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9日)
这节课我们要来谈谈怎样用故事结构征服读者,怎样熟练把握故事结构?我们说故事前半段的功能是吸引读者,后半段的功能是征服读者,故事的创作者与读者之间存在着永恒的博弈。创作者必须征服读者,如果无法一次次成功征服读者,读者就会抛弃作者。只要具备一定的创作能力就能吸引读者,征服读者远比吸引读者来的困难。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过一个诸葛亮”。这句话里包含着严酷的现实,从故事创作者和读者的博弈关系来说,创作者只有一个,如果是团队创作也只有有限的几人,读者永远是大多数。如何一次一次取得以少胜多的战果?从故事本身来说,故事前半段形成故事、背景生成,故事逻辑可以充满想象,天马行空出乎意料,但到了故事后半段要顺着逻辑设置问题并回答问题,只要脚踏实地、心思缜密、逻辑严谨,既出乎意料又要最大程度的符合情理,所以说,故事的前半段是发散,而故事的后半段是收拢。散得开不难,难的是最后都能收得住。当然我也见过极为聪明的做法。举个例子,有一部非常火的网剧,叫《白夜追凶》,情节非常吸引人,但只播出第一季,此后再也没见到第二季。从结构上讲,整个第一季故事相当于是故事的起承转三个部分,交代一个故事背景也有了问题,但往下,我觉得显然是编剧为吸引观众,把这个问题设置的太难,导致自己无法作答,只能挂断,这相当于唱了一出空城计。但空城计只能用一次,更多时候故事创作者必须给故事中形成的那个问题以最完美的解答,不能敷衍读者。故事大都建立于虚构,但要编好它需要创作者最为踏实的付出,从逻辑上讲不管是小说家还是编剧,他们毕竟成功创作出一个一个故事作品,征服无数观众,除了智商与天赋,一定还有其他的秘笈,这些秘籍隐藏在故事结构之中。创作者对故事结构有效的把握就是在使用这些秘笈,这主要体现在故事的结尾。故事结尾部分永远是一个故事,最活跃,最具可变性的部分,也是故事创作者,是一个故事成败与否的决定性时刻,所以我们要想怎样搭建故事的结构,怎样征服读者,其实有一个重点是如何处理故事结尾,怎样处理故事的结尾。
第一个方法就是逆转。这是最有效处理结尾的方式。逆转就是反转,但“反转”这个词被使用太多,我们就叫它“逆转”。逆转当然是故事的结尾出乎意料。逆转是最常见、也最有效的故事结尾处理方式。故事结尾或多或少都包含有逆转的成分。懂得逆转、娴熟的掌握逆转结尾故事的创作者,就算是入门了。逆转式结尾,又可称之为“欧·亨利式结尾”。在欧亨利之前,故事还是一种原初的模样,大都像记流水账一样直来直去,那时候的读者也远比现在的读者容易打发,有了欧亨利天才的创造,有了“欧·亨利式”结尾故事,故事才成为我们现在熟知的样子。“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是对“欧·亨利式结尾”最好的概括,具备这一特点才是正宗的逆转。万胜《执子之手》,这篇小说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男主人公叫东一,各自青年朋友们到了恋爱年龄去相亲,都喜欢叫东一作陪,有他衬托相亲成功率大增。东一要相亲,朋友们也会争相陪伴,如果遇到的女孩条件不错,朋友就反客为主,东一也从不生气。东一常年在韩国打工,偶尔回来 一直单身,有一次,他回家邀了朋友,饭局时东一告诉大家,他刚结婚,老婆非常漂亮,高他半头还信心开朗。虽然这女的也是离异重组,朋友们仍觉得东一这回挺有福气。转眼一年过去,东一某次返回,一声不吭,朋友把东一叫出来,问他为何反常。东一刚刚离了婚,具体是为什么木讷的东一说不清楚。总之,女的一定要跟他离婚,东一也挽留不了。我们拆解一下,简单来说,主人公是结婚特困户,东一忽然娶到一个好老婆,一年之后老婆又执意离婚,这是非常明显的范畴关系。东一婚事的大起大落,带出所有人都关注的问题,东一为什么会离婚?故事的起承转合前面是故事的起和承,故事的转是什东一说不清楚为什么离婚,朋友肯定是要替东一出头 查明真相,必要时候还要为他主持公道,万一东一被人欺负了呢?朋友不就是用来帮忙的吗?东一为什么离婚是读者必然关心的问题。这个故事转的位置,问题收拢的非常清晰。朋友们四处打探真相,有一天 某位朋友发现东一的前妻和一位瘸子一块守着旧书摊。其他好友得到消息,簇拥着东一赶去天桥,想一探究竟。到了地方,东一让朋友们止步,自己独自前去问明白。朋友看东一也吃不了亏,就让他独自上前,稍后东一神情索然地返回,啥也不说,只叫朋友离开。这里是故事必要的原因,一旦说出 故事就得结束。过几天 东一又要去韩国,朋友们送他到机场。东一上机后,在手机关机前发了一条消息,解决了大家的疑惑。东一发来的消息就是这样一句话:“她说看到他现在活得这么惨,我不忍心。”看到这里,朋友和读者都明白东一的朋友们看到了卖旧书的瘸子,原来正是女人的第一任丈夫。《执子之手》的故事构成了非常完美的一种逆转,当这个逆转有效发生时,我相信有的读者可能觉得像是挨了一记耳光,抽在自己可笑的道德感受,为什么呢?因为顺着这个故事,我们想要知道真相,原本潜意识里我们会以为又是一出嫌贫爱富的闹剧,没想到东一的老婆离婚,不是因为有谁比东一过得更好,而是他的第一任丈夫活得更惨,女人不忍心。这个不忍之心在今天非常珍贵而罕见,她在这个故事里忽然出现才会是读者意外。让故事逆转,让读者意外,甚至有挨抽的感觉,其实都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为了让逆转有效,把东一的妻子设置为有过离异,把东一的形象设置的很低非常低。为什么这么设置?因为这样,读者读到东一离婚首先就会下意识的认为东一被条件好的人撬了墙角,因为东一看似已低入尘埃了,也就为后面的逆转做好铺垫,所谓的逆转当然是要发生在读者意想不到的地方,为了有意外的结尾故事前面有伏笔,以保证这个逆转,浑然天成,具有足够的打动性与说服力,每一个好的逆转都有匠心独运之处。逆转是最为重要的故事结尾方式,除此之外,诸多的方式都基于逆转又各自特点,总的来说把握故事的,必须具有的基本能力,外行看热闹普通的读者和观众看小说看电影能看出好,但不知道到底好在哪里?如果能够熟练的把握故事结构,你再去看小说或电影里的故事,就会明显不一样会理解独特的故事,往往是有独特的结构在背后支撑。
第二个方法就是对转,让故事拥有不俗之地。对转就是有两个逆转且对称地发生。逆转相对简单,但两个逆转同时发生故事就会变化得有难度,也会让故事具有不一样的结构,从而拥有不俗的质地。《麦琪的礼物》,圣诞节来临,丈夫卖了祖传的缺了链子的怀表为妻子买梳子,妻子卖掉一头长发为丈夫买一条新表链,丈夫和妻子的行为是对称发生,这是很典型的对转。西班牙著名导演阿尔莫多瓦的电影《对她说》,也是以对转的方式讲述故事。这个故事是以作家马克的视角来讲述,作家马克的女友莉迪亚是一名斗牛士,一次比赛场上的事故,让女友变成植物人,马克每天去医院守护他的女朋友,得以认识隔壁病室的贝尼诺。男主人公贝尼诺是一位有从业执照的男护士,照顾一位变成女植物人的芭蕾舞演员艾希娅。艾希娅的父亲是心理医生,女儿遭遇车祸以后,男主人公贝尼诺前来应聘,照顾艾西娅无微不至,但艾希亚的父亲心存疑虑。爱西娅父亲认为,正常情况下一位雇员不可能对工作这样尽心。贝尼诺想保住这个工作,请马克帮忙,佯装有同性恋的取向,从而排除艾西亚父亲的疑虑。男主人公贝尼诺告诉马克,他每天都要不停地跟照顾的人说话,这有可能唤醒对方,事实上贝尼诺早已暗恋艾希娅,却因自卑不敢表达。马克离开了医院不久,他得知贝尼诺也出了事儿,植物人艾希娅忽然怀孕,轮班照顾她的三位护士只有贝尼诺是男性,他成为嫌疑人皆而被捕。植物人怀孕导致贝尼诺被捕,这是对转的第一步,因为艾西亚怀孕,艾希她娅与贝尼诺两人的命运都发生了转折,而且是对称地发生,这当然是一组对转。艾希娅生下一个死婴,她本人得以苏醒,对于植物人,苏醒即是再次复活。艾希娅复活,艾希娅这条线开始逆转,于是马克赶去监狱要把这个消息告诉贝尼诺,到这个地步,如果我们看出故事是以对转的方式处理艾西娅复活,那么贝尼诺只能是死亡。编剧的处理也正是如此,马克赶去监狱去晚了一步,贝尼诺长期得不到艾西娅的下落消息,抑郁成病,在马克赶去的前一晚自杀,这似乎也是必然的,毕竟贝尼诺的行为摆脱不了强奸的嫌疑。故事在伦理层面也只能如此处理,爱的绝望和对罪的惩罚在此有了模糊和犹豫。这也是成熟的创作者普遍会有的体验,当你笔下的人物形象确立以后,故事的编撰、人物命运的发展会对应以精妙的故事结构随之一步一步演进,暗自呼应,冥冥中一切犹如注定,所谓尽人事听天命,真正的写作就是在进了人世以后从容地顺应天命。
第三个方法,反向让故事具有普遍感染力。我们前面学了逆转,逆转发生在故事的结尾也就是“合”的地方。故事的“起”与“承”,生成故事的基本逻辑,故事的转,就是顺着这一逻辑生成一个具体的问题,对问题的解决,出乎意料就构成了逆转。如果故事的转并非顺着故事逻辑生成问题,而是从转这里开始就逆逻辑生成问题,那么我们将之命名为反向。从这个意义上说,反向就是故事的逆转,提前就是更大的一种。电影《美丽人生》,前半部分讲主人公犹太人圭多,在法西斯政权下,圭多和儿子书亚都被强行关集中营。观众看到这里,会下意识地想,这又是一部关于集中营的影片。这类题材的影片无一不是悲惨的,那么按照常规,接下来我们必然看到这对父子如何经历集中营悲惨的生活。编剧偏要反其道行之,进入集中营后,主人公圭多告诉儿子书亚,我们正在玩一个大型游戏。每完成相应任务,都有奖励分数,集齐1000分会兑换礼物。故事里主人公圭多将苦难说成是游戏,故事在中间段在“转”的地方反故事如其而动,从这里开始圭多一人独揽所有苦难直至以身赴死,却让儿子书亚一直以为自己生活在游戏中,影片结尾约书亚,必须说明,将集中营的生活讲述成一个游戏,这种创作思路值得商榷,但美丽人生所具有的普遍的感染力,正是因为在结构上发力逆转提前,这值得故事创作者好好学习。把握故事结构,懂得故事结尾的诸多方式之后,故事会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你会发现有些故事讲得精彩,但结构非常简单,比如电影《霸王别姬》,而另一些故事没有讲好,但其中包含着非常独特或者异常反复的结构,比如《盗梦空间》,如果你能看到这个地步,就是很专业的眼光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