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分享正面管教的第17个工具—自然后果与逻辑后果,这两个工具的运用恰当,有利于加强孩子在错误中学习的习惯,所以,希望家长们巧妙运用。
一、什么是自然后果?
自然后果是自然而然地发生任何的事情,没有大人人为干预。不允许借题发挥。孩子通过体验选择的自然后果来发展适应性和能力。
(1)使用自然后果的注意事项
不借题发挥:很多家长会在孩子体验自然后果时,告诉孩子“我早就告诉过你了”,然后开始说教或指责。这时候孩子从你的行为和语言体验到的便是责难、羞辱和痛苦。借题发挥会阻得孩子在体验自然后果时的自然学习,因为孩子会停止体验自然后果,而把所有的心思集中到承受或是阻挡你的这些指责上。
表达同情和理解:家长在孩子体验自然后果时,可以适时的表达同情和理解。比如孩子肚子饿了或是丢了东西等。“我敢肯定,肚子饿了(丢了本子)很难受。”在恰当的时候,还可以加上“我爱你,我相信你能够处理好。
不帮忙不救援:很多家长常说的一句便是:“现在知道后果了把,下次还敢吗?”然后走过去帮助孩子,这时候如果你是孩子,体验到的是什么?(没事了,心想反正爸妈会帮我)为了确保孩子能在自然后果中学习,并培养孩子对自我能力的认知,不对在体验自然后果的孩子进行帮助和救援。
举例:早上出门,你告诉孩子,今天天气预报是大雨,但是孩子不想带伞,结果,下午回家时淋着雨,衣服湿透了。孩子不打伞,淋雨湿透了,这是自然后果。
如果我们想着说教的好机会来了:我早上告诉过你了,有时还是要相信天气预报吧。或者嘴上不说心里想:你这回该接受教训了。那么这就是借题发挥。孩子在犯错误时,会感觉自责和羞愧或內疚,借题发挥会阻碍孩子在体验自然后果后的自然学习,转而与你的说教、责备或是批评对抗。我们当下应该做的是:
1、避免说教或“我告诉过你了”
2、共情“你全身都湿透了,一定很不舒服
3、安慰而非解救-“洗个热水澡可能有帮助
4、认同感受-“听上去很尴尬哦”
(2)不适用使用自然后果的情况
当孩子处于危险中时:比如说,我们不会让孩子体验在大街上玩的自然后果。
当自然后果影响到他人的权利时:比如,我们不能容忍孩子朝别人扔石头,然后让他体验自然后果。
当行为后果在孩子看来不是问题时,自然后果无效:例如,不刷牙,不洗澡等等在孩子看来并不是什么问题,因此自然后果是没有效果的。
二、什么是逻辑后果?
逻辑后果呢,就是这个事本来不能产生什么直接后果,但是为了管好孩子,家长或老师跟孩子约定的后果。
譬如,有孩子写作业的时候爱敲桌子,影响其他小朋友做作业。老师就跟他约定,你可以不敲桌子,继续写作业;但是,如果你敲桌子,我就要把你的笔没收,下课才能给你
像敲桌子这样的事,没有直接的后果,但是对他人有不好的影响,老师就跟孩子约定了逻辑后果。
(1)制定逻辑后果有几个标准
1.要事先跟孩子约定(提前告知其行为结果)
2.要与事情本身相关
譬如,用笔敲桌子,就收笔,这是相关,用笔敲桌子,就罚扫地,这是不相关。
3.尊重孩子(不带责难、痛苦和羞辱)
4.合理(不结题发挥,就事论事)
(2)逻辑后果与惩罚
先看看我们平时理解的逻辑后果:家长告诉早上起不来的小朋友,如果迟到你就会被老师骂!老师告诉不守规则的小朋友,你表现不好我们就会请家长!这就是完全不相干的两件事经过成人加工变成了所谓的因果关系!要注意,4个R缺少一个都不是逻辑后果了,一不小心就在去往惩罚的路上一去不复返。
复习ー下惩罚造成的四个R
1.愤恨( Resentment)-“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2.报复( Revenge)-“现在他们赢了,但我会扳回来
3.反叛( Reblion)-“我偏要对着干,以证明我不是必须按他们的要求去做”
4.退缩( Retreat)
a.偷偷摸摸一“我下次绝不让他抓到”
b.自卑一“我是个坏孩子” 分享
尽管家长的本意是想通过惩罚让孩子们表现更好,但往往事与愿违,一旦孩子发现这件事可以让你不舒服甚至暴跳如雷,短期后果或许行为会被制止,长期后果是未来他就会用这些行为来要挟甚至报复父母,哪怕承担不好后果的是孩子本身。这足以解释青春期的孩子为什么明知道抽烟,喝酒甚至辍学是不好的行为,他们也要去做,因为逻辑后果被惩罚掩盖,当下他们只想通过反叛的行为来报复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