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孩子的感知方式不同,所以要想避免争吵,我们应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而非想当然地以我们的方式去满足他们的需求。
一个例子是:你让孩子和一个他不太熟悉的人待在一起,即使这个环境明明很安全,他也还会感到害怕。所以,安全的环境并不一定会给孩子安全感。有时孩子还会误解我们的好意。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会给他们灌输一些正确的观点,但有时会被他们误解为责备。当孩子产生这种想法的时候,他们就会不满,并将家长的措辞视为一种对自我意识的威胁,而作为家长的我们却往往对孩子莫名其妙地发脾气感到不可理喻。事实上,我们之所以不明白孩子为什么不高兴,是由于我们只知道自己是出于好心,而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表达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影响。
有些家长有快乐的童年,所以他们也想按当时的方式让自己的孩子过个快乐的童年;而那些童年充满艰辛的家长更是下定决心要让孩子过上好生活。因此,有的家长将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孩子,而忽略了孩子自身的兴趣;有的家长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所以现在就努力工作,赚钱给孩子买大把大把的东西。孩子只要有一点不高兴,这些家长就会倍感失望。
例如,小露西只希望爸爸能多陪陪自己,但爸爸却总是拼命工作,买一些露西并不在乎的礼物给她。
所以,即使我们自认为很爱孩子,并且也为孩子付出了很多心血,但他们可能并没有感受到。在孩子眼里,我们给的爱并不是他们要的爱。当我们为他们准备精致的菜肴时,孩子只吃了几口就不吃了,因为他们只想简简单单吃完饭后,多点时间与我们在一起;当我们帮他们整理房间时,孩子反而发脾气,只因为不喜欢我们弄乱他们的东西。
大人与小孩看待问题的方式差距太大时,生活就会变得非常难。我们感到疲惫,感到孩子的需求就像个无底洞,无论我们怎么做都无济于事。同时孩子觉得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觉得家长不够疼爱自己。我们觉得孩子不懂事,孩子则觉得我们不懂他。
教育孩子时,你一定要忘掉自己的童年经历,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