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诶,你怎么老是那么开心呢?”
“啊...其实是习惯了笑脸了。”
自从开始实习以后,从刚开始喜怒哀乐都摆在脸上,被上司批了还觉得委屈,到现在喜怒不形于色,无论对什么任务都信心满满地回“收到”,和同事吃饭也能谈笑风生了。朋友总问我,咋感觉你虽然很温和,可总有一种距离感呢?
想来也是,经历过很多结交新朋友的热络场合,我学会了如何调整自己的状态以适应人群,把自己的棱角磨圆,甚至刷了层油,为了让交谈更加顺畅,彼此之前相处舒服。
但更多的时候,一个人的时候,沉默和悲观依然围绕着我,只有自己知道,那些“真性情”其实被藏得很好。
为什么会这样呢,有时我也对自己呈现出的分裂的“虚伪”的状态感到好奇,却意识到,这或许就是自己无意识中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筛选机制。
所有人都被温和笑脸相迎,真诚以待,但只有那些听过我的抱怨、见识过我的难堪,甚至被我的悲观折磨过的人,默默通过了我的“筛选”。大部分的人被温和地拒之门外,不是不欢迎,而是因为我的生活很小,外人限行。
或许很多人越长大会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温和而冷漠的人,我们会把更多的耐心留给亲近的人,而熟练礼貌地屏蔽过滤掉那些我们觉得不同路的人。
换而言之,对“合得来”不再奢求,对“合不来”也不再抱怨。
这些年心中视为重要的人数量持平,好像没有怎么增加,却也不怎么减少。工作后虽然结交了很多同事,但是却很难和他们倾吐心声。
有时候也会怀疑自己活得太消极,怎么能这么抗拒交朋友,怎么那么难开口向别人诉说自己的事情呢?
可是低质量的社交真的会让人失去耐心啊,安静时的舒适和畅快实在让人着迷。
或许有的人之间就是没有缘分,就是合不来啊,甚至就是磁场相排斥啊。
如果不合适,那就不要强求咯。
每个人各有特色,各有相应的气场,如果是同性相吸,异性相斥,何不就这样接受,坦然过日子呢。
在一次又一次的“沟通碰壁”后,不再试图与所有人敞开心扉,深度交流,取而代之的是简单友好地寒暄,说些无关紧要的话题,彼此舒适,聊天结束,适时走掉,各自不再打扰。
比如同在屋檐下却处不来的室友,比如那个总是让你感到很不舒服的尬聊同事,或者那些在路上遇到的形形色色的陌生人,甚至是一个你爱了很多年但最后发现大家并不合适的人。
这是逐渐养成的温和的“屏蔽能力”:在交谈中分辨出对方与自己不同,但不想去争辩,只是默默保持距离。
成年人心照不宣,因为懂的人不需要争辩,不了解的人争辩了也没有结果。
不需要用什么“苦难让你更坚韧“、“错的人让你成长更多”这样的理论自我催眠,有的人如果觉得相处起来不舒适,可以远离,可以放弃,拉黑也没有关系。为那些本来也没打算一起走下去的人伤心,大可不必。
不是每一段关系都要拼命维持的,把力气留给重要的人和事就可以了。
就坦然地做自己吧。