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武志红老师的一篇文章,有关“懂事”的真相。
读完一遍已是泪流满面。
因为内心被文章中的每一个字戳中——文中所说的那些经历、表现与背后的意识,乃至心理问题,都是我,以及这世上的很多很多人所经历过的。
在家长们眼中,永远希望孩子懂事,总是希望孩子不要给大人添麻烦。
我们每个人小时候几乎都被要求做一个“懂事”的小孩,说白了,就是一个不能提要求,不能发出声音的孩子。
没有得到想要的玩具,就大哭起来;
邻居家的妹妹来家中做客,妈妈把玩具送给妹妹,拼命阻拦,放声大哭;
放学回家之后没能第一时间做作业,而是把书包一扔跑去花园里抓虫子;
父母外出工作,跟随老人生活的孩子夜夜哭闹要妈妈……
这样的孩子,往往全部被定义为——不懂事。
可是:
需求没被满足所以哭泣的孩子;
边界被侵犯、物品意识受到挑战,不愿意送出自己心爱物品的孩子;
做不到高度自律、但对自然开启强烈好奇的孩子;
依恋父母,缺乏安全感的孩子……
这些孩子,真的都是不懂事的吗?
武志红老师在文章里讲述了自己小时候的故事:
“妈妈说,我小时候一直哭。必须抱,一放下就哭。
但哭到1岁4个月,突然就不哭了,而且,以后再没哭过。
我从记事起,就一直是小大人,偶尔才有做小孩的感觉。
一直不明白这一切是怎么回事。直到某一天,做了三个很深很深的梦。
原来,我的哭是对妈妈喊:“看着我,关注我,和我呼应。”
1岁4个月时,突然不哭了,是绝望了,再也不发出这个意愿了。”
没错,懂事,是一种很深的绝望。
说说我自己的故事吧。
在我大概7岁之后,由于父母很忙,就离开了爸爸妈妈,跟随家中的老人一起生活。
虽然那时我是一个很调皮的孩子,每天仿佛只知道没心没肺地玩耍,玩得满身是土。
但是内心深处,一直都不断积攒着不能常常跟父母见面带来的负面情绪。
孩子对父母有天生的依恋,但7岁,已经是一个应该“懂事”的年龄了。
于是,当我由于见不到父母而哭泣的时候,我受到严厉的责罚——挨揍、甚至关进地下室。
每当我说想爸爸妈妈,想见他们的时候,就会被戴上“不懂事”的帽子。
只要哭,就会挨打;只要哭,就会被责罚。
可是即使是受到责罚,就会让一个孩子停止对父母的思念吗?
当然不会。
于是,我慢慢变得不敢再随意显露自己的情绪。
当思念深深袭来的时候,我会在夜晚,躲在被窝里,无声的哭泣。
然而,这一切,我都不敢告诉爸爸妈妈。
我不敢表达自己的感受,我觉得羞耻且不安,我,我想变成一个懂事的孩子。
现在的我回过头去看,我隐隐地意识到,除了羞耻,还有一种出于本能的对父母的保护——我不想让他们感受到我的感受,我觉得那也会是对他们的一种伤害。
“懂事”的孩子,很早就能围绕着父母与别人的需求而考虑问题,但他们的生命感觉,就被丢失了。
所以自始至终,父母都不知道,在那些分离的日子里,我的内心曾经历过怎样刻骨铭心的思念和折磨。
武老师在文章中写道:
“当一个人在生命最初的关系里,经历过很深很深的绝望,他会变成一个害怕麻烦别人的人。
因为他知道,自己伸向别人的手,是不受欢迎的。”
我想,在我自己不知道的时候,我的内心在那时一定感受过绝望吧。
所以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才会也逐渐变成了一个不敢对别人提出要求、请求他人帮助的人。
明明一句话就可以请求别人举手之劳解决的事情,我也会选择不惜绕地球一圈达成目的;
明明是合理的要求,却从来不敢理直气壮地表达出来;
怕麻烦别人,不敢麻烦别人,在我的心中,麻烦别人无异于一种打扰。
——因为,我始终记得小时候屁股上挨过的打,和那些负面的评价。
在我的潜意识中,表达需求=屁股上红红的巴掌印+黑黑的地下室+“不懂事”的大大标签……
我终于完完全全变成了一个“懂事”的人。
很懂事,但也很可怜。
多年之后我才慢慢意识到,其实麻烦别人,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行为表现,是一个人对外界发出自己的呼声。
遗憾的是,如果这些呼声总是一再被打压,那么我们就会感到很深的羞耻与痛苦。最终,为了躲避痛苦,我们将不再向外发出呼声。
再严重下去,甚至也不再向外发出能量。
自然地,也就失去了与外界的能量交换。最终,走向封闭、孤独和毁灭。
麻烦彼此,即向彼此伸出能量,这样才可能让两股能量有链接。
有时候走在路上,无意中看到路边正无所忌惮对着爸爸妈妈撒娇发脾气的小姑娘,我就会情不自禁多看几眼。
即使看得眼角湿湿的,心里某处也皱了起来。
毫不掩饰对别人的依赖和需要,所以,大家就会给她很多很多的爱。
而这些爱,是我曾经无比渴望而从未拥有过的。
那种“生气了就要你哄,发脾气也要你哄才会好”的小孩子,正生活在那个我羡慕的、永远也回不去的童年啊。
好在,幸运的是,我已经知道我内心的那个小孩到底缺失了一些什么东西,她内心的空洞到底要什么来填满。
虽然疗愈她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但是我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因为现在的我,拥有很多的爱和能量。
我知道,总会有那么一天,我会回到7岁那年抱一抱自己,笑着对她说:
“嘿,孩子别哭!”
“我爱你,不懂事也爱你。”
“永远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