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初衷已经难以重新完全记起,只记得当时自己心存着一些功利心,渴望借助书籍的力量来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提升自我。
在这段与书籍作伴的短暂旅程中,虽然偶有闹过不愉快,但是总体来讲还算相处融洽,我从它们的身上学到了许多,成长了许多。
我把这些“书友”不严谨地分成三类:思想者,思维者,执行者。
思想者
这类书就如同德高望重的长者,它们是我的思想导师,有时风趣,有时古板,它们能够透过一件件小事情来引导我向内看,去重新认识自己,去重新勇敢地正视自己。我从它们那里受到了许多启迪。比如说,要学会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和自己和解,这样做常常能够缓解焦虑感,尤其是在认为自己遭受了所谓的不公平对待时;再比如,它们教会我面对问题,要学会不断地追问,从现象上去挖掘探寻问题的本质。
思维者
面对思维者,我的眼里充满了羡慕以及崇拜之意。它们总能够构建好问题的思考框架,把问题分析地更加清晰透彻。面对别人的误导言论,也总能敏锐地嗅探出言语中可疑的味道。我孜孜不倦地向它们学习,渴望某一天能够达到它们那样的高度,在面对挑战以及失败之时,能够泰然自若,面对不确定性能够笃定而从容。
我从它们的身上学到了许多宝贵的东西:
第一点,就是要批判性地思考。所谓思考,需要在接受别人的观点前,在脑子里推演一遍论证过程,来检查其论证过程有没有漏洞或者不合理之处,只有这样做才能形成自己的判断,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第二点就是要以成长性思维代替固定性思维。面对失败,不能够垂头丧气,要深信这样的观点,即成长的过程就如同凿石取玉般,其过程需要经过千锤万凿。如果只是认为自己能力是一固定不变的,而成功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没有问题,那么在面对失败时,我们就会显得束手无策,颓然丧气,甚至会否定掉我们之前所取得成功。因此需要转换思维,不要限制住自己成长的可能性,拉长时间线来看,每一次的失败都是为了成为未来更好的自己做铺垫。
执行者
执行者的作用不容小觑,假使没有它们的监督,我的阅读效果势必会大打折扣。它时常提醒我不要光看不练,无论是书中提出的好的解决方法或者知识概念,一定要结合自身的经历或者原有知识体系,通过现实场景运用或者读书笔记等形式主动输出,从而内化到自己的脑子里。
它们让我对自身的行为习惯以及学习机制等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比如想要习得某项技能不单单是只靠时间的投入,一万个小时定律所忽视的一点就是,在练习的过程中需要主动循序渐进地提高练习难度。另外有一个观点刷新我的认知,那就是想要养成某种习惯或者戒掉某种习惯,靠自身的意志力去执行不是最佳的,而是要设法让这个过程变得容易,及时建立正反馈。
书籍可谓我的良师益友,它们教会了我许多。阅读久了,也会愈发觉得现如今的自己有时候多么无知无畏,于是乎我告诫自己,在今后的为人处世上要保持谦虚之心,多多去挖掘学习别人身上的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