪潮中找准定位,不负历史赋予的使命。
从石刻“科学认定”的过程中,锤炼“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从最初发现时的争议不断,到多领域专家运用高精度信息增强技术、矿物元素分析等科技手段反复验证,再到最终形成科学结论,尕日塘秦刻石的认定过程,是“求真务实”精神的生动体现。这种精神,正是年轻干部干事创业的“立身之本”。当前,部分年轻干部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态,面对复杂问题时总想“走捷径”“拍脑袋决策”,殊不知“真金不怕火炼”,唯有脚踏实地才能经得起实践检验。在政策落实中,年轻干部要学习专家团队“刨根问底”的劲头,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开展调研,既听“顺耳话”也听“逆耳言”,既看“亮点”也看“痛点”,把真实情况摸清、把问题根源找准、把解决办法落实;在项目推进中,要杜绝 “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像验证石刻年代那样严谨细致,对每一个数据、每一个环节严格把关,确保工作经得起时间和人民的检验。
从石刻“引发共鸣”的效应中,践行“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石刻认定的消息一经发布,迅速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网友纷纷留言“原来历史离我们这么近”“为中华文明骄傲”,这份对历史文化的热爱,本质上是人民群众对国家发展、民族自豪的情感共鸣。年轻干部要从这份“共鸣”中读懂“人民至上”的深刻内涵——我们的工作,最终要得到人民的认可、经得起人民的评判。在老旧小区改造中,不能只追求“外观漂亮”,更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加装电梯、建设养老服务站、打造社区文化角,每一项决策都要贴合群众的实际需求;在民生服务中,要像传播石刻文化那样,用心倾听群众呼声,把“群众盼的”变成“我们干的”,把“我们干的”变成“群众赞的”。年轻干部只有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才能让工作充满温度,让群众感受到党的关怀就在身边。
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委组织部信息调研室 祖拜达·托呼达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